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图闻丨皮影春秋

图闻丨皮影春秋

2022-04-18 23:16:25

皮影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老辈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看影戏,不知礼义”,很少有受教育机会的旧时百姓,其道德标准、历史知识,很多来自皮影戏。

  随着时代变迁,皮影戏日益落寞,本期《瞭望E图讯》带你走进皮影戏的世界。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口道尽千古事

  


皮影戏多种艺术的融合,包含文学、戏曲、音乐、美术、剪纸、窗花、口技、地方戏多种艺术形式,在相互借鉴中相互影响。

  • 舞台上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即受皮影戏的启发;

  • 诸多经典的国产老动画,如《猪八戒吃西瓜呢》、《济公斗蟋蟀》、《桃花源记》等都戏曲了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



 

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以白纸作幕。在古时,配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在陕西华县,皮影又叫“五人忙”,五个人演出皮影戏,每人都要负责多种乐器。

  • 前声:生旦净丑都由他演唱,边唱还要边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乐队指挥。

  • 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

  • 坐槽: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乐器。

  • 上档: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

  • 下档: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皮影溯源


  关于皮影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 观音用竹叶编成人形,再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宣讲故事;

  • 孔子的学生子夏讲学方式新颖,他讲学多在晚间,一边用光影一边弹奏礼乐;

  • 还有说,皮影戏来源于古时方士、道士的弄影术。


   宋朝已有关于皮影的相关记载,其时,皮影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其后遍及全国多地,并向东南亚诸国输入。明代时,北京城内举行“百戏大汇演”,便有皮影参加。

图为清代皮影中的精品一部分。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还是从流行地域看,都到了一个巅峰。一些达官贵族邀请名师雕刻影人,收藏很多跟皮影有关的器具、影具,还有一些人私养皮影戏的班子。


多样皮影
  

  皮影戏在各地特色不一,从其称呼上便可见一斑。

  • 陕西称之为“影戏”、“影子戏”;

  • 河南称之为“驴皮影”;

  • 河北称之为“滦州影”;

  • 江浙一带称之为“史”;

  • 广东称之为“纸影子”;

  • 四川称之为“灯影戏”;

  • 福建称之为“抽皮猴”;

  • 还有“土影戏”、“纱窗影”等称谓。


  有分析认为,皮影戏在全国大约形成了三个大区域性流派,分别是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和西部皮影,每大流派内部又可进行细分。




◎ 中南部皮影


  以江浙湖广皮影为中心,包括中原以及南方地区的皮影。根据现存浙江海宁的清代皮影造型,可见其特色。


  皮影戏在南宋时期传入海宁后,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其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富水乡韵味。


  其皮影人像多以羊皮或牛皮为材料,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



北方皮影


  以滦州皮影为中心,包括河北、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




造型体系庞大,影人身子的男女之别主要在于足下,男足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配以朝靴、战靴、平底靴等,而女足多为旧时的弓鞋。北方影系的小生、小旦人物脸谱均为写意性的通天鼻梁镂空脸,其主要代表是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及东北三省部分市县。


  唐山皮影戏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其影人通常用薄细驴皮制作,透明度强,柔韧性好,且镂刻精细,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夸张。



西部皮影


  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皮影或发源于唐代,包括陕西、山西、甘肃、四川、青海等地。


图为陕西华县皮影表演现场。(摄影/曲业芝)


  音乐高亢激昂,唱腔委婉流畅,呈现出奔放而强悍的艺术风格。造型的共同点是高额头,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唱“对台戏”



  在部分地区,例如陕西华县,以前村里的皮影表演,往往有两家对演,正是演出钱得演社火,先请王灵官、赵灵官登场,驱邪开路,为民降幅赐财;然后,两家以皮影进行调侃;最后是“狮子吐八宝”,民谣同时唱道:“此地风光好,青狮吐八宝。吐在吉祥地,富贵直到老。”


  看懂这热闹的皮影戏,至少得了解包括影人制作、影人操纵、唱腔等元素。


影人制作



  各地的影人制作有差异,如腾冲有一人高的皮影,较为普遍的还是十几公分的皮影。不过,基本都有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步骤。


  首先是选皮、制皮。皮影戏是民间艺术,制作材料皆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与当地的农耕有关,例如,陕西以牛为主,唐山以驴皮为主。选好皮以后,用清水浸泡刮薄后处理,阴干待用。



  

  接着是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通常都是世代相传。




  通常,薄而透亮的皮子,用于头、胸、腹等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用于其他一般道具上。

  

  有人评论:“你看到皮影就会想到,西方包括从印象画派到野兽画派的所有理念在中国早已形成现实了,而且在多少年前就是这样的。”


  然后是镂刻。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




  技艺是由一代一代师父口传心授、手把手传下来的,虽然有规范的口诀、一样的道具,但不同的人刻一样的花纹图案,效果不一样。


  而且,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刀法。皮影通常以五官塑性格,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等正面人物角色,一般都雕刻成弯形环勾眉眼,通天鼻梁;反面人物则将眉目夸大。




  手艺人在制作上有“眼睛平,属忠诚;眼睛圆,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的讲究。


  镂刻完成后就是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云南腾冲县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人刘永周弟子进行皮影的敷彩着色。(摄影/谭青)


  涂好颜色的影人经过夹压干透后,还要在最上面涂一层漆,以固定颜色,使影人更加透亮、耐用、活动便利。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



  

  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在适当高温的条件下进入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如此可保证皮影色泽鲜美、久不褪色、不会翘扭变形。

  

  最后是缀结合成。刻制影人时,手艺人都是一部分一部分完成的,后需要把刻制好的部件加以连接和固定。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十一个部件。


◎ 影人的“生命”


  走进灯光幕布前,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个个雕刻而成的固定脸谱,他们的喜怒哀乐忧伤悲都只是一个脸,只有通过艺人的唱腔和念白,才能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因此,音乐唱腔赋予影人“生命”。由于皮影和地方的戏曲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唱腔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


影人的“灵魂”


  皮影艺人一双灵巧的手赋予影人灵魂。各省、各地、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操纵方法,考验着拿线艺人的基本功。



  拿线艺人在演唱的伴奏中操纵得恰到好处,将将帅的威风、旦角的稳健、文生的潇洒、武生的阳刚、老生的苍劲、丑角的诙谐表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的皮影戏

图为江苏南通城西小学的学生在皮影剪纸课上学演皮影戏。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过,现代转型成为皮影艺术无法回避的问题。


  结合新技术制作旅游产品动感皮影、在动画中应用皮影技术……皮影造型艺术获得了华丽的转身,相较之下,皮影表演艺术却举步维艰。


  例如,皮影表演艺术和影人制作正遭遇失传的巨大威胁,皮影戏渐渐失去民间市场,生存空间日益窘迫。据介绍,皮影剧本已流失许多,而且随着表演艺人的相继退出,即便有了剧本,也没有搭档可以演出。


监制 | 潘燕

编辑丨王婷婷 唐朵朵

文图资料来源丨新华网、央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国家地理网、国家地理中文网、《皮影戏》

推荐阅读

文房四宝丨宣纸寿千年

文房四宝 | 这一方徽墨

文房四宝 | 湖笔,锋颖仍在?

文房四宝丨端溪有砚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我们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