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扑朔迷离——琵琶起源探究

扑朔迷离——琵琶起源探究

2020-09-15 04:21:01

摘要: 美索不达米亚人率先制造出了雏形的弹拨乐器并盛行于西域,在偶然的机会下,在边疆的文化交流中,我国秦汉时期的边民习得了制造这种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的技巧,这种弹拨乐器被称为“秦汉子”而秦汉子逐渐演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琵琶……

 

关键词:琵琶 历史 起源

 

引言:琵琶作为无论中国音乐史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都举足轻重的一种经典民族乐器,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关于琵琶的最初产生及发展,在市面上大多数民族乐器书籍中往往语焉不详或是说法难以令人信服,故笔者查阅专业书籍及一些学术著作,试图对琵琶的发展源流进行一个大致的考证,还原出一条较为可信的脉络。

 

正文:笔者最近翻看有关于中国古代乐器发展的内容,而在翻看到程天健编著之《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有关于琵琶的内容时,发现了关于琵琶起源如下的表述:“一个喜欢音乐的征夫,自己制作了一把乐器……弹奏起来,深受大家的欢迎。”并指出此描述出自于西晋傅玄《琵琶赋》:“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但是结合笔者经验,此处说法很有可能为文学修饰而不一定有真凭实据,此时在此基础上直接生发笔者感到颇为可疑,故针对此问题做了一些了解并试图加以判断

田边尚雄所著《中国音乐史》中,对秦琵琶的来源做了如下解释:“秦从西域所得之新乐器,尚有与后之琵琶有关系而最有名者,即为弦鼓。”指出上文所指之“弦鼗”并非简单地由征夫自制,而是由西域传入,虽也引用了《琵琶赋》,但是并没有做出“征夫自己制作乐器”的判断。那么秦琵琶有着如何的源头呢?田边尚雄紧接着做出了如下的表述“美索不达米亚之弓形哈铺,张以羊皮于胴,变化而为三弦之形,入于埃及,乃有羊皮胴之那尔夫。此种类波斯大流士王以后,盛行于波斯,纪元以前,胴作圆形,张以兽皮,附以细长之柄,张弦数条。当亚历山大帝国时,由波斯传入西域,流行各地。秦之百姓于长城之役,见其简单形状而模仿之;于平面鼓上插以棒,宛如鼗形,张弦用之,依所象形,名为弦鼓。”可见田边尚雄认为“弦鼗”是在西域之“那尔夫”的基础上,仿效制作的一种乐器,但是“弦鼗”是不是琵琶呢?陈秉义编著之《中国音乐通史概述》指出“弦鼗”演变成为“秦枇杷”,而田边尚雄依据《文献通考》称之为“秦汉琵琶”,并认为“秦汉琵琶”绝非后世琵琶之雏形并指出“琵琶绝非圆体”,指出了秦汉琵琶应称为“秦汉子”(《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指出“秦汉子”是当时人给此弦鼗乐器的称谓),并认为后世史家考证缺失,大为有误,而《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也认为秦汉子逐步发展演变,到了唐代而定型为阮。

那么目前的琵琶形制从何而来呢?诸著作都指出了相对清晰的答案,其中,《中国音乐史》中的描述是:“今日所谓琵琶,其传入中国,早在汉武帝之时”并指出了“琵琶”乃是由西域音“pin-pan”而来,但是这就与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的说法矛盾因为这就是音译与根据象形命名法的冲突了,而《中国音乐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细节,似乎认为“枇”“杷”二字要么却有此义,要么就是在西域古文中有此义,此时看到余甲方所著之《简明中国音乐史》之说法,认为“疑似杜撰,汉字‘枇杷’或‘批把’均无此类含义。”则较为激进,但是在音译原形确凿之情况下,刘熙之说法确应当为杜撰者。

而《简明中国音乐史》亦指出傅玄在《琵琶赋》中所示之两个琵琶来源之传说“均不足为信”,而证据在于“马上所鼓,稍显牵强,除非是单马立足原地或坐在马车厢内,否则抱弹乐器是难以演奏的。”指出“乌孙公主”之说十分牵强难以信服而“长城征夫”说则更为滑稽,连证伪的必要都没有了。

