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樱洲书房丁晴: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之我思

樱洲书房丁晴: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之我思

2023-05-25 17:04:50

古诗词以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来谈一谈自己对于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搜集资料、整合作品


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有典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落差大,加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学生现有参考书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们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前搜集资料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儿童追黄蝶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十分生动;《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比较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题材相同,诗文各有内涵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也是不相同的。比如: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同样以“梅花”为题材,王安石的《梅花》,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根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卜算子•咏梅》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


3、相同诗境的诗词表现手法不同


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一诗借景抒情,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而《秋思》叙事成分较多,以日常生活小事写成千古流传的佳句,风格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长相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发挥想象,入境悟情


1、巧用音乐图片营造意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古诗表达的意境。教学《送元二使安西》 时,结合古诗前两句我搜集了一些图片,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画面。伴随着古琴《阳关三叠》、琵琶曲《琵琶语》的音乐,从美景的背后感受淡淡的忧伤。诗中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的王维和元二正在喝送别酒,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要让学生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出示唐朝地图,让学生明白渭城与安西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紧扣古诗内容,发挥想象。


2、根据内容想象悟情


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的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词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什么画面?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看到了“大儿锄豆溪东”,有的说看到了“中儿正织鸡笼”,有的说看到了“最喜小儿无赖”,还有的说他们正用吴地的方言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孩子们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学得兴趣盎然。我想:在古诗的教学中,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作品的剖析、理解上,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从而使学生能“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型学生。


3、抓住“诗眼”、“词眼”悟情


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因为文眼是最能触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抓住了这些文眼,引发学生想象,诗词的画面就会丰富、生动起来,学生更易领悟诗词的意境。比如: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诗时,“相媚好”一词是词眼,“相媚好”是说老两口一边喝酒,一边在亲热地交谈。我让学生放飞想象,老两口在闲聊什么呢?老头会对老太说什么?老太又对老头说了什么?学生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乡村生活的宁静、闲适、温馨的场面重现出来了。



三、以读促讲,其义自明,其情自见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词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



四、汲取精华,以读导写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效果明显。以读导写,由收到放,有本可依,从仿到创,有章可循。


在教学古诗时,还可以采用改写的方式进行写的训练。古诗可以改写的成的体裁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在小学阶段,古诗改写成的体裁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根据古诗的记叙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类:记事、写景状物、写景再叙事,叙事再借景抒情等。因此,在改写之前,就要引导学生分清,以便更好想象构思情节。


如: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扣住“送”的过程重点写,理清六要素;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与孟浩然;起因:孟浩然为什么与李白的相聚;经过:李白送孟浩然(路上——江边——登黄鹤楼);结果:抒发情感。再结合改写点:“辞” 、“下”、 “尽”与“流”串起情节侧重想象描写。这样改写,诗的意境阔大,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了!



五、拓展阅读,开启新视窗


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所谓诗中有诗,并不是简单的一篇带多篇,以量多取胜。而是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搜集、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诗过程中,相互引证,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走进古诗词,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经典诗词溢芬芳,中华传统浸幽香。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做为教师的我,将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上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教师简介:

丁晴,亲近母语资深教师。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15年教学经验。曾带领家长朋友创建班级图书馆,组织书香家庭阅读分享会,积极推广儿童阅读和亲子共读。现为亲近母语旗下樱洲书房明星教师,致力于母语教学、自然笔记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立志携手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办最真最好的教育。


亲近母语学堂 ·樱洲书房

樱洲 ·玄武湖公园

培育身心和谐、知行合一的社会引领者

最美亲子阅读 ·儿童教育 · 自然体验空间

亲近母语研究院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金陵书苑

联合打造

免费咨询:400-012-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