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漫谈寿联与挽联的写作

漫谈寿联与挽联的写作

2021-05-20 18:43:59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来讲实用联的写作。客气话我就不多说了,只有一句,讲的好与不好的大家多包涵。


在讲之前我先廓清一下定义。顾名思义,实用联就是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联。如果按这个意义来看,差不多所有的对联都可括入实用联的范畴。因为,中国的对联文体和古时的檄文、墓志、奏疏、书信一样,都是为应用的目的而产生的。大家都熟知的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人们公认的最早对联,它作为春联的实用性特点就很明显。包括我们常见的寺庙联、亭台楼阁联,其最初也几乎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出现的。所以,从广义上讲,我们写的联大多具有实用的特性。既便我们今天写联,很多时候仍然不能脱离实用性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包括大多数纯实用的联在内的古今联作,也都具有其文学性。可以说,实用性和文学性分别是楹联创作的手心和手背,它们两者互为依存,互为支撑。有的联是文学性更强一些,而有的联则是实用性更强一些。我今天要讲的所谓的“实用联”,就是其中“实用性”更强的那部分。这部分联,过去还有一个称法,叫“应酬联”。这个应酬联的叫法,似乎更能体现出这部分联作为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功能性特点。


前人在社交应酬上,几乎方方面面都用到联。但总不外乎三大类。一是贺联,二是挽联,三是赠联。这三大类中又以贺联分类最多。如贺婚(包括娶妻、纳妾以及贺金婚银婚、贺纳婿等)、贺寿、贺升迁,贺乔迁、贺新居落成、贺生子、贺入庠(后来改称贺入学)、贺中举(包括考中秀才和中进士,后来改为贺毕业)、贺参军、贺开张,甚至还有贺致仕(退休)的。公事方面的贺联,主要是贺会议召开、贺建筑落成、贺战捷等等。挽联则除了自挽、戏挽外,主要按所挽对象的不同而分类。如挽僧道、挽女士和挽男士等。赠联则大都是私谊比较好主动相赠,或是应人所求而赠,所以赠联的私谊性比较强。目前我们用的较多的应酬联是贺联中的贺婚、贺寿联以及挽联。所以我主今天主要讲贺寿联和挽联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讲贺寿联。


贺寿联,又称作祝寿联。此类联的目的既然是祝寿、贺寿,所以首先要体现贺寿或祝寿的意思来。如果联中没体现出贺寿、祝寿的意思来,严格讲,就不能算作一副合格的祝寿联。:

重瀛纪威凤来仪,道在东方君子国;

九域看贪狼尽扫,光腾南极老人星。


。联中“光腾南极老人星”一语,表明这是为蒋祝寿的。因为南极老人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极寿星。再如成惕轩贺于右任的一副寿联:

辛苦为中华,双鬓早沾秦岭雪;

康强登上寿,九州还望傅公霖。


此联也很切合于右任的身份。“康强登上寿”一语,充分体现了祝愿长寿的意思。再比如下面几联:

名通佛国三千界,

寿并衡山七二峰。(寿赵资政夷午)

 

赓急就章,书先人老;

养无量寿,泉在山清。(寿史教授紫忱)

 

天锡耆年,有鹣比翼;

世尊清议,有凤鸣冈。(寿胡立法委员人沛)


联中的“寿并衡山”、“ 养无量寿”、“ 天锡耆年”都是贺寿的祝颂语。这类的祝颂语在古人联中很多,有的因为大家都用,就显得滥了。好的作手,能够翻出具有独特性的祝颂语,是最为难得的。这是写祝寿联的第一个要说的。


