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
是中国五十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演奏家中的优秀代表
人们称他为琵琶大师、国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与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
创作是生子
他此生“怀胎”成瘾,数度孕育音乐生命
艺术人生如梦
他追寻不止,一世琵琶大梦不停
——中国民乐经典大系第一季第二期——
跟随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的采访
聆听“琵琶大师”刘德海口述他的“琵琶大梦”
“现场有学琵琶的小朋友吗?今天刘老师给大家上一课,你们愿不愿意?”
“愿意!”
现场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2016年1月10日,敦煌大讲堂——刘德海琵琶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眼前这位老人精神矍铄地站在琵琶教育一线,抚琴时指下有万马奔腾,幽默风趣时让人“忘记刘德海的权威”、“看到刘德海的可爱”。任谁也看不出来,他已年届八旬。
伟大的作品,总会包含许多超出作品本身有意识表达的意义。而伟大的人,以及伟大人物所经历的那些故事,也总是比我们今天所能认真言说的,更为厚重和精彩。
刘老的故事,是一世琵琶大梦,超越指尖的宫商角徵羽,余音无穷。
“琵琶大师”刘德海
去找琵琶的姥姥的姥姥
琵琶的摇篮是南方?
琵琶的妈妈是新疆?
那琵琶的姥姥是哪里?姥姥的姥姥呢?
父亲来自河北沧县,母亲来自江苏,刘老自称是“南北装接出来的”。
高中毕业到中央音乐学院,是这个“南北装接人”第一次到北方。提起那段时光,刘老仿佛也是个刚北上的大一新生,有“苦”要诉:从第一次他发现学校食堂里用的碗是大碗而不是从家里带来的小碗,到慢慢接受天津的冰棍像蜡烛一样,再到习惯北方的秋凉和北方人的粗犷。
刘老寻访江南——近代琵琶的摇篮,2013年
(无锡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悦谈》:《回归摇篮 刘德海》)
可谈起琵琶的南北方音乐演奏是不是很不一样,刘老却说:“这话见外了。”
历史上琵琶经丝绸之路从西域到大唐由西向东传承;明清时期又由北往南,在江南形成近代几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由南返北,众多人才以首都为聚集点,向全国辐射。
用刘老半开玩笑的话来讲,就是:“‘琵琶的妈妈’在南方,那里是三百年来琵琶的摇篮;‘琵琶的姥姥’在新疆,源于丝绸之路的传播,而‘琵琶的姥姥的姥姥’呢?是中亚。”
李寿墓乐舞壁画(局部),唐代
前排左数第二、第三位乐师分别手持五弦、四弦琵琶演奏
若问那个少年刘老,是什么冲淡了南北生活差异带来的困扰?“是琵琶本身。”
要问琵琶是何处琴? “是世界的。”
在现代性这块石头上
打破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专利权
摸着石头过出一条大河
20多岁时刘老在海外弹《十面埋伏》,“拂轮”以为鼓,以变宫为角,由慢而快,该下杀机四伏;“扫拂”汹涌汉军至;“推并双弦”,“轮指”再现,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并起。四弦奇变,“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1955年上海青年会礼堂演奏《十面埋伏》
1989年获《十面埋伏》金唱片奖
(《刘德海 音乐人生50年》专辑图册)
有洋听众惊讶地问:“这是一首现代音乐吗?”
