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夜泊》原本是琴曲,该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传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所作,谱后题解为“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写景”。又因唐朝的张继写过一首《枫桥夜泊》的诗,于是,多数人认为此曲的意境,就是对这首千古绝句的诠释。
《秋江夜泊》属于商调类,其音色悲凉,韵律惨动,用箫吹出,更让人有一种“音声凄然”的感觉。那“夜半钟声”,听起来似乎很是清悠,但其中所包含的人世沧桑与漂泊、落寞与惆怅,又有谁个能知?
洞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后才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而箫最早流行的地域,是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因此箫也有称其为“羌笛”。
而按现行的种类划分通常是三种:一种是洞箫(也称北箫),还有一种就是福建泉州的南音洞箫,它的特点就是,南音的洞箫不是一般竹节都能做的,而是要选竹子接近根部,竹节密且短的那一部分来制作。最后一种就是琴箫,琴箫,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和古琴合奏的洞箫,它直径比前两者都小,声音比较小,和古琴音量相当,所以称琴箫。
《秋江夜泊》乐曲取意深邃而高远,风格悠远而典雅。虽然,无处不流露着一种凄然的基调,但给人的感觉还是一种固有的超然。不管你在欣赏时能不能听得到那“夜半钟声”,是否看得到那“江枫渔火”,只要你能把握住“悠然宁静”的基调,你就能从中读出其真味来。音乐妙就妙在“不像不成戏,真像不成艺。”
看着吹奏者伫立舟头顺流而下,那管悠扬的洞箫、那件飘逸的霓裳,那幅醉人的山水。不由地写下这样的诗句:“扁舟一排顺清流,四野山水眼尽收。望断水云空对月,寒箫漫起远别秋。”
自故以来,国人总是喜山水。这可能与我们文明的起源有关。西方的文明,重在对海洋与森林的应战,他们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征服与驾驭。而我们应战的对象主要是土地,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开发与利用。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人对土地的依赖远大于对它的征服,对它的顺应也远大于对它的改造。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独有的认知,才形成了国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以自然为友,努力亲近自然,保持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互相支撑、互相依存的独特关系。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体现的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于是,自古以人,所有的文人骚客,都将到山野中抚琴赏乐,看成是一种修心养性的一种必然途径。王维的诗《竹里馆》就是最脍炙人口的“旷逸”之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好一个“幽篁”、“深林”、“明月”,妙不可言的“独坐”、“弹琴”、“长啸”就是这十二个字,不但将人、景、情融为一体。更将一个置身世外,万事不关心,功名利禄已无所感,喜怒哀乐也可尽弃,这样一位潇洒而飘逸的高人显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竹排悠悠,江水柔柔,吹奏者吹得是那样的安详与沉静。那回眸一顾之间,依稀是一种传说,又依稀是一个没有开始的故事。寒箫如诉,旋律凄然。曾经的漂泊,现实的疲倦,人生的沉浮,世事的烦忧,都随着这清纯的洞箫而淡忘。
别后西风吹落叶,谁持清酒润韶华?销魂不取盈盈水,且向东篱问菊花。
如果您想以后还能免费收到更多的精彩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和第一张图片之间的蓝色字:十方合和→再点击:关注.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击右上方[…]分享给朋友们吧,弹指之间帮助他人!向您的朋友推荐微信号:shifanghehe
感恩分享 利乐有情
老古寄语:
关爱 愿我学会付出,给予,多给别人温暖,让我少一点贪爱。
尊重 愿我学会谦卑,平等,多替別人考慮,让我少一点傲慢。
瞭解 愿我学会观察,倾听,多懂别人心理,让我少一点愚昧。
赞赏 愿我学会乐观,喜悦,多看別人优点,让我少一点嫉恨。
接纳 愿我学会允许,寬廣,多给别人机会,让我少一点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