写好祝寿联的第二个要点是:要最大可能的切合寿主的身份或事功,同时要注意做到与寿主的身份相称。之所以说“最大可能”,是因为过去有很多的通用寿联或半通用寿联,其中通用寿联不分年龄、性别、季节、月令、寿主身份职业,只着眼在祝寿上,语言都是泛泛的祝寿语,例如:“玄鹤千年寿,苍松万古春”;再如:“天上星辰能作伴,人间岁月不知愁”、“海屋云开,筹添八百;琼林雾蔼,桃熟三千”。这样的联送给谁都可以,所以称通用寿联。半通用寿联与通用寿联差不多,有只分男女,不及其他的。如:“庞眉渭水高千古,华发商山寿百龄”,这是一副只能男性寿主可用。再如“椿树千年碧,蟠桃几度红”,也只有男性才能用。而“瑶池春不老,寿域日开祥”“宝婺辉联南极晚,斑前彩舞北堂春”则只能用于女性。还有一类半通用寿联是以切寿主年龄为主,或兼顾性别。如:“延龄人种神仙草,纪算新开甲子花”,是祝六十岁寿主的;“休辞客路三千远,须念人生七十稀”,是祝七十岁寿主的;“杖朝步履春秋永,钓渭丝纶日月长”是只有八十岁的男性寿主才能用。另外,还有一种半通用联是祝男女双寿的,这主要针对夫妇同寿的情况。如“椿萱并茂,庚婺同辉”一联即是。这样的通用联或半通用联主要为了方便不会写联的人在应酬时,随便找一副来用,只为尽到人情就是了。其实用的特性更明显。但这样的通用寿联毕竟与切人、切事的联相比,在感情与作用上差了一层。所以我说要最大可能的切合寿主的身份与事功。,“重瀛纪威凤来仪,。,送给张群,,打死他们都不敢收受的,因为他们是受不起的。再如上边我们看到的“名通佛国三千界,寿并衡山七二峰”一联,也只有送给赵夷午才最合适。因为赵夷午是湖南衡山人,而且从1926年以后,专志学佛,修持密乘,数十年致力于事业,在界有很大影响。所以说,此联只有他能当得起。:

居裴公绿野,对魏国黄花,翛然与造物者游,意何远也;

阐周孔微言,距杨墨邪说,卓尔立生民之命,寿莫大焉。


成惕轩写这副联时,,陈不但注重养生修性,而且对弘扬孔孟学说颇尽心力。此联中的“裴公绿野”指的是唐宪宗时的宰相裴度的典故,裴度晚年因宦官专权,退出官场,在洛阳子午桥建绿野堂别墅养花闲居,。而“魏国黄花”则是用的宋代北宋名相韩琦“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的典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副寿联,。如果把这样的联送给一般的人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为了方便表述,我们姑且把这种切人、切事的祝寿联称之为“专用寿联”。对于具有显著事功或显著特点的人,为其写“专用寿联”相对说比较容易,因为有素材可供取舍。、、赵夷午这样的人物,其特点就很突出。但对于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该如何给他写专用寿联呢?古人在这方面是很会“取巧”的。“巧法”就是:或以其工作,或以其经历,或以其某一事情,或以其家庭成员情况,或以其与祝贺人的关系来切入。此外还可以寿主所居住生活的地市的风物掌故作衬来写。试看下面这个例子;

已是奔忙七二年,往昔治伤残,现时钻对仗;

何妨消受二三日,今朝喝寿酒,明日吃元宵


此联是已故对联学家陆伟廉先生七十二岁生日时,四川王钟麟先生写给他的寿联。陆先生早年是外科大夫,晚年致力于对联学理论研究。著有《对联经》等著作,有“对联学创始人”的盛誉。他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四。联中不仅点明了他当时的年龄,还点明了他的生日日期。特别是还提及了他早年的职业和晚年的事业。


再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举案有贤匹,荷薪有令子,立雪有高材,百劫成不坏身,健征龙德;

劝学若荀卿,卫道若退之,能文若永叔,千觞介无量寿,欢溢鳣堂。


这是成惕轩为一个叫熊翰叔的教授写的寿联。上联一下子拉了这位教授的老婆、儿子、弟子三位人物来为其作衬。


再如王闿运写给杨商家父亲的寿联:

传经令子作名师,定知五豆称觞,讲舍春风桃李笑;

学语曾孙说眉寿,待得九龄锡嘏,南宫舞勺杏花香。


上联说其儿子,下联说其孙子,却没一句是说这位寿主的事功的。想来这位寿主必是一位再平常不过的百姓了。所以只能拉他儿子为他作衬了。


一般的寿联都是写给别人的,即主要是用来为别人称觞祝贺的。此外还有一种寿联叫自寿联,就是自己给自己祝寿的。这是寿联的一种别体,应该不在应酬联之列。这类联主要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抒写自己的胸臆的寿联。一般不自己对自己作祝颂语。既便有祝颂之意,也要换转角度委婉地表达。试看下面这副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读罢此联,我们不难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胸臆和人


