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白(1915一2003),安徽凤阳人。原名庭坦,号白云、如莲、如莲老人等。自幼随乡贤学习经史、诗文、书法,10岁由《芥子园画谱》习画。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一年后拜顾彦平为师,潜心临摹顾氏“过云楼”历代藏画,期间又遍访苏吴名流、藏家。1948年在全州提出 “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的画学思想并终身践行。刘知白晚年以自家笔墨创立的"心象山水"再造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新高峰,其化古开今的艺术语言预示了新世纪中国水墨转向抽象与表现的历史趋势。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知白》《山水画范•刘知白》及研究其艺术的专著《清气和诗醉墨痕》《知白守黑》《秋水长天月下箫》等20余种。作品先后为贵州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收藏。
天际雁归 12cm×12cm 2002年
天际雁归来入画
如莲的这帧小幅笔画简到极致,每每读来,总不知如何下笔描述。画简心亦简,简字千般好,不必刻意着一字。
总想等到春草含烟的时节,再在归雁的点点清影里寻字,自潇湘云水到塞外平野掠空而过的雁阵,会带来久违的天涯春信。
一个“雁”字,堪比诗中明月,寥寥孤影屡屡浮现,映成文字春秋的古旧背景。见雁行断云,知岁月更迭,任往事已矣;听雁阵哀鸣,生愁心幽思,叹尘世飘零—这样的习惯何其美好,以至于那些岁月深处的忧患亦显得如此静美。春来秋往年年有信的雁阵,更令人暗生想往:他方若有情意在,便会托鸿雁寄得锦书来。所以高渺的雁字,需人以翘首仰望的姿态放入长空远云中去解读,仿佛浮世心中的所有等待与希翼都系在凌霄的雁翅上。
—这都是人在少年时的事了。
因未识尽愁滋味,才会一度雁来心一惊,见雁行空惹惆怅。想如今,客舟数渡,僧庐白发,早已勘破世途艰深,任凭“雁引愁心去”,只看“山衔好月来”,甚至可以洒脱如魏晋,且吟“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光阴几度辗转,百思千结早已尽付流水,雁却如旧相识,年年有信归来。这幅老者与少年江边看天际回雁的小图,笔墨精简到不落一意,不着一心。“江天一声雁,世事百年心”,有忧患百年心又如何?
岁朝图 68cm×45cm 1986年
插了梅花便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朝也”。
新岁来,按老习俗,厅堂中要添些福瑞雅致的摆设,常见的有梅花、水仙等,入画便是清欢不减的《岁朝清供图》。
汪曾祺在散文《岁朝清供》中写道:“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其实,“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题材,明清以后,以此作题,为岁朝应景添趣的作品尤其多。如莲也画过此类作品,这幅“岁朝图”便是其中之一。
一坛老酒、一瓶梅花、一丛幽兰、三五只爆竹,摆在岁首的案几上,使烟火浓重的年味忽而清雅起来。热闹却不减,只等掌起除夕的阑珊灯火,放几只震天响的爆竹,开一坛美酒,唱几句方言小调,送走悲喜相伴的旧年。岁朝一过,年味渐薄,关于大年红火团圆的记忆久久不散,停留在老酒梅花的岁朝图上。
幼时过年,因地冻天寒,没有梅花水仙幽兰的摆设,却自有为年增色的办法。于是“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汪曾祺如是写道,“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如今,灯红酒绿的年里,仍想念那一盏萝卜白菜花明眼的娇绿。
如莲还有一幅画,画上一坛老酒、一盘鱼、几头蒜、一只粗瓷碗里插一枝梅花,题跋为“插了梅花便过年”。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一文的结尾收笔时说“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的确,这才是真正的“岁朝清供”!
山居图 90cm×41cm 1977年
山居无限好
山居,红尘中人无限向往却不易得。世间事往往越不可得,越魂牵梦萦。
杏花开满春天,上西山看花,见到山眉水畔处掩映的农家小屋,便神思惝恍,不忍离去。居山弄飞云,借屋听流泉,要怎样决然地放下,才能如此潇然地获得?
春有百媚千娇,看得久了,也就被繁花乱朵抢白得新意寡鲜。索然无味时,遇到如莲这一卷山居流泉的竖轴:山青石翠云碧,几树幽冶春香,几处低小茅檐,几张草篱,几丛毛竹,更有一条潺潺流泉自云间迂回洒落,娓娓流向郁郁春谷。
山中万籁清宁,唯这一条流泉的淙淙最为悦耳,仿佛号钟、绕梁、焦尾、绿绮的弦上清音,能听之者不再是怀才不遇的名士,不再是仕途不顺的士大夫,而是此间如我一般,沉醉于如莲画境的一颗散漫尘心。欲听清曲,何需弄管弦,山有泉曲,人有心音,皆因耳目葱茏,心神葳蕤。
韩国名僧法顶禅师,曾独居山野中火田农废弃的茅屋,听风望月,远离尘世的耳目染污,享受生命当下的清闲幽寂,悟得“越独处越同在”的生命况味。“希望来生做个不从属于任何地方,清清爽爽的自由人”,禅师如此写道:“为了实现这个心愿,我必须充实地过好今天。”
禅师此心,何不是如莲此心。
《秋水长天月下箫●刘知白作品赏读》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箫雨著。
欢迎关注《中国水墨》杂志微信公共平台
《中国水墨》杂志编辑部——学步斋工作室主要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类图书出版发行,推介艺术家与收藏家的艺术平台;策划艺术展览活动、媒体运营、名家书画推广,诚信服务于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和画廊提供全面的宣传与推广。
主 编:
副主编:胡杰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宋庄当代艺术园1-1-1002室
电 话:010—60572649 18601271317
微信号:hujie186012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