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广州名片录:中国竹笛演奏家耿涛

广州名片录:中国竹笛演奏家耿涛

2022-06-03 02:15:02

人物介绍

 耿涛,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学会副会长。早年拜著名笛子演奏家曲祥先生、简广易先生为师。先后十多次应邀赴英国、德国、丹麦、奥地利和美国讲学、表演,多次与丹麦欧登塞青年交响乐团、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东湾交响乐团、丹麦蓝纳斯室内管弦乐团,华南师范大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音乐会。

在丹麦兰纳斯音乐厅演奏《喜相逢》


他专注于竹笛,在此领域中辛勤耕耘,执着于竹笛创作,也桃李满天下。他便是中国竹笛演奏家——耿涛。


正在给学生上课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竹笛专业硕士生导师耿涛。


耿涛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在山东临沂美丽的沂河岸边,伴随着演奏竹笛美妙的笛声中度过的。在其艺术成长过程中,耿涛大量接触吕剧、地方戏曲及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这些无疑为耿涛的早期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中国竹笛艺术事业的追求,耿涛矢志不渝,先后向曲祥、简广易、赵松庭等众多竹笛名家学习,他们都为耿涛的演奏艺术水平的提高、艺术视野的开阔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那时候我只有28岁,那个作品是我最有代表的作品,我认为也是许多笛友们最喜欢的作品,《沂蒙山抒怀》。因为这个作品,当时28岁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我也说不上什么原因了,主要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沂蒙山抒怀》是在那个时代写的一直到现在最得意的作品。”



《沂蒙山抒怀》作为耿涛创作的第一首竹笛作品,是其早期的笛艺积淀之作的体现。


后来,耿涛调任到江南水乡绍兴,从事音乐教辅工作。



“一听全是,sol la do re mi re mi sol re mi la sol do,完全是五声音阶或者是民族化的。 我在想我写的时候,再写这种音调的就没啥意思了,音乐一定要创新。我就想它的音乐是这样的,这个当 sol,我用的指法也不一样,用了全按作 do 的指法。蒋国基的《水乡船歌》,全是作 sol 的,我这个是全按作 do,全按作 do 本身就有一种洋味在里面。它的主旋律是这样的。”

“当时为什么加点西洋音乐,我当时教钢琴,接触十二平均律比较多,然后又想写个民族的东西。《水乡音诗》和《水乡船歌》有点相似,蒋国基写的《水乡船歌》,我也是水乡,他也是水乡,我就想怎么写得吸引一点?所以说,我就想增加十二平均律的东西。”



《水乡音诗》手稿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与西洋乐器钢琴,在这里进行了碰撞与交融,自然和谐的民族和声编配、西方音乐元素的合理编排,使其改良后的七音孔竹笛,在这里发挥了极致。


中国竹笛自新石器时期就出现的骨哨、骨笛的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竹笛经历了由骨制转为竹制,无膜孔转为增开膜孔,贴膜变音的革新。以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推进中国竹笛的进一步发展,众多竹笛演奏家、制作家先后研制出了多音孔竹笛。一时间,中国竹笛多音孔形制改革,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我个人认为百分之八九十吹的还是普通传统六孔笛,但是普通传统六孔笛目前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一定的作品当中,很难去适应。但是这些乐器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完全是被大众接受,特别是一些普通吹笛子的人,很难去适应多孔笛,还有加键笛。我主要比较欣赏是七孔笛,我个人想在作曲的时候,用这个音比较多。


多一个音对于作曲家来说,可以写很多东西,丰富传统六孔笛所不能达到的。改良后的七音孔竹笛,在保持传统六孔竹笛的全部结构和演奏模式的基础下,不仅解决了传统六孔竹笛,在第二音孔半音演奏等问题,更大程度上增强了竹笛演奏艺术表现力。


广州,一座建城两千余年的南中国大都会,既古老又时尚。她的肩上,曾经背负着历史的光荣与沉重,又不奢侈品管理课程载进新的时尚和活力。广州以其独特的开放、兼容、创新、务实的城市文化,吸引着一批批的人才。正是这点,耿涛来到了广州。


来到广州之后,耿涛先后创作了一些关于本土的多部优美乐曲,《粤乡晨曲》、《珠江畅想、《关公庙》等。



“我是2005年来广东,已经来10年了。来到第一天我就想,我要创作新的作品,以珠江作为背景。当时就开始构思,创作的第一首作品就是《珠江畅想》,因为我经常听到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还有一个小提琴协奏曲。我经常听这两首作品,很大气,有几个音调我还是借用了它几个音调。一开始就是,哒哒噹嘀嗒哒哒噹。”



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将生活、将情思植入跳动的音符中,而后引起听者的联想。在乐音的欣赏中陶冶情操,耿涛创作《珠江畅想》这部作品历经了六年时间创作,煞费苦心。



“很难写,广东音乐成分加多了的话也不行,没有广东音乐的成分,也不行。所以说挺难写的,还要把笛子的技巧彻底表现出来,还要把思想内容表达出来,那是很难的。”



在不断的排练和演出的实践中,耿涛将这首乐曲进行了二度创作,在不改变原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声部的扩展,由原来的竹笛独奏、二重奏完善成更有表现力的竹笛五重奏。


2001年以来,耿涛多次带领学生远赴重洋,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借助这样的契机向国际友人展示了中国竹笛,这一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赴美国旧金山日落区中小学传授中国竹笛艺术


比如说,每次去演奏他们说,你要吹一些民族、民间的音乐,我每次去演奏都要吹《喜相逢》。我国的第一首冯子存作品,因为它是地地道道的、民族化的、民族的调色、民族的音阶、民族的旋律,那味道一听就是很特殊的民间音乐。


在国外与他们合作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你跟西方的乐器合作,肯定就要吹十二平均律的东西。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用笛子来吹《土耳其进行曲》,肯定是十二平均律和半音阶的东西。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笛子这个乐器吹半音阶不是它的强项,相反人家的长笛吹起十二平均律,就特别容易。这种交流也是促使了我把笛子往十二平均律上演奏这个技术上去发展。”


与挪威长笛演奏家斯格瑞德二重奏《欢乐的校园》


对于音乐的创作和传授,耿涛依然是乐此不倦。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组建一支竹笛重奏团,打破中国竹笛一贯个人独奏的风格,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竹笛的文化和魅力。


乐器作为礼器的一部分,古时有之。那么,竹笛作为一种乐器,是音乐艺术的生命之本,更是竹笛艺术的载体。在耿涛看来,七音孔竹笛普及和推广,还需要在研制与教学创作与表演等多方面同时展开革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