生态度。联中不直接说祝愿自己活到百岁,而是说“过到六旬犹少”。其分寸把握的很好。


总而言之,作为实用联之一的寿联,其主要的目的是祝寿,并通过祝寿赢得寿主的欢心。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给寿主“拍马屁”。基于这一目的,联作切记要不离本旨,多作颂语,忌说败兴话(除非你是寿主的对头,故意借此与寿主过不去),还要注意把握分寸,“拍”的恰到好处。最好能用艺术的语言使寿主的境界得到升华,就再好不过了。


讲完了寿联的写法,我们接下来讲一下挽联。


挽联,也写作“輓联”。是为吊唁死去的人而写的对联。和寿联一样,也是应酬联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写作上,挽联也分有通用挽联、半通用挽联和专用挽联。挽联的核心就是哀挽悼念。所以无论通用挽联,还是半通用挽联和专用挽联,都以具有哀挽之意为要。其中通用挽联也如通用寿联,除了具有泛泛的哀挽之意外,并不涉用逝者的任何独特方面。也即可用于任何逝者的挽联。如:“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如“春雨梨花千古恨,秋风桐叶一天愁”。而半通用挽联则或区分性别,或区分年龄,或区分职业,或区分时令、月份,或者包含有作者与逝者的关系,但却包含的特点很少。如:“平生风义兼师友,来世因缘结弟兄”(男士挽男友);“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挽女士联)。如:“寄命十秋,也当蜉蝣春一度;伤心二老,哪堪杜宇夜频啼”(挽十岁死者);如:“蒲酒绿盈樽,空向萱帏设奠;榴花红照眼,忽闻蒿里悲歌”(搀阴历五月亡女)。


同寿联一样,挽联也以专用挽联为较高形式。所谓专用挽联,指的是联中记述死者特点较多,或述其功业,或述其事迹,或引其道德文章,或述死者与挽者之间的关系。尤以作到难移用他人者为佳,以能达至催人泪下的地步最感人。如下面这联:

识荆原恨晚,更哪堪,初见行将成永诀;

知疾又悲迟,全无奈,陆郎怎不哭孙君?


这副联是陆伟廉先生1990年冬挽孙逸忠教授。这年9月中旬,孙教授曾到九江代诸天寅教授拜望陆先生,两人一见如故,连谈数小时,相互引为知己。谁知11月,陆先生便接诸天寅教授来信告知,说孙教授患肝癌已至晚期,绝难医治了。于是陆先生伤心之余,写下了这副挽联。联中不仅写出了两人的姓氏,而且又有“识荆恨晚”、“初见成永诀”、“知疾悲迟”等交往过程的述说,所以不仅难以移作他人之用,而且十分感人。: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驻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同样是辞也哀哀,情也哀哀,催人泪下。再看曾国藩的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也是感人至深,令人唏嘘不已。


作为纯应酬性的挽联,与寿联除了贺与挽的不同外,在写作手法上颇有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要最大可能的切合死者的身份或事功,同时要注意做到与死者的身份相称。对于普通人,可以其工作,或以其经历,或以其某一事情,或以其家庭成员情况,或以其与挽者的关系来切入。也可以死者所居住生活的地市的风物掌故作衬来写。我们来看一下成惕轩挽赵夷午的联:

惟公具九牧声华,对晚节黄花,独与天龙宏慧业;

诸子皆一时秀杰,数故家乔木,还看琴鹤衍高风。


我们前边讲过赵夷午的背景,他晚年笃信。所以此上联中提到了“晚节黄花,独与天龙宏慧业”,下联不仅拉他的儿子作衬,而且把赵姓“琴鹤堂”的堂号也纳进来,联中看似没有悼挽之意,但下联说他儿子能“衍”其高风,其中已是暗含了挽的意思了,只不过是委婉表述罢了。再如成惕轩挽戴季陶的儿子戴安国的联:

尊翁为开国人豪,尚礼独能承戴德;

