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论琵琶音质音色之本真

论琵琶音质音色之本真

2021-01-19 04:38:50

▲ 点击蓝字关注


     现代琵琶于南北朝时期由波斯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发展而来,历经无数次的革新与改良,定型如此。著名琵琶演奏家章红艳女士曾戏称:“琵琶是一件与时俱进的乐器。”琵琶因其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被称作“中国民乐之王”、“弹拨乐首座”。  


     一说到琵琶,大家总会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对琵琶女的演奏做了真切且细腻传神的描绘,而最令我们记忆深刻的就是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很多人最初对琵琶音质和音色的理解与认识,多来源于此。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琵琶女所演奏的琵琶并非现代形制——背板不是现代琵琶所用的红木,品和相的数目也没有这么多。就连“横抱”的持琴方式都区别于如今的“竖抱”,另外琵琶女演奏时所用的“拨子”也早已被现在的指弹所取代。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是懂器乐且善于演奏的行家,否则也不会“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而琵琶女也绝非泛泛之辈,诗中所言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对其技艺的最好说明。但我们在被其高超精湛的演奏技艺吸引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最终乐曲在高潮时——“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与外放。由此可见,琵琶之所以文武兼长,皆源于其声音的两面性,即刚与柔。如果说琵琶“柔”的一面是通过演奏技法得以实现和表达,那么“刚”的一面,则是与生俱来的。



       琵琶自采用硬木做背板以来,就奠定了它“刚性”的一面,而如今盛行的“红木”背板,可以说更将其“金石之声”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厚背板配合小出音孔和小共鸣箱的设计,使得其音色音质“多骨少肉”,甚至“有骨无肉”。也正是介于这种主音结实,余韵稍短的刚性特点,才使得琵琶能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效果。因此,略显干燥且颗粒分明的音色特点,是琵琶刚性的本质。而其丰富多变的技法使得它的音响与表现力非但不逊色于其他乐器,反倒更胜一筹。虽然,琵琶在“音韵”上不及琴筝,但论干净利落、收放自如,实为一枝独秀。


       从老一辈制琴人口口相传的“尖、堂、松、脆、爆”中不难看出,他们对琵琶音质音色有着明确严谨的追求与标准。在传承技艺之余,又有多少人能以学术与演奏的高度及眼光来探究和把握琵琶音质音色之本性。同时现今市面上琵琶音响又以声大发空者居多,究其缘由,或是迎合初学者的喜好,或是追求所谓的“共鸣”,制琴时将内膛加大挖深,面板厚度一薄再薄,使得音质音色更趋于阮与吉他。殊不知,琵琶本身形制的设计特点就是“不利于共鸣”的。相比筝、阮的音效,琵琶更以颗粒性与穿透力见长。可见,一味的追求音量的大与响,并不是琵琶音质音色的根本。至于那些听觉上的“圆润”与“水灵”,实际源于对演奏技法的不断追求与反复对敲,毕竟若脱离了左手的“推拉吟揉”,琵琶音乐的美感是极其苍白、有限的。


相关阅读推荐

琵琶之南,琴音之北

学琵琶,为了什么?

学琵琶,不练等于不会!

琵琶的情与技

琵琶小课堂——教你调音

琵琶小课堂——教你上弦




传承琵琶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

客服微信号:pipa2100   电话:17351351176


长按此码留住相逢


▼ 点这里,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