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婉莹
正月十四,伴着雾蒙蒙的天,我从龙门桥过伊河,映入眼帘的便是坐落于龙门东山琵琶峰的白园,它背靠龙门山面朝这宽阔波澜的伊河。虽值冬末时节,山中仍旧苍翠一片,柏树松树与山石交错组成了一片肃穆之景。红顶、白墙、灰瓦,正是北方的经典建筑造型。我抬头看到了匾额上用飘逸的字体写着“白园”。
进门左行便是一方山泉落下形成的湖,里面有几尾被养的懒懒的锦鲤悠哉悠哉地游着,只听泉水叮咚不见脚步和喧哗,仿佛立于尘世之上多了几分佛性。低头看石阶因为游客络绎不绝而被磨到光亮,继续向上走看到了一块大石上雕刻着“青谷”二字,私心的觉得是对这里清幽而草木葱茏的一种赞美。漫步石阶而上便到了半山腰,看到了一座小亭子,近看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听伊”,查了资料据说是此亭时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顿时就更觉得有趣。“伊”字在我印象里本是对于女子的称呼,如此称呼自己的好友也带着几分戏谑和调笑。继续向上走,峰回路转,一座小小的阁庐掩于翠竹松柏之后,临近看到题额“乐山堂”。
进入殿中,一尊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乐天居士雕像侧卧在山石上,目光平静的凝视着前方。石像栩栩如生,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退出阁庐。再行几步就到了半山腰便到了九曲回廊,廊内嵌有共38块石碑。仔细观察发现石碑上的字体有所不同,由中外名家书写,楷、草、行、篆、隶等一应俱全。《琵琶行》的全文被雕刻在了廊壁之上,我又再次细细默读了一遍,仿佛回到了那个朝代。在这里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经典之作,又可以身临到当年他居住在此的环境,仿佛离他更近了点,看伊河波澜,望龙门山高,思国事兴衰。再向前走便到了日本书法廊,查阅资料得知此书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其中廊壁文字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成对外开放。
继续向琵琶峰的峰顶走去——白居易的墓园就在山顶。从牡丹坛向左有一条蜿蜒的小路顺着山坡的脉络向上延伸,身边满目浓郁的苍翠,脚下的路凹凸不平更是让我走的磕磕绊绊。正埋头走路,狭窄的小路突然变得宽阔而平坦,抬头一座栽满不知名花草坟冢出现在了眼前,坟冢宽约八米,周围被石碑环绕。正面是一块巨大的墓碑,高约两米,上面刻着“唐少傅白公墓”,小字简要地介绍了立碑的背景。墓碑的右边有三块也是墓碑一样,中间一块刻着“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左右两边的碑文简要地介绍了立碑的人和事。白居易死后应该深受盛名,竟然墓碑都有两座,不禁为他的名气感叹。
主墓碑的右侧是一块由后人打造的巨大的岩石,用小字记录了白居易的生平和他去世之后所受到的盛评。我围着坟冢环绕一圈,看到有许多石碑是由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的白氏家族赠送,时间从二十世纪末到当下都有,不知白老若是在地底得知自己的诗篇仍是小儿朗朗上口之词,记挂缅怀他的更是大有人在之时会不会感到欣慰。除了外国赠送的石碑之外还有一些近些年比较有名的书法大师撰写的纪念白居易的石碑,字体风格各异却都俊雅潇洒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其中有一个碑文是“白乐天万古流芳”是日本东洋文化振兴会会长鬼头有一所书,也是中日文化相互交流的象征。周围参观的游客不少,但是大多数的游客都自发保持沉默,用虔诚的态度面对这位见证了唐代兴衰的诗人。
我顺着一旁的石阶慢慢向下走去到了半山腰,回首看到了立在石阶之上的牌楼,左右分别写着“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望阙”二字写在了中间石门之上。而牌楼后方的坟冢正静默的伫立在那里,看着来往的游客,经历着风霜岁月的洗礼。
作者:吕娟
审核:陈愚、杨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