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头条】“郝堂村”图书馆馆长詹丽:伴缕缕书香 种花种草种春风

【头条】“郝堂村”图书馆馆长詹丽:伴缕缕书香 种花种草种春风

2021-08-04 03:19:58

用心贴近生活,用爱服务大众

传播: 新闻 | 民生 | 文化 | 国学 | 生活 |  视觉 |  趣文 


她把日子过成了诗

她把家园装扮成了画

她的人生里

你能看到人间烟火袅袅

也能看到人间至味清欢

......

她是信阳市本土作家詹丽,现任最美乡村“郝堂村”图书馆馆长。在鸡公山大山深处从教三十年,三十个春夏秋冬,育人无数,也种下千平方米的花花草草,更写下了自己的散文集《菊农的一亩田》(“菊农”为詹丽笔名)。那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詹丽女士来到郝堂村图书馆当志愿者,从此便留了下来。她在这里与荷为邻,与书为伴,与大自然相融相亲,令人心生向往!


圆梦  她义无反顾地来到郝堂

“因为从小就酷爱读书,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图书管理员梦,也因为热爱郝堂,就带着锅碗瓢盆行李被子来了。”詹丽老师讲起当初来郝堂时初衷,轻描淡写。2015年暑假,詹丽老师作为一名自愿者来郝堂图书馆做义工。来之前,她在海拔七百多米的鸡公山风景区小学教书三十年。

起初几天一直下雨,詹丽一个人也不认识,安顿下来天快黑了。自己用电磁炉简单做了一点饭菜,在二楼白桦书房打了一个地铺。二楼洗手间的感应冲水器,每当有虫子蛾子飞过,半夜三更就空咚空咚冲水,吓得她不敢再睡。最终,她靠毅力克服了所有困难!每天清晨,早早起床给上下两层的图书馆打扫干净整洁,开门接待读者。两年多里,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领导干部众多,有时夜晚还有远道而来的领导来参观,365天她几乎没有离开过郝堂。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周一休息,无事也留在郝堂。

“初来时,我发现图书馆藏书量少而单一,于是就尝试在微信圈呼吁大家把准备当废纸卖掉的有阅读价值的书,带到郝堂来。”由于自己多年坚持写作,文友粉丝众多,倡议书一发出立马有不少人响应。詹丽老师说,熟人文友来郝堂就拎来一包书,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捐书。倡议书被不停转发,詹丽老师还接到不少外地几个企业家朋友邮购的新书。 

如今,随着她一点点的精心布置,馆内生活逐渐充实,也吸引不少爱书人士的捐赠,藏书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阅读桌上造型各异的工艺摆件,是由她靠眼力捡来的材料制成,没有花一分钱。院子里,她亲手栽培的绿植显得自然且有序。

信念   她为郝堂留一盏“灯”

詹丽老师说,来这里的第一晚,一个人睡在空空的一栋楼上有些害怕,于是,在楼下亮了一盏灯。如今,夜夜为郝堂留一盏灯,已经成为一个信念。

她说,喜欢夜晚看书,有时写东西写到深夜12点,图书馆是栋八角小楼,四面全是窗,只要亮着一盏灯,在漆黑的乡村,就是一座亮着的透明的房子。“我在里面读书,透过玻璃门,能看见门前叶楠白桦先生高大的花岗岩雕像。他们书房里,两位先生的铜塑像,慈祥地坐在那里。还有挂着的一幅幅照片,好帅的白桦先生啊,在心里,我早已把他们当做这栋楼的主人。他们的微笑,抬头,从哪一盏灯都能看见。”她说他们是郝堂最沉默最长久的灯盏。

村人沙沙的脚步声,夜风里叮叮当当作响的屋檐铜风铃,还有四处游荡的狗、猫,半夜在水草深处哦哦叫两声的一窝秧鸡……刺破了黑的肃杀也驱走了她的寂寞。住在屋后梨树上的猫头鹰,也会扑扑翅膀,呓语几声,门西边小溪哗啦啦的流水声……她说,这些声音,都需要一盏灯去照耀。

夏天,游人荷塘边散步,水塘边唱歌,远远地,总有一栋亮着一盏灯的玻璃房子。詹丽老师满含感情说道:“那些来郝堂看完星星的人,长久地仰望之后,扭头,玻璃房子里的一盏温馨的灯火,在木格格窗户后面,梯子一样,是天地间的衔接,不至于让他们的梦想和仰望跌落成叹息。透过玻璃,他们会看见里面一排排的书,儿童书,成人书,虽然书不会发光,但,它们才是郝堂人真正的灯盏。”

给黑夜留一盏灯。灯下的篱笆墙内,她种了些简单的花草,可能围着许多失去村庄人的乡愁,也许正对着孟浩然打开的轩窗。她说留一盏灯,为郝堂醒着的人,为村庄醒着的灵魂!

