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十面埋伏》琵琶独奏

《十面埋伏》琵琶独奏

2020-10-19 04:26:07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器乐中的一员,经过上千年的丰厚积淀至今,它的音乐不仅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和民族特性,其丰富经典且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典乐曲更是中国音乐的瑰宝。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一首传统琵琶古曲,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阵法,从而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的历史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

  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此曲几乎用尽了琵琶演奏技巧中全部指法,右手的扫拂,快速弹挑、长轮、滚、还运用了煞弦和拍击面板。而左手的推拉、吟揉……特别是绞弦的运用,在这些演奏技巧的模拟渲染之下,使人产生亲临古战场之感。然而,对古战场壮烈情景的领悟不是所有听众都能达到的,尤其是作品中以长轮指法描绘箫声及楚军溃败时所表达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末路英雄的惋惜,更有对战争残酷之无奈。

     演奏者赵嘉惠,山西汾阳人,现就读于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音乐系,6岁受丽琳妈妈启蒙开始学习琵琶,后师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王赞珍老师,考入大学以后有幸师从刘洋老师,在各位老师的精心辅导和她自己的刻苦努力下,琴技日趋成熟。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好的琵琶老师,做民族乐器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