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从甄士隐到贾宝玉,说说古代读书人的缺陷

从甄士隐到贾宝玉,说说古代读书人的缺陷

2022-08-14 20:55:02

东晋末年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归园田居》,写的是他隐居山林后的生活,其中有这样几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有意境,很惬意很舒适?可如果你出自农村,做过农活,再来读陶潜这首诗,就不由得会笑出声来。

为什么?因为陶渊明根本就不会种地啊,他种的豆子还没有草多,以至于一大早就下地除草,到了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这是长了多少草啊?

其实不独陶渊明,古代不少文人都是不事稼穑的,除了读书之外,对于生活俗务,多半都是手不能提肩肩不能扛的,甚至五谷不分,不通人情世故,整个一典型的文弱书生。

红楼梦里一开场的人物甄士隐,原文就明确提到他“士隐乃读书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

甄士隐是隐居的乡宦,有名望有田产不差钱,是神仙一流人品,他平时的生活全部,不是种地除草,而是酌酒吟诗,观花修竹。

每天就读读书,喝喝酒,赏赏花,修修竹……这听起来很高雅,很有品味,大约天底下的许多读书人,也都来得。如果不是后来的意外,他的一生会过得非常舒服。

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又能保得准一辈子富贵荣华呢?随着女儿英莲的丢失,甄士隐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一夜之间,他失去了所有。

房子被烧成一片瓦砾,田庄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于是他将田庄都变卖了,带着钱去投奔岳父去了。

如果甄士隐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有钱的富商,想来也不至于落魄到那般地步,因为商人最精于世务,也最会盘算,他一定会想办法东山再起,而不是急急的把田庄卖净,拿着银子去岳父家。

无论古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田庄是我们最后的退路,守着几亩薄田,再怎么着也不至于饿死人,还有重新翻盘的可能,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就曾交代,“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

秦可卿的用意,说的也很明白,“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

甄士隐千不该,万不该,一时被女儿丢失、房屋烧毁的打击所击倒,没了主意的他,只得把自己的田庄全部都变卖了,也相当于是绝了自己的后路。

这是典型的读书人思维,因为他不惯生理稼穑等事,自认为留着那田庄荒废着也无济于事,况且还水旱不收,还不如买几两银子傍身放心。

可他没想过,无论盛世末世,只要你活着,这田庄永远属于你,是固定资产,而银子你花了就没了。想再赚回来,你一个读书人又靠什么呢?

所以,当他折卖田庄得来的银子,被岳父半哄半赚差不多骗完后,甄士隐勉强支持一二年,很快就穷了下去,贫病交功之下,便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最终随疯道人出家。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英莲丢失后,甄士隐带着妻子封氏在自己的田庄安身,他会那么快出家吗?学着陶渊明去种地,即便草盛豆苗稀,至少不靠任何人,还能养活自己,说不定能再次翻身也未可知呢。

再说贾宝玉这个金凤凰,更是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典型。原文有好几处,提到宝玉对于世务俗务的一窍不通。

晴雯生病一回,请了个外面的郎中来瞧病,后来要付诊金,就暴露了袭人不在时怡红院的真实情况。

麝月不认识戥子,而宝玉也不认识戥子。这也难怪,他曾对柳湘莲说过,“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

宝玉生日一回,黛玉曾说起贾府出的多进的少的财务状况,长此以往,必至后手不接,这是替贾府将来忧虑呢,可你猜宝玉怎么说,他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不愧是他贾宝玉啊,衔玉而诞,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珠围翠绕的富饶生活,又哪里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就像他曾说的,“又不做买卖,算这些做什么?”

可今天你不算计生活,明天生活就来算计你呀。贾府败落后,贾宝玉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好了歌里写得很清楚: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贾府败落后,贾宝玉成了乞丐。昔日饫甘餍肥的王孙公子,日后竟然沦落成乞讨为生的乞丐,多么讽刺。

脂砚斋也曾透露宝玉日后结局,说他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大冬天只能吃酸菜渣子,下着大雪的夜里,就围着一条破毡,这就是贾府败落后贾宝玉的真实生活。

他不通世务,不懂俗务,不惯稼穑,生在公侯之家自然百事不愁,可若是一旦败落下来,大概率他会沦为乞丐,因为他除了酌酒吟诗,风花雪月,他完全不懂得如何生存啊,他什么都不会。

但也并不是说所有文人都不惯稼穑,不懂如何生存,甄士隐、贾宝玉是从高处跌落的读书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不知道如何谋生,太正常了。

而像贾雨村这样曾经的落魄文人,其实就完全能靠本事养活自己,他卖字作文为生,他知道用自己的笔墨文章去换取衣食所需,这已经很不错了。

而像甄士隐、贾宝玉这样从高处跌落的读书人,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出路,因为他们空有满腹才学,但却没有谋生技能,也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接,而与生活的短兵相接,就使得他们最终的避世出家,成了必然结局。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需求层次理论,排在最底部的是生理需求,包括食物、衣物、空气、水和性等。而像酌酒吟诗,观花修竹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排在最顶层的。

甄士隐、贾宝玉这一类读书人,生活在家业安定繁荣的盛世,自然没问题,一生都可以过得顺风顺水,富足安康。可一旦生逢末世、乱世,遭逢人生重大变故,很容易就击垮他们,因为他们连最基础的生理需求都没办法靠自己去完成。

这其实也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我们今天的孩子,大多也是甄士隐、贾雨村,学习很棒,可一旦涉及到生活,估计也是什么都不会的。我们不能因为更高更宏大的理想和追求,就完全忽略了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刘姥姥不识字,更不会吟风弄月,诗词文章,就是个村老妪,可谁敢说她就不值得尊重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刘姥姥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智慧,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就这一点,甄士隐、贾宝玉,差她太多了。

我们在读书学习,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同时,是不是也可以兼顾一下生活,学会更多最基础的谋生技能,懂一点世故,通一些俗务,而不是成为死读书,除了读书一无是处的呆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