坚守  她在这里编织美丽郝堂


在鸡公山顶上的小学从教时,詹丽老师已然选择了遵从内心而活。闲暇时,走到哪里,花种子播撒到哪里,她让那所寂寞的小学校坐落在花的海洋里;为孩子们拍照片,也拍鸡公山的春夏秋冬,她用自己的生活热情感染着孩子们;当然也在写作,写山间虫鱼鸟兽也写鸡公山上的春风十里;她采野花炒茶也摘野果酿酒……

  在山村从教三十年后转做图书馆管理员,詹丽老师依然没有改变自己恬淡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才来的那年秋冬天,看到图书馆门前大片的荒地,她就在业余时间借来锄头铁锹,开荒挖地,扎篱笆,种花。现在门前几百平方米的花园,都是她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一年一年,不停在门前池塘周围屋前屋后种树种花。看到别人有花苗就讨要来,争取让门口四季都有花开。图书馆是公益性质的,没有经费,她就到各个村里捡来旧瓦罐,破篮子,葫芦瓢,旧木箱,树桩,自己掏钱买来一些多肉植物种上,还在山里挖些花草种在屋内屋外,还制作一些干花,布置成和乡村郝堂相协调的朴素插花。她在山里捡来花朵般的香椿树种子,摆在图书馆书桌上,几乎进来的人都会拍照。在她的打理下,图书馆成为郝堂别致的一景。

  詹丽老师来郝堂以后,信阳文学圈的文友,以及郝堂村的文学青年,会经常来图书馆坐坐,喝茶聊天。楼上的书房,还经常接待书法家,其中不乏大家来挥毫泼墨。

  六零后的詹丽老师还摸索着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空闲时她就为郝堂写散文诗歌,拍图片。写郝堂的荷花,郝堂四季,配上郝堂的美景,很多篇的阅读量都是四五千。很多人通过她的图文来关注郝堂,郝堂荷花开了,郝堂下雪了,她又挖了一块地,又捡了一个破陶罐,又摘了啥野果子,特别是那些喜欢乡村生活的人,她笔下的郝堂就是他们梦中的地方。

  来郝堂两年多,詹丽老师参加了两次郝堂村晚、两届郝堂乡村诗歌朗诵会。自己写诗歌,自己朗诵,宣传赞美郝堂。下雪天,她让村民在图书馆排练,这里暖和。一些老年村民不识字,她就帮他们下载音乐,抄歌词,教他们背歌词。也因为参与这些活动,她和许多村民熟识起来,成了朋友。图书馆成了除村部会堂以外的另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她还参加了郝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参与捡垃圾修栈道等公益等活动。日复一日的坚守,她得到村民和上级的认可。2016年底,被评为感动郝堂人物。2017年度,郝堂图书馆被区评为先进图书馆,她被评为优秀管理员。

  郝堂美,郝堂的游人也多,但郝堂只是一个美丽乡村,白天的繁华掩盖不住夜晚的寂寥与漆黑。那种热闹过后的寂寞与孤独,没有在乡村住过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但詹丽老师说她有书相伴,从未想过退缩与放弃,因为热爱!


记者手记

她有才情,生活超然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从山顶回到乡村也尽力去扮演一个婆婆和奶奶的传统角色定位。

  她把美丽的花儿从鸡公山之巅的小学几十年如一日的播种,一直种到了美丽乡村郝堂,种到了叶楠白桦文学馆的四周。她的灵魂始终在路上,她用心用爱来雕琢静美时光。

  她用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坚持实现了她所有的愿望,当老师,做图书管理员,穿旗袍,吹洞箫,写书,种花……

  很庆幸,作为略带文艺调调的我能结识作家詹丽老师,她给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看书,写字,健身、种花……是的,正如一位文友所说:“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每天给自己一点儿时间,脱离日常生活,让心灵自由。一个女子,只有活出了自己,不改初心,心存美好,才能遇见美好,安享美好!”



精彩回顾

重磅!四部门新举措 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so easy!

1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第一条就中招了!


版权声明:
1、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随时联系删除。
2、凡属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转载须注明出处。

信阳周刊全媒体记者  金萍

新闻热线 :6659999  6659866  6659833

责任编辑:文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