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日本的孩子为何不过“儿童节”

日本的孩子为何不过“儿童节”

2020-10-17 23:51:08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成年之后来到日本,并成为一个女孩儿的母亲后,我才知道日本的孩子不过“国际儿童节”。才知道日本孩子的儿童节不仅缺乏“国际”色彩,甚至还缺乏“国家”色彩。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全世界孩子都是过“六一”的——因为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么!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个“国际”指的是“第三国际”,而制定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组织是“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这个国际妇联组织现在似乎不那么活跃了,。。

而关于“六一国际儿童节”定义,是这样的: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它是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


不知道是否和这样的制定背景与定义有关,总之我对于六一儿童节最多的记忆,就是每年都被老师组织去烈士公园缅怀革命先烈。因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然还有各种演出活动——但我对演出活动的记忆不深,因为我很少被老师选中登台表演,大部分时候都坐在台下晒着太阳做一名双眼发直的观众。

但对于学校组织去烈士公园缅怀先烈这件事,我是非常喜欢的。

这倒不是我对革命先烈拥有多么浓厚的感情,而是因为步行去烈士公园时,必须两人一排手牵着手。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身边站着的,正是自己暗暗喜欢的小男生——这事挺令人激动的,因为我通常运气都不错。

尽管,每次老师一说起我们胸前飘扬着的红领巾,“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时,我就会联想起一口盛满烈士鲜血的大血缸,难免有些内心忐忑,但能与喜欢的小男生排着队,手牵手去公园里看烈士——回忆起这一点,我依旧觉得自己的儿童节是称得上美好的。

后来上中学以后,学校不再负责学生们的儿童节了,改为由母亲负责——母亲依旧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去烈士公园,在六月的阳光下大汗淋漓地拍照。

现在家庭影集里的各种亲子照片,都是六一儿童节和家人一起在烈士公园拍的。回想起来,我的成长岁月里的儿童节,似乎每一年都是在烈士公园度过的——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我只能承认我对革命烈士的感情可能的确比较深厚。

白衬衣、红领巾、气球、六月里炙热的阳光、阳光下的汗水与雀跃的心——这些都成为我的儿童节的记忆符号。

与现在的儿童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些儿童节礼物或是儿童节大餐,但因为童年的存在,因为亲情与爱从不曾缺席,六一儿童节给予我的人生记忆,是热烈而明快的。

成年之后来到日本,并成为一个女孩儿的母亲后,我才知道日本的孩子不过“国际儿童节”。

才知道日本孩子的儿童节不仅缺乏“国际”色彩,甚至还缺乏“国家”色彩。

因为日本儿童按性别分别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女孩子在每年三月三日过“女儿节”,男孩子则在每年五月五日过“男儿节”。虽然,五月五日这天,是日本法定的节假日“こどもの日”(直译为“孩子日”,也可翻译为“儿童节”)。

但这个“法定”并不被日本人看重,基本没什么庆典活动。日本人看重的,是五月五这天传统的“端午节”与“鲤鱼旗”。

(资料图:抬着鲤鱼旗的日本孩子)

端午节在奈良·平安時代前后传至日本。因此在日文中,五月五日这天被称为“端午の節句”。

端午节这天,日本家庭和中国一样,各家门前都要挂菖蒲。“菖蒲”在日文发音中与“尚武”谐音,于是这种极为符合武家美学的植物,与端午节一起,受到了武士阶层的极大青睐,发展成极为重要的庆典。

此外,在江户德川幕府时代,将军家若有男孩诞生,会在大门前悬挂马印或锦旗。这样的习惯,慢慢扩展到武士阶层,后来再进一步延伸到民间,最终演变为庆祝男孩诞生、并祈愿男孩健康成长的一种传统风俗。

而“鲤鱼旗”也成了“男儿节”的象征物——它来源于中国正史之一的“后汉书”里“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对于“尚武”武家社会而言,武士家的男孩,应该像勇于跳龙门的鲤鱼那样,拥有敢于逆流而上、勇敢跨越自我的勇气,即使有可能摔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现在,每年五月五日这天,有未成年小男孩的家庭,都会在院子里或是阳台上悬挂鲤鱼旗。而有未成年小女孩的家庭,则在三月三日的女儿节之前,在家中装饰女儿节人偶。

女儿节,日文写作“ひな祭り”。“ひな祭り”和男孩子们的“端午节”一样,也来自中国——最早源于古代中国的上巳节,在1000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传至日本,并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日本人在每年过完元旦、并过完二月三日的“节分”(即立春的头一天)之后,便开始全国进入“女儿节模式”——大街小巷、超市商场,都开始反复播放“快乐女儿节”这首歌谣:


点上灯吧,在纸罩里


插上花吧,赠你桃花


五人伴奏,笛子太鼓


今天是快乐的女儿节


“ひな祭り”女儿节,在日文中还被称为“桃之节”。所以歌词里写“赠你桃花”。

女儿节的时候,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按中文汉字的发音,“桃”与“逃”是谐音,有祛邪消灾逃离病痛之意。

而按日语本来的发音,“桃”的发音为“嬷嬷”,日语中“百”的发音也是“嬷嬷”。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山口百惠,“百惠”二字在日文中念为“嬷嬷A”。

