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琵琶老店客栈 塞外有家的感觉
大同琵琶老店是大同的最古老的字号,琵琶老店微信是一个宣传大同本土文化的平台.我们坚持原创,做到有看点,更有亮点,我们的公众号是PPLDKZ
日前,鲜卑文化的研究学者崔越领先生撰文深切缅怀米文平先生,今天我们做为{琵琶老店 头条}刊发,因为这是一个与大同相关的无关事情!从何说起呢?米文平不是大同人,与大同没有半点关系,也不研究大同,甚至大同人都不知道此人是谁,所以是与大同无关的一件事,但是大同的兴起与北魏的鲜卑有关,与他们居住的嘎仙洞有关,这个地方的发现者就是米文平先生!所以我们说这个事就是一个与大同相关的无关事件,当然值得我们一读,故而头条!虽然文长,但读后能知道北魏的由来,也值!
嘎仙洞遗址
深切缅怀米文平先生
崔越领
今天,是米文平先生逝世七七祭日,作为鲜卑文化后学的我,用难以释怀的语言,来缅怀对中华,乃至世界人类学做出功高至伟贡献的米文平先生。
在华夏,乃至世界做出文化多元、无为治世、自由经济、民族融合、社会大同的盛世,被世界史学家标榜的贡献者鲜卑人的起源地确认,是千古之谜的历史公案。
一九八零年七月三十日的傍晚,米文平先生在位于大兴安岭鄂伦春旗旷野中的嘎仙洞石壁上发现了公元四四三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冥思撰写;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等浩荡不远四千里赴祖庙祭拜、宣读;东作师使念凿地的拜祖《石刻祝文》。因此,诠释了历史上许多存疑,困扰千古的鲜卑人起源是兴安岭尘埃落定;嘎仙洞是鲜卑人祖庙被确认;;厘清兴安岭及东北亚古地理标志与泛兴安岭东北亚区域古先民族属等众多历史迷惑。那时,米文平先生已是知天命之年。从此,工作、生活、为学一向严谨的他,又走向了鲜卑文化深入研究的艰辛路,拾阶而台,付出与收获垒行。
由于历史文化遗迹的原因,裴文中、、宿白等考古、历史学家们先后到呼伦贝尔大地进行田野调查。富集的遗迹经他们考证,学者们也建议呼伦贝尔应该有“文物考古”机构,对地域文化非常负责的领导们赞同,选中学者推荐的米文平先生。他当时是记者,由于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经常随同学者们进行田野考古工作,严谨的工作态度、好学的精神与学者相融。他成了“呼伦贝尔文物站”负责人的不二人选,也是当时唯一的工作人员。那时呼伦贝尔作为边地的地区,历史文化专业人员很少。已是年过半百的他,边勤奋工作,边刻苦学习,自学获得了大学学历。
米文平先生在考察现场
“天道酬勤,常与善人”。发现嘎仙洞《石刻祝文》,既是机缘,更是他求真精神的考古成果。一九七九年初,他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省考古学会。会中,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想”的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书法家游寿先生,与时任呼盟文物站米文平先生详谈此事,有没有大的“石室”?游寿先生怕自己的福建方言口音被误读,特意将“石室”写在米文平的记事本上。 按《魏书》载:“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璧而还。”米文平先生认为自古乃至当代,不可能构建如此巨大规模的“石头房子”,分析是:山洞。但,已知大兴安岭几处山洞的规模都不相符。一天,办公室人讲到鄂伦春旗出差时去嘎仙洞参观的情况时,米文平先生随口说:“那里边还有文字”,后来对此请教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专家,专家说这叫:’顿悟。”也就是一种灵感思维。从此,米文平先生踏上了到嘎仙洞寻找鲜卑史记的漫漫之路,历尽艰辛,四探大兴安岭鄂伦春旗嘎仙洞,终于于一九八零年七月三十日的下午四点,发现了困扰史学千古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拜祖《石刻祝文》,与《魏书》记载甚相符合,但《魏书》字句有所删改,而石刻才是历史当时的原始档案,对《魏书》起到证实与补史的作用,历史与人文价值无以言表。,并以八种外语向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嘎仙洞《石刻祝文》被列为新中国考古学重大发现之一,,是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地区第一处。
嘎仙洞《石刻祝文》发现是偶然的,但,其中累积了米文平先生在茫茫学海中与无尽的艰辛田野孜孜以求之必然。
治学严谨,究竟本意。茫茫兴安岭大山深处的嘎仙洞《石刻祝文》,发现时已匿藏于旷野1537年之久,除有极个别字不解其意外,还有两个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识。《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家祭祖是有严格的礼仪和祝文轨制。拜祖文明习俗已废止多年,对《祝文》的文体语言知者甚少。为了对历史负责任,米文平先生一心要将《石刻祝文》的原文字弄明白,才能原原本本的昭告于世。经他多方努力,先后请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家张政烺先生,中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启功先生,契丹民族史、契丹文字专家刘凤翥先生等学者,释义了疑惑语言,按照古仪轨范文将模糊的字迹填补上,《石刻祝文》原貌和原意呈现世人。
