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弦离世清音,潺潺石上泉,淡扬清雅,气韵缥缈,拂绕青竹,袅袅苍穹而去。
图为中国音协会员、打击乐演奏家蔡惠泉
当你在听到《阳澄之夜》那醉人乐曲声时,你们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一个当代杰出的人物及音乐家就是我们卫星村人,他叫蔡惠泉。他1925年出生在漕湖东畔的卫星村蔡家里。他五岁入私塾,念四书、十三经,七岁学昆曲,并随父亲到处卖艺。民国30年(1941年)考入苏州昆曲“万和堂”乐府。他尊师好学,博采众长。民国31到35年,与堂兄蔡浩楚办学堂且任教,民国36年,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从事教学。1954,并随团去世界各地访问演出,担任排鼓领奏,后为乐团副团长。他与著名的音乐家彭修文合作创作了《心向天安门》、《丰收锣鼓》、《渔乡组曲》、《喜遇元宵》等优秀的乐曲。他个人代表作有《人民公社万家春》、《韩江春潮》和《阳澄之夜》。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会会员、中国广播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打击乐器学会理事。
2010年出版的《黄埭镇志》把他列为我家乡的名人。真是:人生之旅,根在卫星。
图为万和堂班子演出时的情景
在蔡惠泉的影响下,在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居住在卫星村的蔡惠泉家族中的弟兄们组合的“万和堂”,就一直活跃在苏州地区。那时一名家住卫星村南横浜的年轻人王祖根,就跟随了前辈蔡锦湘等人学艺。1960年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使“万和堂”的活动停止。那年正好是王祖根结婚年,故也是“万和堂”弟兄们在徒弟婚礼上作最后的演出。“万和堂”班子解散了,如蔡锦湘就做了合兴村的大队会计。
前辈蔡惠泉的事迹一直激励着家乡那些爱好乐器和文艺的后一辈。在2000年,以卫星村的王祖根、王文华召集了漕湖周围地区爱好吹、拉、弹、唱的伙伴,如倪汇村的朱焕民等,又组合了“万和堂”班子。他们请了蔡惠泉的弟弟蔡诚泉来讲课辅导。从此在漕湖地区的婚庆和寿宴中,都能看到他们的精彩的表演。他们不仅会演奏“万和堂”的传统乐曲和演唱昆剧唱词,还能自编自演来歌颂社会上的新人新事和新风尚的说唱节目,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喜爱和赞扬。
遗憾的是光阴如箭,年龄不饶人和后继无人。在前几年,堂里的两个顶梁柱曹、廉两个师傅因病先后离开了人世。如今“万和堂”已停止了活动。现在在漕湖花园五区的高楼上常常传出悠扬的二胡声、笛子声和箫声,我猜想那是王祖根老师在家颐养天年、安度晚年时每天必做的乐趣科目。
图为王祖根老师
王祖根老师虽然年已72岁,他还不甘心安度晚年。谁知去年他又召集和组织 了25人的队伍,成立了漕湖花园老年文艺队。每周一次集中排练节目,困难的是没有活动场地,他就把自已的家作为节目排练场。据说老年文艺演出队去年10月曾在漕湖街道的集贸中心广场上进行了表演。今年5月6日又在漕湖街道有关领导的安排下,在卫星社区进行了2个小时的文艺演出,两场文艺演出都受到小区居民的欢迎和赞扬。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是老年文艺队,那种为传递正能量,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精神。
从家乡的名人蔡惠泉到王祖根,他们对卫星村植根于心底的情结,再一次见证了卫星村人的“人生之旅,根在卫星”。
我和王祖根老师同住一栋楼。虽然分居两个单元,他住903房,我家住1004房。是相隔一堵墙,相邻一个窗。我每天都能欣赏到他的吹拉弹敲的乐器声。挽一束明媚的暖阳,捻一指墨香,听曲声悠扬,让这灵动的乐曲声,随悠扬的韵律,缓缓流淌不息。我被王祖根老师的乐曲声所感染和陶醉,故写一首七绝诗为他点赞!
《听曲》
夕阳映照心房暖,一曲箫音柳岸春。
吹拉弹敲窗外传,凝眸梦境醉红尘。
文:朱伟励
编辑:顾晨彬、俞维嘉
微信名:家在卫星
微信ID:jiazaiweixing
❶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❷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家在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