刘老写道:“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古曲也现代。”(《琵琶直面现代性》刘德海)
刘德海演奏《十面埋伏》资料
怀揣着“《十面埋伏》是不是现代音乐” 的疑问,刘老50年的探索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囿于长期以来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专利,音乐的现代性,似乎总将中国传统音乐拒之门外。
在刘老这里,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并不矛盾。“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继承传统”,但不是做“只传承不改变”的“克隆人”。这是新颖的节奏型下昭陵六骏跟随主人驰骋疆场,于丰富的结构层次中展现的义薄云天;是出塞昭君应尊为名士,而不是现代人常讲的美女……
“所有曲子都是现代曲,是现代人弹给活的人听的”。因为“心灵的燃烧、诗般的冲动,既不能超前,又不能退后”,只能是“此在”。
刘老走访荡口,查看史实(无锡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悦谈》:《回归摇篮 刘德海》)
华秋萍:名文彬,字伯雅,江苏无锡人,清代琵琶演奏家
其主编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是近代琵琶第一谱
古今能对话,音乐亦没有国界。“人们的耳朵是没有国界偏见的,凡是好听的和谐的声音,是无论什么民族都能接受的。”因此,把除了钢琴、提琴以外的乐器,都叫世界乐器,刘老尤为认同。琵琶,当然也是世界的。
“很多国外的作曲家,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琵琶的音色——觉得非常丰富,能够真正地融入到他们的音乐(中)。
他有很多奇怪的噪音,但是用得好会非常好。”
是的,古代、现代、西方、东方,我们似乎给乐器增加了太多太多标签。琵琶演奏中国的乐曲,《浏阳河》《唱支山歌给党听》,就是中国声音;演奏土耳其进行曲,就是西方音乐。琵琶的山水日月、花鸟鱼虫、古代英雄均是活生生的,谁见了也没有一丝生分。一切都是“为爱而弹琵琶”,是倾注了爱,才成之为琵琶的世界。
刘老摸着现代性这块石头走出的这条大河,不仅是改变传统音乐,不仅是古曲新弹,是琵琶人“为爱而弹”,是“我弹故我在,你在故我弹”。
琵琶的弹挑是心脏的跳动
莫扎特有个中国的粉丝在北京
叫刘德海
“莫扎特有个中国的粉丝在北京,叫刘德海!”与其他痴迷于偶像作品的粉丝无异,刘老毫不掩饰对这位西方音乐家的喜爱。相比贝多芬式拥抱全人类的音乐,莫扎特式的田园音乐,拥抱自然,拥抱自己,不喜、不悲、不伤,是刘老田园篇作品的启发。
在上海开演奏会时,刘老有了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有的音乐就是听一天都不累?这是什么样的音乐?
刘老认为“就是心跳62跳”,是田园音乐中“平平常常的心”,“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而许多中国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如潮州音乐,恰恰也都是田园故事,给人安慰,“给人一种生活的愿望”。
于是,2002年,当时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提出并发起了保护民间音乐“1”行动计划,即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的学生“一年学习一个地方民间乐种”,让民间音乐真正走进教室,走上舞台。(《<“1”行动计划>备忘录》刘德海)
刘德海
从琵琶乐器本身讲,也如是:“我为什么说琵琶是伟大的乐器呢,琵琶琵琶,弹挑弹挑,刚柔刚柔,所以琵琶跟心脏一样,一收一吐一呼吸,就是心脏的跳动。”
这正也是为什么,众多琵琶古曲新弹,对于缺乏相关历史知识作为背景的西方听众,同样充满感染力,这是音乐与人的生命律动的对接。
“金三角”民乐人,造一树一世界
我很骄傲,是中国民乐,是刘德海
怀了一个奥地利孩子
奥地利埃特拉赫湖边,1986年,刘老——
湖镜中群山倒影雪白,此间人思绪缥缈:
“在欧洲文艺复兴感召下,许多音乐家在奥地利得到艺术灵感,创造了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田园式的传统文化足够使奥国人世世代代享用。他们那灵敏而娇贵的耳朵,经不起癫狂的滥奏和嘈杂的音响的干扰。”
“‘保守’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褒是贬不必细究,然而奥国人以特有的文化心态,为世界“保”着一个共有共享的精神田园,这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不轻松的思绪——续篇》刘德海,1995年)
“有阿尔卑斯的山,有小花,有牛”,刘老“情不禁唱‘嗒嗒咪哆’”,“回来创作了《天池》。”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奥地利斯端里亚州穆劳皇宫独奏
(《中国文艺年鉴》,1987年)
“回来创作了《天池》”,一句话毫不费力,可这个孩子一怀胎就是五年。关于这个过程,刘老不多言,不细说,但留下的这个奥地利混血儿,却是极重的一笔,成为“外国”琵琶独奏曲中的代表。深处流淌的东方神韵决定了它的中国血统,而曲调中的西方风格又使奥国人亦视其如己出。
“我很骄傲,是中国民乐,是刘德海怀了一个奥地利的孩子。”
刘老与奥地利有着不解之缘:
1980年在奥地利获得《天鹅》创作灵感
1987年在奥地利埃特拉赫湖畔获得《天池》创作灵感
(《刘德海 音乐人生50年》专辑图册)
五年怀胎有时,即兴生子亦有时——
提起2010年9月瑞士“初秋之音”音乐节,和学生与李光祖先生(中国民族音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举办网上音乐会,刘老兴奋不已。
“我喜欢节奏的,这个流行的节奏很好。”
当李先生邀请刘先生晚上一块儿演奏,刘老童当即答应。
“用不用排练?”
“不用排练,晚上即兴。”
最后,“这个即兴是满头大汗,台下人全站起来!”
刘德海与外国音乐人Sivan Perwer即兴斗琴
(2010年9月瑞士“初秋之音”音乐节)
这次特殊的即兴演出,使得刘老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即兴,而我的学生不会?”