尊重当时国家文物局负责人的意见:“不要挖掘,这件事留给后人。”因为,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的挖掘时,出现了文物离开封土后,原来是彩色的陶俑色泽消失,在出土文物保存的技术上也不成熟。远古考古还要有地域的地理地质学、生态环境学、人类学的复合型才能进行。在之前为了获得资料进行了初探以后,米文平先生对嘎仙洞的意见是以保护为主,禁止一切的挖掘和现代化建设行为。
然而,又时隔仅仅三十年,嘎仙洞《石刻祝文》大多字迹都已模糊,有的脱落,应该要深刻反思对嘎仙洞人工行为的科学性。要敬畏。
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
考证同行,著学等身。从一九七九年二月与游寿先生因缘起始,米文平先生开始了查阅史籍与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田野调查的踏实互证考据之路。撰写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考》、《大兴安岭北部发现鲜卑石室遗址》、《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1980年清理简报》、《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考释》、《鲜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拓跋鲜卑的两次南迁考实》、《嘎仙洞与鲜卑学发展十年概述》、《拓跋鲜卑文化发展述要》、《拓跋鲜卑文化发展模式》、《鲜卑石室所关诸地理问题》、《再论鲜卑石室相关地理问题》、《原蒙古语地名与鲜卑历史地理研究》、《大鲜卑山研究》。。。作为闻到鲜卑旧墟石室时的他,已经是五十二岁年纪,如此多的成果取得,需要的是:遍览群书,踏破铁鞋。可想米文平先生付出的劳作与智慧。“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青睐艰辛付出与智慧者。
鲜卑学研究为五个里程碑为标志。以典籍、民族人类学研究的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为代表的第一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为代表的第二里程碑;以实证考据研究的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宿白《鲜卑遗迹辑录》为标志的第三里程碑、20世纪1980年以米文平发现嘎仙洞《石刻祝文》为标志起始的系列典籍实证互补研究的第四里程碑、21世纪初以崔越领发现嘎仙洞石窟寺遗址及周边大量远古先民生存痕迹、岩画和系列研究成果为代表的第五里程碑。
我能契入鲜卑学的发现与研究,首先,得益于生活与工作在大兴安岭鄂伦春旗,威严、神奇的嘎仙洞与米文平先生为之的付出的努力与成果,深深地吸引与激励着我。恰好有台湾著名鲜卑史学者、蒙藏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刘学銚先生来嘎仙洞揽胜时的点拨;其次,已入不惑之年的我,被从大山走出的鲜卑人建立了十数个王朝,文化、理政、经济、社会管理诸多方面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楷模深深吸引;再次,医学专业的职业特征,促使我深究询问,为何如此?
我开始了与大山对话,在莽莽的大山旷野中穿越森林、湿地、河流,进行探寻先祖痕迹的苦旅。天地祖先青睐,发现了嘎仙洞冰川遗迹、石窟寺遗址、周边大量岩画与古先民生存痕迹。大量的遗迹,懵懂的山人不知其所以然,多方打听米文平老师的居所,欲向其求教。才知,在古来稀之年的米文平老师夫妇被二女儿接到美国颐养天年。
但他笔耕不辍,一千九百多万字的《鲜卑史研究》付梓出版,为他的鲜卑学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书中《后记》里的首言满满的是—感谢!尤其是感谢时任呼伦贝尔文联主席乌热尔图先生热心提出此事,并促其实现。
作者与米文平老先生
我的嘎仙洞石窟寺的发现与研究,证明了鲜卑人文化的多元与兼容;大兴安岭遍布多样性冰川遗迹的发现,证明是统一大冰盖,这里与美洲冰川陆地相连,先民可以迁徙;大兴安岭广泛区域几十处以线条绘制为技法的旧石器时代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证明这里适宜人居,并且是人类文明起源地之一。虽然十年来自费自力,能与大山对话,与祖先民进行文化交流,仰仗的就是米文平先生的先学与教,是我的楷模。走的是先生追求人类文明之路,辛苦在身,欣慰于心。
