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洋洋的午后,上完了新学期第一周的课程,小z终于有时间完成在来学校时立下的flag了!大家午安啊~
临别
大家对“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诗很熟悉,《再别康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都说徐志摩在其中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临近开学时,小z心里也还是留恋寒假的舒适生活,上车前,想发朋友圈感慨一下,这句话就涌入脑海了。
自古,人们对离别总是包含深切的情感。各种的习语,各样的典故,无论走多远,总牵挂那个人,或总被那个人牵挂。百千年来,皆是如此。
如今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让距离不再成为隔断情感的鸿沟,但每当踏上列车,回身看到的仍是故乡,下车便是异地了。
分别时的情感总是复杂的,不是一个“不想走”就能概括,但并非文学家的我们又想不出多么精确的辞藻。这时,我们脱口而出的便是久久被人传颂的诗篇,究其原因,这些字词表达出了我们共同的情感吧。当我想以这句诗此作为题目时,有朋友说会不会太俗,我选择它,是因为这句话恰到好处。
路途
春运时期,坐车的人真的多,买不到高铁票,只得坐15小时的硬座了。听着歌,看会书,码字,慢慢等。
车里人自然很多,高喊声、小孩子哭闹声、来往不停的乘务人员提醒声、小摊贩卖声、高谈阔论吹牛皮的声音……混在一起,也不再“悄悄”了。
乘车的大多30多岁,大包小包和有些拥挤的人群塞满了整个车厢。过完年,每个壮年劳力就再次提着包外出打拼了,他们不在意这些文艺化的诗句和情感,在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现实的压力让他们更多的关注物质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便是希望上老下小能够过上安稳日子,家里平平安安,不要出什么大事。
我突然想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旁边一位和我一起上车的阿姨(估计也是老乡吧)给我东西吃,我礼貌的回绝了。但随后便和她聊起来,她问我妈妈呢,我答我自己一个人;她问去上学啊,我答是的;她问我在哪里上学,我答浙大。(一点防人之心都没有??)
“呦,浙大啊?那可了不得呦!”周围的叔叔阿姨都往这边看。
我:“没没没。”
“那你爸爸妈妈可要跟着享福咯。”
随后叔叔阿姨们都开始谈论浙大怎么怎么样,多么多么好(我当时贼尴尬……),我不时的尴尬点头微笑(不是敷衍三连啦~),等到“风波”过去,我重新戴上耳机看书(营造一种学霸的感觉???)。
虽然读了浙大,但一直关注小z的朋友们都知道,我对未来也是迷茫的。当那位阿姨说“那你爸爸妈妈可要跟着享福咯”,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想为家里做点什么,大学里也有很多的选择,却也有太多的瓶颈,我还很多不了解,有心却无力。
车到站了,和那位阿姨同行的叔叔帮我把行李从架子上拿下来,我们就此分别,可能再也不会见面。
终点
第二天早晨到了学校。
一周的学习也结束了,新的学期,不一样的课程自然有不一样的体验。
韩语课,发音、单词着实需要下功夫啊(잘 부탁 드립니다);c程课,对于初学者的我,敲代码错误不可避免,但要努力规避;桥牌课,还没有完全掌握规则,也要多花时间打打牌,哈哈;一下子增加的很多专业课,也有很多推荐书目要读;过几天就要去南京打比赛了,之后还有求是杯辩论赛……这学期很忙啦。
不过,我会努力更新哒。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每次离别,新环境自然不能取代往昔的地方,但我们也要努力向前,开始新的征程。人们总在离别时感伤,却知道所要前往的方向。
不想以鸡汤结尾,不过那句话说的真有几分道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也许,分分秒秒的等待之后,又是新的重逢。
期待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