与此同时,虽然“琵琶”的名称已经出现并普及,但是其形制仍然不是今天所谓琵琶的形制,我们今天所称之“琵琶”,史家有着统一的口径即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音乐史》云:“印度与第二世纪时始盛行之,盖即为乾陀罗之文化也。其经西域而入中国,当在南北朝时。”而《中国音乐通史概述》亦指出“到南北朝时期,西域波斯和印度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这两种琵琶称‘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到此时,今天所谓的琵琶才终于正式传入我国,今日之琵琶,才终于在中国起源了。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有能力编织出琵琶传入中国的一个大致脉络:美索不达米亚人率先制造出了雏形的弹拨乐器并盛行于西域,在偶然的机会下,在边疆的文化交流中,我国秦汉时期的边民习得了制造这种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的技巧,这种弹拨乐器被称为“秦汉子”而秦汉子逐渐演变,在魏晋时期成为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的心爱之乐器,在他身后的时间里,这种乐器便被称之为阮。在阮演进的同时,抱持弹拨乐器在原本只有横放的弹拨乐器的中原地区渐渐扎下了根,为之后五弦琵琶的传入构成了基础,在汉代,这类弹拨乐器开始被成为琵琶,但是此时的“琵琶”仍是圆形音箱的“琵琶”。

南北朝时期,集合西方弹拨乐器之大成的五弦琵琶与曲项琵琶传入中国,成功地获得了推广,自此之后,五弦琵琶与曲项琵琶渐渐被认定为琵琶,而原始的琵琶则被另称为阮,而也是自此之后,今日所谓之琵琶,开始在中华大地的艺术土壤上扎根发芽,很快成为了深受文人和戏曲艺术家喜爱的乐器,最终成为了今天我国民乐中弹拨乐器尤其是抱持弹拨乐器当之无愧的第一乐器。

 

 

 

注: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9

    【日】田边尚雄-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12

     陈秉义编著-中国音乐通史概述-3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余甲方-简明中国音乐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

 

 

 

 

 

引用文献: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9

【日】田边尚雄-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12

陈秉义编著-中国音乐通史概述-3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余甲方-简明中国音乐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

 

这种弹拨乐器被称为“秦汉子”而秦汉子逐渐演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琵琶……

 

关键词:琵琶 历史 起源

 

引言:琵琶作为无论中国音乐史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都举足轻重的一种经典民族乐器,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是关于琵琶的最初产生及发展,在市面上大多数民族乐器书籍中往往语焉不详或是说法难以令人信服,故笔者查阅专业书籍及一些学术著作,试图对琵琶的发展源流进行一个大致的考证,还原出一条较为可信的脉络。

 

正文:笔者最近翻看有关于中国古代乐器发展的内容,而在翻看到程天健编著之《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有关于琵琶的内容时,发现了关于琵琶起源如下的表述:“一个喜欢音乐的征夫,自己制作了一把乐器……弹奏起来,深受大家的欢迎。”并指出此描述出自于西晋傅玄《琵琶赋》:“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但是结合笔者经验,此处说法很有可能为文学修饰而不一定有真凭实据,此时在此基础上直接生发笔者感到颇为可疑,故针对琵琶起源的问题做了一些了解并试图加以判断