二零零九年六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米文平老师因思念魂牵梦萦的嘎仙洞,耄耋之年,放弃在美国舒适的养老生活,毅然回国,唯一的目的是—嘎仙洞。
我于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六日,带儿子崔恩博赴北京拜望米文平先生,这对于孩子既是学习文化课的机会,更是人生的教育课。当我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和提出的“推出‘大鲜卑山文化’理念的建议”稿子。米文平老师对好多图片都无表情,当看到嘎仙洞图片时,冲动的站立起来,呼喊:“嘎仙洞,给我取钱,去看。”米老的夫人张淑清阿姨向我说:“老米回国后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行动不便,对许多事情已经失认。就是惦记嘎仙洞,要不是因为病早就去了。整个晚年,就是为了嘎仙洞这一件事,整理资料,写作,想念。”阿姨是米老晚年时做学问的助手,也是文稿的第一位读者,熟知鲜卑文化。听了我的介绍后说:喜爱这件事情是好事,就是辛苦,难得的是能够坚持,一些事情要靠自己安慰自己。张阿姨也表达,没有听老米说过岩画,他大量查鲜阅卑文化资料,并且是相当细致的。也就表明,大兴安岭一些人说:“整理鲜卑文化资料时发现的岩画情况”。是无稽之谈。文化人品要厚道,要规矩实在。
不久,米老开始了卧床。那一年,米老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七十七岁的老伴侍弄床旁,嘘寒温暖,相濡以沫,唠叨嘎仙洞、鲜卑文化,唤回记忆。耐寂八年,无怨无悔。
由于米老在大兴安岭鄂伦春旗的嘎仙洞发现了北魏《石刻祝文》,嘎仙洞遗址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认了嘎仙洞是鲜卑人祖庙,兴安岭是鲜卑等诸多古先民的发祥地,久远了人类文明史,指明了走出大山的先祖后裔回到祖庙拜祭之路,令人们寻找到了心灵回归之所。鲜卑人无我的胸襟,实施了彻底融入被统治汉民的民族改革政策,经千余年的迁徙繁衍,华人身上不可否认流淌着鲜卑血脉,葆有嘎仙洞基因。嘎仙洞斐誉于世界,这一地区令人们心之向往,内蒙古的鄂伦春旗,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等地区,纷纷以“鲜卑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名片,“打造”文化园区,广为宣传,受益匪浅;有的企业将自己的名字修改,冠以“鲜卑”,企望祥瑞,却没有国际企业做文化基金会的文化慈善善行;有人融入到了鲜卑文化行列,宣扬收益。饮水思源,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些地方与人站在了米文平先生这一巨人的肩上,受益无穷。非金钱可衡量。
米老在晚年时,时常唠叨的愿望是:在自己离世后,骨灰安葬在大鲜卑山,与嘎仙洞相伴。米老的英魂,一定会与神奇的嘎仙洞永存。
我在嘎仙洞接待从云冈到嘎仙洞的朝圣学者,在交流鲜卑文化和岩画等遗迹时,听我介绍米文平先生的艰辛发现与研究后,学者提出:你们这些在大兴安岭林海爬山涉水的发现,并潜心研究是用生命换来的,诠释着文明真谛,这种贡献文字无法表颂,只能用塑像来昭显功德,让后人不会忘记。应该在嘎仙洞山前,为米文平先生塑像,只有他能与之相配。
尊敬文化本质是尊重文化人,否则是妄语。
确实也应该,根据岩画这一人类留下的最古老文化遗迹,图案多数是表达先民对施恩对镜的礼仪。感恩,是人类最原始的心意所思,是淳朴表达,装备人身心,谓之--文明,逐渐传承,感恩的民族与人,久远于文明世界。
我能契入鲜卑文化,得益于米文平老师,虽然未能施行敬师礼,但,依此立言,行身,教子。米文平先生是我的老师,以师为模范,行走于世间。记住元月廿一日,到嘎仙洞为米文平老师上香敬酒!
七月廿五日,六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是我以前长到嘎仙洞的日子,今后多了一日。
千言万语,明示不了米文平先生对人类古先民人类学、文化的贡献。以此拙文,给予对米老的无限纪念。
先生永垂!
丙申年三月十一日
关于嘎仙洞:
嘎仙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大武帝拓跋杰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作者:
崔越领,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岩画学会理事、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阴山岩画研究所研究员。十多年来,自费自力从事鲜卑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发现了大兴安岭主山脉第四纪冰川遗迹、嘎仙洞石窟寺遗址、大兴安岭岩画,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界认可。曾应邀来同在市图做过一次讲座。
该文作者在大同市图作讲座
关注大同 这是一份情,关注大同琵琶老店客栈,这是一份爱,因为一个是千年老城,一个是千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