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带有深情的故乡书——序叶剑秀散文集《怀念爱》

带有深情的故乡书——序叶剑秀散文集《怀念爱》

2022-07-20 02:57:09

作者简介:王剑冰,男,河北唐山人。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奔流》杂志编辑,《文艺百家报》、《当代人报》采通部主任,《散文选刊》副主编、副编审。出版著作有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八月敲门声》;散文集《苍茫》、《蓝色的回响》、《有缘伴你》、《在你的风景里》、《远方》、《绝版的周庄》、《喧嚣中的足迹》、《王剑冰散文选》、《普者黑的灵魂》;理论集《散文创作谈》、《散文时代》、《散文散文》;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并被刻碑于周庄,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中国文联理论奖,河南省政府文学奖,中国散文诗90年重大贡献奖等。散文《吉安读水》被刻碑于吉安白鹭洲;散文集《喧嚣中的足迹》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收藏,散文集《绝版的周庄》被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近百所高校及重点中学作过专题演讲。



带有深情的故乡书

——序叶剑秀散文集《怀念爱》

叶剑秀的书稿传来好久了,虽然偶尔也有翻看,却是一直没有时间看完。这次便带在了身边,而来的地方,也是透显着乡俗野趣,读着也就正合感觉。

叶剑秀以《乡爱》《乡情》《乡韵》《乡愁》《乡游》《乡趣》《乡事》七个笛孔,吹出了沉郁悠远的时光册或者说故乡书,其基音是一个乡字,基调是一个情字,漫扬起了一个爱字。这个爱是大爱,带有着本真的、朴实的、醇厚的爱。

在这部书中,剑秀写到的故乡必然是自己的故乡而非他处。很多的人都是从故乡走出来的,剑秀也非一个农村的留守者。值得强调的是,无论这些人离不离开家乡,家乡都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原乡。他们会时常在里边走动,游赏,回味。剑秀在《在黄土地上行走》中说:“这片黄土地,历经无数代人的呵护和耕耘,充满着母性的光辉,她用血泪、汗水乃至骨肉,创造养育了无数个生命,以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修正和鞭笞了许多陋习和罪恶。同时也让更多希望、梦想、希冀放飞变为现实。”由此,他的文字同内心是相照的,并能够感觉出他从中获得的满足。


 

乡愁的主题或许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乡村蹲在尘埃里,夕阳渐渐老去。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村庄按照规制规划进行重新的编排,有些村庄被集体地消失,弄成一个庄园或者新村,所以说那些关于故乡的回忆,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

长期以来,农村人在社会话语体系中没有多少发声,即使发声也很微弱。那么,作为有着农村血统的文化人,就有了某种担当和责任。他们须把一些土地上的声音传达出来,并带有自己强烈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散文里就是思想的显现。所以不仅能够在剑秀的文字中看到田塍、润土、汗水和收获,也能够看到因为土污染、水流失、村庄渐变而产生的困惑与忧虑。这是一个正常农人的思想,也是一个正常文人的初衷。他不可能偏离这种正常。

从剑秀的文字以及他的关注角度来说,他把握住了当代散文写作以及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一个方向,加之他的文学功力以及他对文字的理解,就使得这部作品集有意义起来。无论是对他自己,对故乡,还是对社会。

 

那么,我们来读读叶剑秀的文字,顺着那些文字,你能走出很远。

看《母亲的炊烟》,在剑秀的感觉里,“炊烟是乡村的传统符号,悠远而绵长。炊烟在母亲粗糙的手掌上点燃,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流淌,经过灶膛和烟囱的氤氲蒸腾,环绕出笼,挺举起轻柔唯美的婀娜,飘荡成岁月的永恒温丽。”这样的叙述是生动的,让人沉迷。还有《八月秋颂》:“八月不再低调,开始张扬自己的个性。凉爽的微风从秋的声韵里飘过来,瑟瑟轻响,似一曲古老的洞箫,悠扬奇妙,吹起了激昂的音符,拂动了农家的小楼窗棂,微醉了一张张红润的脸,乡下的秋天开始忙动起来。”写得大气而宽广,这是感染于乡愁的深层启悟。

再看他的《家园》中衔泥筑巢的燕子,作者对春燕观察得十分仔细,写得也是十分细腻。“燕子把几缕草叶放在黄土上,再噙来河水,来往几次,然后双爪抓地,低头劳作,耐心地用尖唇反复搅拌揉搓,大约一刻工夫,便制成了一个玉米粒大的泥块,含在嘴里欢快地飞走了。”仅仅一个小动作,就费了作者不少心思。许多人只是知道燕子做窝,却是不知道它是如何做的。你再看他在《怀念爱》中写的一只小狗,他形容两个月大的小黄:“浑身的金黄,毛光发亮,只有面部略显浅白,像整过容的靓丽女子,温顺可爱,聪灵机敏。”这些都是在平常的叙述中猛然透亮的地方,也就想到作者是一个勤于观察又勤于思索的人。这一点恰也是一个作家所应该具备的。

