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吹箫向紫烟
关于箫的那些事儿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的童年和小编一样,被那部牡丹花旗头成功抢镜的剧陪伴着度过无数午后。吵吵闹闹的白字小姐虽说诗文一窍不通,却有着极好的运气,连半路捡回来的哥哥都是文武双全的翩翩公子。“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愁酒一壶。”很多年来都是小编心里“潇洒”二字的注解呀!如今,不必再感叹斯人难寻,咱们且沽酒一壶,来聊聊“箫”吧。
构造
箫,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是“从竹肃声”,可谓妙极。箫通常由竹制成,偶尔也有玉制的箫。(可见于温飞卿诗“香灯怅望飞琼鬓,凉月殷勤碧玉箫。”)
制箫所用的竹管,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则去节呈中空。上端边沿开吹口,以此吹气发音。箫管中部的正面开有五个音孔,背面开有一个音孔。
此外还有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出音孔下面又有两个助音孔,起着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若是为了装饰,在此孔上栓系箫穗也是不错的选择。
箫由竹制,故而从竹,但制箫的竹子也不是随意选择的。相反的,要从竹子的长相、老结度、节数等影响发音的方面入手,做大量的考察筛选。如能搭配上等的制作工艺,制出的九节箫就可谓是箫中珍品了。
历史
箫的产生,追根溯源可以牵扯到远古时期。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发现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虽然只是将鸟禽类的一段肢骨打几个孔吹出几个音来,但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相比较,已基本具备了乐器的雏形。不得不说,咱们的先祖真是智慧过人。
到虞舜时期,人们进一步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对此,《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对于排箫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在去年热播的《芈月传》里就有过主角雪夜吹排箫的场景呢。咱们之前的雅乐推送中提到的乐舞《箫韶》,主要也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事实上,在排箫之前,还有“竹”。同样在雅乐中提及的《大夏》,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yuè)伴奏,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
到了汉朝,除了多管箫(排箫),也有单管“箫”存在。单管箫出自羌中,四孔,竖吹,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汉代称单管箫为“羌笛”,简称“笛”。因此当时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的气鸣乐器都被统称为“笛”。
在唐以前,能被称作“箫”的只有排箫,乐家谓之“古箫”。到了唐宋时期,单管箫开始被称为“洞箫”(唐)或者“箫管”(宋)。有关这一点,可以参看宋朝朱熹《朱子语类·乐》中的一段:“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唐宋时期的排箫因应用场合或乐种的不同,又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
大约从明代起,单管洞箫被直接称作“箫”。明末清初人张尔歧在《蒿菴闲话》中就写道:“洞箫,即今所吹单竹箫,古人正名为笛。今所谓笛,则横吹耳。”清代的《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dí)。今箫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至此,才将箫与笛完全区分开来。总原则就是“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最重要的大家记住:“箫”在唐代以前指“排箫”,是多管的,我们现在说的“箫”是单管的,在唐代以前叫“笛”,宋代叫“箫管”。
箫与笛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箫长时间被称作“笛”的情况,相信大家都有点被绕进去了。确实,箫笛本是一家,却奈何多年来一直“相爱相杀”。箫作为乐器又兼有携带方便的优点,这些年在大量的古装剧角色塑造中颇受青睐,然而画面吹箫后期却配以笛声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今天小编就决定带着大家来辨别这二者的区别。
第一,吹奏方法
最直接的区别方法,就是看吹奏的姿势。笛横吹,箫竖吹,直观明了。
第二,吹奏声音
一直以来,笛都会被用于模仿各类鸟叫的声音,这当然就得归功于笛声的清脆明亮。那么箫呢?听听东坡是怎么说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 )妇。”(《前赤壁赋》)由此可见,箫声相比笛声要深沉幽咽得多。
典故
箫的历史久远,因而流传下来的与之有关的故事也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出自《列仙传》的“萧史弄玉”的故事。
相传秦穆公时期有一位擅长吹箫的青年,名唤“萧史”,他的技艺之高超,能够吸引来孔雀和白鹤。秦穆公有一女字“弄月”,也是极喜好吹箫的。穆公将弄月嫁于萧史为妻,她在婚后便学习吹箫作凤鸣。
几年后,声音同凤声一模一样,常引来凤凰停留在家中。秦穆公大喜,为其建造了凤台。一日在凤台上吹奏时,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夫妇二人竟一同登仙而去了。
另一个故事与古曲《梅花三弄》有关。东晋的名将桓伊,擅长音乐,是当时江南第一的吹箫名手,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声望。他有一支柯亭笛(箫),相传是东汉蔡邕亲手所制,因而世人都以一闻他的笛音为幸。
一日,王子猷(即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车架从他面前经过,听闻他是有名的“桓野王”,便遣家仆送上拜帖,请求桓伊吹奏一曲。桓伊平素为人孤高,多少达官显贵求取笛音而不可得。然而他见了王子猷的拜帖,却欣然答应,并为其吹奏了《三调》之曲,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更绝的是,曲终桓伊就扬长而去,连个评论的机会都没有留给王子猷。乐曲呢,则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梅花三弄》。
这个故事被载入了《世说新语·任诞》,历来备受文人推崇。譬如陆游就曾在《远兴》中写道:“梅花调苦愁三弄,竹叶香清泥一觞。”
小编以前在读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或“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样的句子时,常常觉得其中之美妙不可言。这期在写桓伊的故事时想起谢安石对他的评价“一往有深情”,突然就明白为什么他会为王子猷吹奏了。或许在他眼里,这位行为怪诞却有着林下之风的世家公子,才能配得上柯亭笛美妙而清高的声音吧?如此心性,真真堪称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