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红楼梦》:写姽婳将军有何深意,为何是第78回,将军为何姓林?

《红楼梦》:写姽婳将军有何深意,为何是第78回,将军为何姓林?

2022-09-21 20:35:53

《红楼梦》读到第七十八回,回目标题是“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最初读到这里,总觉得这段情节有些突兀,觉得贾政这帮老学士跳出来,为姽婳将军林四娘征词怪怪的,甚至觉得这些情节有点别扭,有点游离于全书之外,疑问久了,就想找出问题所在,于是查资料,四处翻找,于是找到了一些所谓的“解释”——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段情节,专家们给了很多答案:

有说这里的林四娘指代贾元春,元春带兵上战场,就是康熙带妃子上战场,元春死,于是贾(曹)家败;又有一说,认为这里宝玉写诗说“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贾政(曹家)才会获罪,这段描写不过是贾(曹)家获罪的铺垫;又有一说,认为林四娘抗“黄巾、赤眉”,指代的是作者“反清复明”的政治态度;又有一说,宝玉对林四娘的挽诗,是作者对满清大行皇后的挽诗……

但这些答案,几乎每一种说法都跳出了小说,联系到作者的现实生活经历及政治立场,这与我们立足小说分析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不同。我们相信,优秀的小说作者,是不会为了服务于小说要服务于某段现实,把一段孤立于小说情节之外的现实事件硬生生塞进小说里的,更何况是“增删十载”的伟大作品,如果这段情节与全书气息不合,估计早就被删除掉了。

分析小说,却以小说之外的历史作为分析依据的方法我一向不赞成,小说就是小说,还是从小说里找依据吧!于是再次从头阅读,再重新思考,站在整部小说的立场去思考这段情节,总算豁然开朗,大致有了答案,陈述如下,与同好相商:

作者写姽婳将军这一段情节,完全服务于作者最初的写作理想,就是《红楼梦》第一回在长篇自序里所说的: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其写作目的是:“为闺阁昭传”。

说简单点,如果只站在小说的立场去分析:《红楼梦》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故事,与顺治朝“反清复明”无关,与康熙朝“九王夺嫡”无关,更不能简单地拿曹家的经历去套宝玉的人生!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作者写姽婳将军这段情节有何深意?为何是在第七十八回写这个故事?这里的姽婳将军又为何姓林,是林四娘?

1、作者写姽婳将军这段情节既为闺阁昭传。姽婳一词,出自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原本用于形容女子娴静美好,这里将“姽婳”一词加了将军头衔,显然是说,女子不但娴静美好,同时,她们也是可以在国家危难(黄巾、赤眉之乱)来临时,勇于阵前,不弱于男子。而且,“姽婳”一词,谐音“鬼话”,因此,也有“谶语”醒目的作用,与“贾雨村”、“甄士隐”取名方法相似,也正是这个原因,“姽婳将军”这一段,绝不可轻看。

作者对于姽婳将军是持赞扬态度的。虽然姽婳将军林四娘最终也“殒身”而去,但她们终究酬了知己,酬了家国,女子也可以作为将有贡献于家国,这有寓言意义:

于贾府,当家业凋零之际,能够站出来谋划、支撑家业的,是秦可卿、王熙凤、探春等一干女流,偌大的侯府,在末路将近之时,靠的是王熙凤一弱质女流苦苦支撑。

贾元春嫁入宫廷直至卷入宫斗,其实也是为了整个家族的振兴牺牲了一生幸福,最后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最终只能“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后来的贾迎春实际上也是为了贾府的平安被迫嫁给了孙绍祖,最终是“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而贾探春很可能也是为了拯救贾府于穷途末路,无可奈何地远嫁海外,“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她们,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林四娘?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生结局,与林四娘何其相仿!

2、为什么是七十八回?把姽婳将军的情节放在第七十八回,和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放在一起形成对比情节,是作者在告诉我们:当类比于林四娘面对的“黄巾、赤眉”之乱的内部抄检来临之时,站出来与之对抗的,只有晴雯这样的小人物。放在这一回,与晴雯关系密切。

姽婳将军林四娘是恒王的“姬”,不是“妾”(因为没有纳妾行礼),而晴雯之于宝玉,也是姬,宝玉珍爱晴雯,类比于恒王爱林四娘。贾宝玉仿佛大观园中的恒王,他原本与姬妾们(丫鬟们)生活得单纯而美好,而“黄巾”“赤眉”之乱(抄检了大观园)到来之时,贾宝玉(恒王)不敢言被“杀死”(不敢说话其实与死无异),只有晴雯站出来奋起反抗——

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得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

但晴雯的结局呢,也不过出园一死,所谓“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与林四娘死于乱军并无二致。

姽婳将军的故事其实是抄检大观园的“传奇”或“演义”,是剧中剧,是故事里的故事。而晴雯与林四娘何其相仿,他们同样是“玉为肌骨铁为肠”(贾兰诗)的,他们的反抗,虽然都是“胜负自然难预定”(宝玉诗,下同)的,但他们决绝的“誓盟生死报前王”是一致的。

其一、由姽婳将军联想到晴雯,再由晴雯指向林黛玉,“林”是指向符号。因为宝玉在这一回所作的《芙蓉女儿诔》,在黛玉的建议之下,实际上,已经从哀悼晴雯的“诔文”转化为哀悼黛玉的“诔文”(关于这一点,已成《红楼》研读者的共识),所以,这里的林四娘的“林”其实也在暗指林黛玉。

其二、林四娘是清代文学的一个知名“IP”,曹雪芹在“蹭热度”。在清代中期,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众多文人都特别青睐“林四娘”这个IP,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文笔与写作手法写过林四娘的故事。

熟悉《聊斋志异》的朋友一定知道聊斋中有一篇《林四娘》的篇目,而且王士祯《池北偶谈》、陈维崧的《妇人集》、李澄中的《艮斋笔记》等等笔记小说中,均有关于林四娘故事的记述描写。实际上,曹雪芹这里用“林四娘”这个故事,其实是在“蹭热度”。实际上,对于《红楼梦》的传播来说,这并不是坏事,毕竟这样“蹭”,有利于小说的阅读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