田边尚雄所著《中国音乐史》中,对秦琵琶的来源做了如下解释:“秦从西域所得之新乐器,尚有与后之琵琶有关系而最有名者,即为弦鼓。”指出上文所指之“弦鼗”并非简单地由征夫自制,而是由西域传入,虽也引用了《琵琶赋》,但是并没有做出“征夫自己制作乐器”的判断。那么秦琵琶有着如何的源头呢?田边尚雄紧接着做出了如下的表述“美索不达米亚之弓形哈铺,张以羊皮于胴,变化而为三弦之形,入于埃及,乃有羊皮胴之那尔夫。此种类波斯大流士王以后,盛行于波斯,纪元以前,胴作圆形,张以兽皮,附以细长之柄,张弦数条。当亚历山大帝国时,由波斯传入西域,流行各地。秦之百姓于长城之役,见其简单形状而模仿之;于平面鼓上插以棒,宛如鼗形,张弦用之,依所象形,名为弦鼓。”可见田边尚雄认为“弦鼗”是在西域之“那尔夫”的基础上,仿效制作的一种乐器,但是“弦鼗”是不是琵琶呢?陈秉义编著之《中国音乐通史概述》指出“弦鼗”演变成为“秦枇杷”,而田边尚雄依据《文献通考》称之为“秦汉琵琶”,并认为“秦汉琵琶”绝非后世琵琶之雏形并指出“琵琶绝非圆体”,指出了秦汉琵琶应称为“秦汉子”(《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指出“秦汉子”是当时人给此弦鼗乐器的称谓),并认为后世史家考证缺失,大为有误,而《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也认为秦汉子逐步发展演变,到了唐代而定型为阮。

那么目前的琵琶形制从何而来呢?诸著作都指出了相对清晰的答案,其中,《中国音乐史》中的描述是:“今日所谓琵琶,其传入中国,早在汉武帝之时”并指出了“琵琶”乃是由西域音“pin-pan”而来,但是这就与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的说法矛盾因为这就是音译与根据象形命名法的冲突了,而《中国音乐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细节,似乎认为“枇”“杷”二字要么却有此义,要么就是在西域古文中有此义,此时看到余甲方所著之《简明中国音乐史》之说法,认为“疑似杜撰,汉字‘枇杷’或‘批把’均无此类含义。”则较为激进,但是在音译原形确凿之情况下,刘熙之说法确应当为杜撰者。

而《简明中国音乐史》亦指出傅玄在《琵琶赋》中所示之两个琵琶来源之传说“均不足为信”,而证据在于“马上所鼓,稍显牵强,除非是单马立足原地或坐在马车厢内,否则抱弹乐器是难以演奏的。”指出“乌孙公主”之说十分牵强难以信服而“长城征夫”说则更为滑稽,连证伪的必要都没有了。

与此同时,虽然“琵琶”的名称已经出现并普及,但是其形制仍然不是今天所谓琵琶的形制,我们今天所称之“琵琶”,史家有着统一的口径即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音乐史》云:“印度与第二世纪时始盛行之,盖即为乾陀罗之文化也。其经西域而入中国,当在南北朝时。”而《中国音乐通史概述》亦指出“到南北朝时期,西域波斯和印度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这两种琵琶称‘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到此时,今天所谓的琵琶才终于正式传入我国,今日之琵琶,才终于在中国起源了。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有能力编织出琵琶传入中国的一个大致脉络:美索不达米亚人率先制造出了雏形的弹拨乐器并盛行于西域,在偶然的机会下,在边疆的文化交流中,我国秦汉时期的边民习得了制造这种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的技巧,这种弹拨乐器被称为“秦汉子”而秦汉子逐渐演变,在魏晋时期成为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的心爱之乐器,在他身后的时间里,这种乐器便被称之为阮。在阮演进的同时,抱持弹拨乐器在原本只有横放的弹拨乐器的中原地区渐渐扎下了根,为之后五弦琵琶的传入构成了基础,在汉代,这类弹拨乐器开始被成为琵琶,但是此时的“琵琶”仍是圆形音箱的“琵琶”。

南北朝时期,集合西方弹拨乐器之大成的五弦琵琶与曲项琵琶传入中国,成功地获得了推广,自此之后,五弦琵琶与曲项琵琶渐渐被认定为琵琶,而原始的琵琶则被另称为阮,而也是自此之后,今日所谓之琵琶,开始在中华大地的艺术土壤上扎根发芽,很快成为了深受文人和戏曲艺术家喜爱的乐器,最终成为了今天我国民乐中弹拨乐器尤其是抱持弹拨乐器当之无愧的第一乐器。

 

 

 

注: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9

    【日】田边尚雄-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12

     陈秉义编著-中国音乐通史概述-3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余甲方-简明中国音乐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

 

 

 

 

 

引用文献: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9

【日】田边尚雄-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12

陈秉义编著-中国音乐通史概述-3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余甲方-简明中国音乐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