书中有一篇文章名《下雪白》,我喜欢这样的题目,干净、干脆而又景象无边,既带有着中原的性格特征,又具有着诗性色彩。作者在《下雪白》中这样描写晶莹的雪花:“苍茫的天穹中,雪片迷乱拥挤,各自做着精致的舞蹈,似乎要选择不同的优美姿势飘落而下。殊不知,无论多么优雅地飘落,落在厚重和深情的土地上,才踏实。”这类描写还有《品山》,作者凝望瀑下那一池清潭,却想象出瀑布的豪迈和空濛,它“日复一日的重复行程,一路风餐露宿,呼啸狂奔,劳其筋骨,挟裹着生命的疼痛,只为在云雾中扯起一道亮丽的风景……”两篇中拟人化的描写,实际上带有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素,以致文字有了质感,有了温度。


还有一些写作,带有着深层次的东西,文字的语力更强更胜。比如《墨子岭上教子沟》:“在幽静的教子沟行走,移开被历史锁闭的一扇栅门,追寻圣贤的足迹,去链接或复原曾经的洪荒拓片,缓缓地趋近真相,一睹历史老人的容颜,轻轻唤醒久远而苍茫的记忆。”有时候并不是直描就能动人,曲写更是能出奇制胜。这一段文字,看似不经意地流露,实际上隐含了作者对文字的精妙的体会和运用。以一种常态的语词描写别一种事物,往往会增加感染力,使之鲜活而灵动。

还有,《河里的水井》,切题又透题,河里本就是有水的地方,河里怎么会有水井?看进去知道了,由于河道的干涸,牧羊人为了给羊喝水,不得不又在河里挖了水井。“几只白羊跑过来,簇拥井口,头对头的形状,极似摆放的一片硕大花瓣,又像凝固在河里的一片云朵。”这种画面的描写,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一个个的水井在诉说着什么呢?作者的疑惑与关心带出了深切的疼痛:“我蹲在河里的水井旁,痛心地看着,就像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伤口。我的心里在流泪……”“河水是有灵性的。河水的滋润,赋予我们无穷的智慧。河水带着遗恨和痛伤走了,我们的心智便会渐渐枯竭和萎缩。没有河水,家乡的容颜就会蜕变衰老,村庄再也不算完整。”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经表达完整,但是作者更进一步,让思想再深一层:“在没有水和鱼儿的河里,我坐起身来。愁楚地走向河里的水井,掬一捧清水饮下,河水依然清凉甘甜,心里却咸苦酸涩,似乎喝下的是昏浊的泪水。忽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画面,如果有一天,河里的水井再也挖不出水来,那该是怎样的景象。”这时你就感到更为强劲的一种推力,让后心出来的感觉更重。这便是文字与心灵的力量。

其他还有《陪母尽孝》《老娘饺子》《腊月的味道》《槐之情》《早春》《带上牵牛花一起旅行》《迷迭香》《度春风》等,都可一读。


 

就我们中原来说,不少作家自觉地保持着那种质朴与醇厚,历多少年不衰,最终成为人们乐道的本土写手。别小看了这个称谓,你看那些长久于皇城根浮云样的人被咱们老百姓称为本土作家有多高兴。

我今天说这些,是因为我又发现了一个这样的作家。曲令敏够本土的了,所以她遇到喜欢的同类就忍不住也想让别人喜欢,她快人快语迫不及待地将叶剑秀推荐给我。

由此便也想到我来的遇龙河,不是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说法吗?漓江大部分精华在阳朔,所以阳朔有了一条漓江就够了,怎么就还有一条遇龙河呢?阳朔人就让我来看看,一来就有了一种惊喜。遇龙河的风景不亚于漓江,且更加充满生活韵味,人们在河中行舟,在河上架桥,在河两岸生活,已经是千百年的自然与自在,只不过我们没发现而已。

叶剑秀这位作家,或也是如此,他始终默默地开花,默默地结果,早成一处风景了。

2017年9月写于桂林遇龙河畔


叶剑秀,笔名古枫,男,河南省鲁山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鲁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先后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计200余万字,发表于《海外文摘》、《莽原》、《奔流》、《散文选刊》、《百花园》、《作家天地》、《北方作家》、《文学月报》、《小说月刊》、《光明日报》、《羊城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国内报刊,曾获《百花园》杂志2016年度优秀作品奖等诸多奖项。曾出版过长篇小说《野太阳》、纪实文学集《为警无言》、小说集《黄土厚韵》。







鲁山县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编委会


总    编:叶剑秀

副总编:袁占才  李人庆  林旷德  贺敬涛  胡晓  王利  尹红岩  雷小军

执行编辑:尹红岩  雷小军

投稿邮箱:2984015206@qq.com    欢迎投稿

电话:13949453733    1346126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