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绕梁 | 中原古韵
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南音演唱者执节而歌与南唐长卷《韩熙载夜宴图》相似。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也称“南曲”、“弦管”、“郎君乐”,用泉州闽南语演唱。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南音演出时,每个弹奏者都有金狮垫脚。
南音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音中的琵琶弹奏与《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琵琶弹奏方式相同。
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中手持的"拍板”。
▶ 南音演奏乐器以及演奏场面。
一、南音包括“指、谱、曲”三类:
“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 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百鸟归巢》,只唱音符,没有歌词。
南音有着别具一格的记谱法,称为“工尺谱”。
▼
工尺谱
“工乂谱”(“乂”为“尺”字的俗写),它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正声为基础,让人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乐谱。
南音工乂谱由“谱字”、“指骨”(表示时值和琵琶弹奏记号)、“撩拍”三部分组成,是记录泉州南音音乐语言的汉字化表意乐谱,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
二、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
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 讲述昭君出塞故事的南音《把鼓乐》。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当惠安女遇上南音,便是泉州人的乡愁。
古时南音演唱需搭盖锦棚,上面悬挂“御前清客”横彩,横彩边挂一对或一盏木质宫灯,台中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木雕小型金狮子(现衍为四只),左旁立一绣有黄龙的凉伞,一应摆设,可谓张灯结彩、金碧辉煌。这一切都源于清朝中后期开始流传的泉州南音晋京演奏受康熙皇帝恩宠的传说。
南音乐手“脚踏金狮”,这也和泉州南音晋京演奏的传说有关,南音演奏时,弹琵琶、二弦者为防止乐器滑落,往往将大腿盘上(跷二郎腿),相传在御苑演奏时,在皇帝面前跷起二郎腿有失礼仪,康熙皇帝于是命太监将龙椅之前的两只金狮子拿下来,一只放在弹琵琶的脚前,一只放在弹奏二弦的脚前,让他们垫脚,以防乐器滑落,故南音乐手有“脚踏金狮”的荣耀。
相信南音这一传统艺术会在新的时代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文搜集:黄彬洋
编辑排版:黄彬洋
长理汉教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