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6日北京车展期间同期举办的“2018中国汽车论坛”上,造车新势力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再次炮轰新势力造车“互联网造车公司就是一天到晚瞎”。
这并不是李书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炮轰新势力造车企业。在此前的2018
面对李书福的炮轰,新势力造车的大佬们纷纷回应。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认为,新势力造车带来了很多创新的东西,新,难道就意味着不靠谱?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秦力洪说,之前说玩概念,现在造出量产车来还算玩概念吗?
尽管新势力造车大佬们的回应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造车的进度确实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一家新势力造车企业来说,李书福提到的生产资质对于新势力造车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事实上,从2018年以来,随着蔚来、小鹏、威马汽车纷纷宣布量产和交付时间,人们对新势力造车的态度渐渐有了改观,尤其是2018北京车展上,新能源、新势力造车的争奇斗艳更是让人为之震撼。但是,一向为人低调的李书福多次把矛头指向新势力造车,作为一路走来的造车大佬,是新势力的崛起给他带来了危机感还是新势力造车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对于一家新势力造车来说,要成为一家真正的造车企业有多难?
当下的造车新生力量,以电动化、互联智能化、共享化和无人化为主导趋势,随着新能源趋势的推动前进,这些新生力量的造车观念也已经以电动化为基准。这就意味着,这些新势力造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大潮中的一员,而要成为一家真正的
正因为发改委对车企打开一条准入通道,因此也引来众多新造车势力加入。但令人感慨的是,从江淮大众合资合作开始,出于对外资车企的深层次合作考虑,发改委对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审批大门开始关上,收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审批。最近风头正劲的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等也只是获得了其中部分的生产资质。对于一家汽车厂商来说,车企只有登上工信部目录,才算获得在国内合法生产销售车辆的身份。目前看起来,仅仅发改委的审批就卡住了很多造车新势力的“咽喉”,就更别提工信部目录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已获得发改委批复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长江汽车、另加上今年4月审批刚过的前途汽车一共6家进入了工信部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跨越了电动汽车的两道生产资质门槛。
从去年年中发改委和工信部从放开到收紧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派发以来,前途汽车能够在众多新势力造车中获得审批,工信部也并非是停止了资质发放。但从获得双认证的几家车企情况来看,北汽新能源、知豆、前途等目前都有完整的生产、研发体系,自建工厂也是必须的。而目前,很多新势力造车也在考虑自建工厂。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到2015年互联网造车运动兴起,新造车势力的数量已经达到300多家,而在排队等候审批的企业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00多家。对于新势力造车企业来说,晚一天拿到生产资质,就意味着除了投入研发之外,还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拖延,同时还要安抚投资人。如果不能获得发改委的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就不能进入工信部的推荐目录,也就无法生产,上市销售,更别提后期的发展规划。
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精贵,让新势力造车不得不选择借“壳”造车。目前,一种比较快的方法是选择收购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来让自身也获得生产资质。然后就是工厂代工这种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销售的方式,也被认为是目前让这些企业能够实现快速量产的方式。比如,蔚来汽车找江淮代工,小鹏汽车找海马代工就是目前最好的例子。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工厂代工并不靠谱,选择自建工厂才是唯一出路,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在新车下线时就说,选择工厂代工他可能会睡不着觉,所以威马的方式是收购辽宁中顺汽车来来获得资质。那么,如果既不选择代工也不选择收购的企业,就只能排队坐等资质的发放了。
那么?谁会成为最后的领头羊呢?是已经迈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两道坎的企业?还是之后将会有新的入局者进来?恐怕还要再等三到五年才能看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