茂绩念殊方汉使,浮楂曾不让张骞。


上联拉其父来抬高声价,也是拉人作衬的法子。


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挽联,只要做到具哀挽之情,且能切死者的身份、事功,就算是合格的挽联了。但由于挽联在某种程度上有为死者“盖棺定论”的功用,所以挽联的写作便逐渐发生了演进变化。主要体现在从民国开始,一些重要人物的挽联具有了史家为死者作定论的意思,还有的挽联借挽死者抒写对现实的不满,有的则借挽死者抒写一种豪气。这就使挽联脱离了原有的纯应酬的性质。正如1926年时锦州王惕在为荣孟枚《佛桑馆挽联存稿》所写序中所说“近二十年来,为之者众,气息一变,每多激越之音,绝少渊懿之作,途径日新,骨少颓亦足以觇世变矣”。举个例子:

,吾党弱一个;

伤心记者笔,国民醒几时。


此联是荣孟枚写的挽《公民报》主笔沈若士的,。


再比如:

数万人颂王莽,当时俱甘奴隶,海宇极狂澜,赖兹一柱中流,西北星沉皇帝死;

五百士从田横,在国尽化鸾龙,霜风摧大树,真见三军缟素,东南天圮国殇归。


此是荣孟枚挽蔡锷的联。联中比袁世凯为王莽,比蔡为


田横。写的很有豪气。也很混厚。

 

鲁仲连死不帝秦,忆昔南国旌旗,直待君来雷电起;

诸葛亮生能兴汉,至今西川父老,犹歌公去雪山轻。


此联也是荣孟枚挽蔡锷的,联中更多的是对蔡锷的颂扬,悲痛的意味反而少了。:

宁为共和死,不为专制生,大丈夫当如此矣;

匪殉烈士名,实殉平生学,奇男子岂求活也。


联中主要是愤激之情和慷慨之词,几乎没有痛挽之意了。


这类的联在民国的联中很多很多。它拓宽了挽联的境域,是我们必须知道,更要认真学习的。


另外,和寿联有自寿一样,挽联也有自挽联。这种挽联差不多就是作者个人对生死态度的一种抒写了。严格说来,也不算应酬联。下边这个联是我写的一个自挽联。

说什么地狱天堂、仙山佛国,都未必狷狂任我、抑塞由他,情势如斯,既倦不知何处去;

记几番前尘今世、宦辙萍踪,也曾经梦醒黄粱、箫吹赤壁,生涯若寄,再游还向此间来。


联中体现的是一种对生与死的态度。其实还是借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再如下边这副张元济的自挽联: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如今可要交却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


诙谐中不乏对现实人生的无奈与和对新世界的欣喜之情。再如: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碧血洒中华,革命精神留世界;

,,雄心振岳北,。


,联中对主义的信仰昭然如见。

 

既死莫伤心,好料理身后事宜,莫弄得七颠八倒;

再来还是我,且撇下生前眷属,重去寻三党六亲。


这是许芝瑛的自挽联,对死的淡定,让人动容。


园地久荒芜,纵然嘉木成荫,争似我孤怀落落;


诗文多失散,若有良朋问稿,只道他妙手空空。


这个联中的自挽之意是暗含的,并不直言自己要死。但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联背景(也就是我们说的语境),就能明白这是自挽之作。联中表现的是作者将死之际对别人的唠叨与叮嘱。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愿他年续娶床头,莫对生妻谈死妇;

儿依严父悲哉,小孩子终当有母,倘异日承欢膝下,须知继母即亲娘。


这个自挽联也是对身后事的交待。和上边那个有点类似,但更接近于遗嘱的意思。


从这些自挽联不难看出,很多自挽联,其实是根本还不死,只是借此杯酒浇自家块垒罢了。这类联或写的超然旷达,或写的嬉笑怒骂。还有的自挽联,是行将就死之人的临终遗言。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自挽联相对于挽他或他挽,其自由度都要大很多,其内容也最有看头。


总之,挽联因为其具有悲痛幽愤的天然特性,所以就生出了超出一般应酬意义上的意境。所以有人说,在实用联中,挽联是最能看出一个联家功底和学养的。


欢迎大家加入联友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