因为他们学的东西都是课本上给的。他为现在困于课堂古板教学的孩子们担忧:
“在我们的教学里我没有见过一个学生,既能规范地演奏,又能即兴地表演,这是一个大难题。”
听说斯坦福大学一个电子声学研究中心通过举办在线网络音乐会,让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打破空间限制,在彼此的碰撞中分享即兴创作的音乐,刘老摩拳擦掌,意欲加入即兴演奏,也作一篇命题“作文”——《树》,用琵琶生根、散叶、开花。
本文开头的视频片段,便是刘德海即兴版《树》。一拢一捻抹复挑,中国“木头”竟奏出阿拉伯风情:“我觉得中国音乐家应该面向世界,学什么像什么。因为爱如吾爱,你爱世界,所以音乐出来就有世界性。”
刘老即兴演奏《树》(民乐国际独家专访)
学生的即兴能力只是刘老教学中引发的担忧之一,更多的还有音乐人的养成——
以琵琶教育家身份发展琵琶艺术,于刘老而言,是超越了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理论研究者的,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润的当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自觉和责任。除《每日必弹琵琶曲》等琵琶教学著作外,刘老从1989年《凿河篇》至今,坚持艺术与哲学的思辨研究并整理成文献发表,记录了这数十载琵琶人生所得的独特音乐思想、文艺观念。(《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杨靖,2007年)
刘老发表文献(部分)
音乐学府的学科如今大多分科为作曲系、表演系、理论系,但刘老认为音乐的学习要回归——分科的回归。“我们演奏的难道不能作曲吗?作曲家应该作曲,为我们琵琶作曲,很好,我深深一鞠躬。”但是作为演奏者,不应把作曲的权力拱手让给作曲家,而不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否则就如同“一辈子都领养孩子,没有自己生孩子”。
刘老配合演讲即兴演奏(敦煌大讲堂——刘德海琵琶讲座)
一位全面的音乐家应具备理论、作曲、演奏三方面的能力,刘老称之为“金三角”——启发自刘天华先生(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全面的音乐才能。
而这位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刘天华先生,不是刘老尝试着与之交流的第一位古人了。十多年前,刘老便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和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留存有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交流,一梦梦到“阿炳来信”:
“信中阿炳说,《二泉映月》的阶级性、民族恨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是无锡这样一个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培育了自己的音乐,他的音乐是甜的。”
2012年刘老的学生李佳(中国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之一,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青年琵琶教师,中国首位琵琶演奏博士研究生)首次回到家乡无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演奏琵琶改编版《二泉映月》,刘老在演奏前忆起此梦,一时传为佳话。
刘老的学生李佳(著名青年琵琶演奏家)演奏琵琶版《二泉映月》
(无锡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悦谈》:《回归摇篮 刘德海》)
一世琵琶大梦未停——
于刘老的八旬人生而言,与阿炳的对话只是琵琶大梦中的一则。
2017年4月29~30日,敦煌国乐——刘德海琵琶研修班暨师生音乐会将在河南郑州举行。
作为“音立方经典系列——向大师敬礼”系列活动2017年巨献,敦煌国乐——刘德海琵琶研修班暨师生音乐会由北京小虎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协办,通过琵琶专题讲座、代表作品讲解示范、小课公开课、中原风琵琶音乐会、师生音乐会等,呈现刘氏琵琶谱系之精神和风采。
春末牡丹花开时节,这一梦,正好就在洛阳白马寺做吧,这里是刘老宗教篇作品之一《白马驮经》取材的故事的起点。
刘老此生从江南出发,北上寻琵琶历史摇篮,与小姐妹走向世界,游走异国湖畔携田园篇归来,“怀胎”成瘾仍盼“多子”。
琵琶族人仍在为琵琶成为世界性乐器爬坡不止,刘老这一世琵琶大梦,亦似乎没有终点。
—《中国民乐经典大系》第一季 —
下期再见!
听民乐 风华万载,赏经典 音画千年
2017年,民乐国际将继续与您相伴!
总策划/江凌
制作人/赵聪
采访/赵聪
文稿/谢菁 王策
排版/谢菁 王策
策划/李昀 王策 谢菁 刘贇 张雨萌 金茹鑫 秦星
北京双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资料来源/《不轻松的思绪——续篇》(刘德海,1995年)、《<“1”行动计划>备忘录》(刘德海,2002年)、《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杨靖,2007年)、《琵琶直面现代性》(刘德海,2016年)、《敦煌大讲堂——刘德海琵琶讲座》、《回归摇篮 刘德海》(无锡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悦谈》,2014年)、中国民乐国际网独家专访
图片来源/《刘德海 音乐人生50年》专辑图册、《中国文艺年鉴》(1987年)
阅读原文 ?
点击观看《琵琶大师:刘德海(下篇)》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