日本人将中文发音的“逃”与日文发音的“嬷嬷”综合起来,于是“桃之节“的“桃”字,便有了双重含义:“逃”离灾难,长命“百”岁。

在“快乐女儿节”的旋律中,日本各地所有的商店街,沿街都开始插满粉色的桃枝,各家商场也推出插满桃枝的“女儿节”专柜:除了商店里的“女儿节人偶”展示外,食品柜台的“女儿节”专柜也开始销售“红,白,绿”的三色点心——这是女儿节的“三原色”,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祈愿:


红色是“除病”,也指春季花开,因为女儿节就是“桃之节”,所以女儿节的红是桃红;


白色是“元气”,意喻冬季过去白雪消融,万物苏醒恢复活力;


绿色是“驱邪”,也含万物苏醒的春天,嫩绿新芽健康生长之意。


每年“女儿节”这天,日本公立学校的“给食中心”都会准备“女儿节寿司饭”作为孩子们的学校午餐。

而母亲为女儿准备的晚餐则更为隆重:女儿节红豆饭、女儿节菱饼、三色团子、还有女儿节的“合贝汤”:“合贝”就是蛤蜊。蛤蜊的壳,必须是完全相属的同样二片,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同的壳根本无法吻合,因此称为“合贝”。

“合贝汤”包含着父母对于女儿未来的祈愿:祈愿女儿长大后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关于“女儿节”,在日本还有一本非常美好温暖的童话书《花梨酱和十五个人偶》。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中川千寻。

这是一本专门写给日本女孩子看的长篇童话:


小女孩花梨没有女儿节人偶,只有一对“啊嗯小狗”——那是一对替代女儿节人偶的装饰品,一只张着嘴,一只闭着嘴,花梨的妈妈给它们各自取名为“啊”和“嗯”。


又是一年的女儿节快到的时候,花梨收到了一个巨大的盒子,原来是花梨的祖奶奶送给花梨的女儿节礼物:像个小型城堡一样的多层人偶台、以及各种配套的人偶和精致的道具。但花梨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因为那些人偶实在是太旧了!


女儿节人偶装饰好之后,半夜里花梨起床去厨房喝水,听到有人在窃窃私语,原来是人偶中的三名官女正在厨房边汲水边说着话。


三名官女领着花梨去人偶们的住处“花梨宫”——也就是那个像个小型城堡一样的多层人偶台里面。“花梨宫”的人偶们告诉花梨说:人偶的任务,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守护着他们的小女孩。他们是属于花梨的,所以他们的住处就叫“花梨宫”。


“花梨宫”的人偶们告诉花梨说:


花梨是怎样的,人偶便是怎样的


花梨开心的时候,人偶便也开心


花梨悲伤的时候,人偶便也悲伤


花梨头痛的时候,人偶也会头痛


一位老奶奶也告诉花梨说:属于女孩子的人偶,都是作为女孩子的替身而存在的,他们替代女孩子接受一切不洁的污秽,并在每年的女儿节那天,将那些不洁的污秽带入河中随流水冲走。


因此在每年的女儿节前,有女孩的家庭都会装饰人偶,祈求幸福。因为当不洁与污秽被流水带走,女孩子们的内心变得美丽洁净的时候,春天便会随之到来。


老奶奶说:“女儿节的人偶,就是这样几百年几百年地,不断地代代相传下来。”


中川千寻的这本长篇童话,于2009年获得第47届“野间儿童文学奖”。这个写给女孩子们的童话,不仅告诉日本的小女孩们女儿节的由来,还让小女孩们通过阅读,懂得女儿节人偶存在的意义。

在我家的小女孩mii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曾买回这本书送给她做女儿节礼物。

对出生成长在日本的中国小女孩mii而言,一直以来最为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和书中的花梨一样,mii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女儿节人偶。

尽管,后来mii也收到了一位日本老奶奶送给她的人偶,但和书中的花梨一样,mii的那套人偶也是非常旧的,并不是mii想要的人偶的样子。

日本的女儿节人偶虽然价格不菲,但也并非贵到买不起。不过我并不打算为了满足mii的需求,就去帮她买一套全新的人偶送给她。

我想:对于在物质拥挤的时代出生成长的孩子而言,为她留下一些“物质遗憾”或许比满足她的物质需求更重要。因为我相信当物质过于精美过于令人满足时,人们会容易忽视物质内在里所蕴含的心意,会忘记物质只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载体。

就像在《花梨酱和十五个人偶》这本书里,人偶“左大臣”对花梨说过的那样:


“人偶的格,并不是由侍从或道具的数目、或是制作的优劣来决定的。而是由良好的愿望、美丽的祈求来决定的。这所有的祈愿,是我们人偶的生命与灵魂。”


我相信并喜欢这段话。并在心里想:无论是日本女孩们的女儿节人偶,还是日本男孩们的男儿节鲤鱼旗,又或者是中国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只有当孩子们通过这些传统的道具或是节日礼物,理解到其背后所蕴含的亲情的羁绊、爱的传承、以及虔诚的祈愿时,它们才能被真正赋予意义,真正成为生命中的珍藏之物。




作者:唐辛子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旅日华人作家。

【作者文章推荐】

中国小孩在日本街头撒尿之后
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道歉

日本一直是个母权社会


更多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