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山水游记】意蕴幽远的散文诗——林纾《湖心泛月记》赏析

【山水游记】意蕴幽远的散文诗——林纾《湖心泛月记》赏析

2022-03-24 21:31:53

看到游记的题目——湖心泛月记——我心就已醉了:在湖心,轻摇船桨,便划动了月亮,人在月中,月在湖心,清辉潋滟,宛若仙境。好美。好有诗情画意!短短的五个字,而在作者心中,在读者脑海,却已荡漾成一片迷蒙缥缈的风景。风景中,舟已经不复存在,甚至根本不曾存在。

明明是泛舟,却说是泛月,月怎么可以让你泛呢?哦,这是为了凸显月下朦胧之美,为了展现脱离尘世、步入仙境之愿。这种化虚为实的手法,引发读者美的联想,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月出东山,微黄的清辉洒在群山湖面间,迷迷蒙蒙的雾霭笼罩着远处山峦,遮蔽着半个湖面。雾气飘过,不远处画船上的灯火随之时隐时现。六七只灯光溟濛的画船,零星地点缀在水雾迷蒙的湖光山色之中,使得湖山更加闲适而静谧。船桨欸乃,一路缓行于中流……月下,湖上,水波,迷雾,月色,似乎还缺少什么——箫声,悠长的箫声。少顷,低沉的箫声从湖水皱纹里冉冉升起,凄悄哀怨,如泣如诉,湖山仿佛受到了感染,顿显秋凉。

风,吹散了雾霭;水,洗净了月亮;舟,栖息于白堤;人,缓行至柳荫;箫,弥漫在月下。那吹箫者,白衣飘飘,默立月中,宛如逸仙。凉蝉触动箫声,却被箫声击中,在空灵的夜晚,鸣叫着,短飞着。你看,过来了一只画船,游人触动箫声,箫声击中游人,游人只有呆呆地伫立着。

此情此境,简直就是东坡赤壁的后续啊!

同样的明月,同样的泛舟夜游,同样的箫声幽咽,自然当有同样的感慨。苏轼感慨英雄长逝、自己功业难成,因而悲伤不已,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于是,忧伤消散了,愉悦发芽了。今晚,幽居的“我”不也飘飘欲仙了吗?啊,万古山水呀,你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多少幽人畸士。难怪古人云: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畸士相亲昵。苏轼如此,“我”如此,还有许多人,也是如此。

这篇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西湖夜色,寄托着作者或忧伤、或旷达的悠悠情怀,但这还不够,还有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

山水带给人心灵的慰藉,千古一也。

这篇游记散文表现技巧也是值得推崇,化虚为实、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别具情调,令人久久难忘。

附录:

 湖心泛月记

(晚清)林纾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

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


【注】

①选自《畏庐文集》。林纾(1852—1924年)晚清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佞(nìnɡ)佛]虔诚信奉。佞:媚,迷信。

[]生日。

[阖(hé)]全。

[三竺诸寺]杭州有三个天竺寺:上天竺寺,在北高峰;中天竺寺,在稽留峰;下天竺寺,在飞来峰。

[有司]负责官员。

[涌金门]杭州城门之一,在城正西南。

[陈氏二生霞轩、诒(yí)孙]姓陈的两个读书人名叫陈霞轩、陈诒孙。

[吴山]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西湖东南,为杭州名胜之一。

[截然”句]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划开。

[中(zhōnɡ)]感染

[白堤]西湖自新桥至孤山的长堤,误传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筑。

[蓊(wěnɡ)郁]茂盛

[白袷(jié)衫]白色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

[赤壁之续]苏轼(东坡)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并作《赤壁赋》,东坡之游,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夜泛西湖五绝句》]苏轼作于杭州任上。其中有“菰蒲无边水茫茫”等句,故下文说当年西湖“景物凄黯”,“湖面萧寥”。

[恨赤壁”二句]遗憾当年苏轼游西湖时,没有那赤壁之游时的箫声汇聚于此(西湖)。

[]模仿。

[]难道。

[趣(cù)]同“促”,催促。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