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这些为《新学堂歌》写的散文,你最喜欢哪篇?

这些为《新学堂歌》写的散文,你最喜欢哪篇?

2020-11-01 21:54:09







2017年4月初,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网络文艺社群积极作用,本平台举办了“谷建芬先生《新学堂歌》鉴赏大赛”,短短一个月内,我们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形式多样的鉴赏作品;4月底起,经专家的初步甄选,我们将优秀作品分17期在公众平台上进行了展示,亦得到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与支持。

现在,谷建芬先生《新学堂歌》鉴赏大赛正式进入评选阶段,评选由专家投票和网络投票组成,占比分别是70%和30%。自今日起,我们将在本公众平台发起对于不同作品形式的投票活动,分别为绘画、散文、现代诗、书法和古典诗,希望各位支持并投票。


滕王阁诗词书画联谊

“滕王阁诗词书画联谊”是一个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知名网络文艺社群,目前已成功举办多场公益文化活动,活动得到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网等媒体的宣传报道。今年年初,本平台举办了“春山在望”楹联征集大赛,大赛从征集到的众多原创楹联作品中评选出十幅优胜奖作品,于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了颁奖典礼与研讨座谈会,获得多家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传播了文艺正能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02

散文




作品一


用音乐传承“英雄主义”文化基因

——听谷建芬先生《新学堂歌》之《出塞》有感


“边塞诗”是唐诗百花园中瑰丽的花朵,其折射出的守边保国,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牺牲精神及英雄主义,历来是我们民族尊崇讴歌的文化主题。谷先生将王昌龄《出塞》一诗纳入《新学堂歌》,用意是深远的。

《出塞》一曲的旋律也显示出谷先生精心敬业的艺术创作态度。她在此突破了其特有的深沉抒情艺术风格,创作运用了激越高亢的旋律,让我耳边响起“流不尽一江英雄曲”的千年悲怆秦腔。《出塞》的前奏也可谓匠心独运,用一段民族音乐琵琶曲,唤起了听众记忆中的“十面埋伏”,展现出宏大的金戈铁马古战场场景,生动勾勒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我相信这一音乐形象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英雄情结。

“乐者,德之华也。”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音乐与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寓教于“乐”的教育先驱之一。用音乐美化健全我们民族精神世界,这项传统需要代代相承。

在这方面,谷建芬先生给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带了个好头,值得我们敬重、学习。




作品二


欢情无限

——有感谷建芬老师谱曲《寻胡隐君》


《寻胡隐君》

(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

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

不觉到君家。

诗作者写的是去见一个隐者,而谷先生的音乐把作者的性情表现得栩栩如生——率真、豪爽、自在、真诚,听着音乐我们如同看见诗人如孩子一般的在那青山之间跳跃,在那碧水之上张望;看花儿缤纷相迎,听鸟儿喈喈婉转。路程不短却不觉得寂寞,不觉得累。人在风景幽美的春光中享受着自然的赋予,更与自然分享着内心的快乐。

快乐随着音乐的回环得到层层升级与加速,甜美的音质更具民歌风味。如果作者不是在题目《寻胡隐君》上的交代,我们准会误会他是去和情人相会,因为内心激动与喜悦,不怕山一程水一程的路途遥远。音乐把一路景色与作者的心交融在一起,听着听着,我们也如随行者,在船上随波起伏,在山上奔跑飞舞,甚至脱下外衣,在空中旋转。

音乐更浓厚了作者与士隐的情谊,可比“三生石”上的故事,却比“三生石”上的故事要轻松美丽。我甚至想象,二人相见之后,吟诗作对,弹琴对弈,品着山青秀水间采制的“果茶”怡然自得。这样的音乐更适合孩子,适合教育,在愉快的音乐中,记住一首美丽的诗篇,正是清词一阙,不带半点悲伤,音乐一首,更有欢情无限。真是妙哉!




作品三



听《寻胡隐君》歌曲有感  


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生活,但一颗心,却可以感知所有的灵魂。一切伟大的作品,都会穿越时空的距离,达到心灵的相通,灵魂的契合,共情的愉悦,从而让人感知到一个又一个不曾有过的体验与美好。

读《寻胡隐君》一诗,仿佛把人带到一个“芳菲燃万里,花月正春风,青山鸟飞语,绿水解行踪”的中国山水画图中,与诗人一起共享春日的美好,人生的欢悦。

诗歌,即诗而歌之,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与诗人进行灵魂间的解读和对话,而后进行的二次创作。谷先生对诗人高启的“随物而写,随情而发”的创作背景与风格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并真切体会到诗中的悠闲、愉悦之心境,从而完成了欢畅明快的歌曲创作。十次重复吟唱,把诗人笔下悠闲且豁达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反复的歌唱与吟咏中,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春光无限的寻友图:两岸春色迎船而上,心中诗情随风而来。歌曲中"复"和"还"两个字着重吟唱,让人感觉出了寻友路途中的速度和变化,看似浅显却又洋溢潇洒,看似重复却又情趣无限。谷先生将这种感受传递给更多的儿童和家长,而这种愉悦又感染和影响着身边更多的人。让人感受到单纯的善良和快乐,世间的和谐与美好。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是发自于天然,“立于礼”是受制于外在,“发乎情,又止乎礼”的平衡点就寄托于无私平等的天籁之音中了,放下自我本体的执著,尝试去理解那种绝对和永恒的道的力量,一步步走向自我的完善与和谐。谷先生在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寻找创作灵感,为孩子们谱写优秀歌曲,让孩子们在掌握和了解古诗词文学魅力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根基,在深厚的文化、优美的诗词里接受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向谷先生致敬。





作品四


一曲情深似海

 

——有感谷建芬老师谱《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静听谷建芬先生写这个乐章,似是一个旁观者发出的感叹。少女一般的清音合唱,以古筝来奏乐主旋律,用西洋鼓和钢琴作背景音乐,更是恰到好处。少女合唱,青春朝气,声音稚嫩而甜美,有中立而置身事外的感觉,体现音乐的纯真之美,似泉水叮咚,又似空谷幽兰;筝声优雅、柔和、清丽,如孤鸿飞过,又如溪水淳淳,可喜可忧,余音切切,回味绵长;鼓声敲震人魂,如惊情咋现,又惊心动魄;钢琴委婉和谐,音泽圆润,雄浑有力,优雅动听。

音乐开始的过门,听上去轻松开心,好像望见江上流水清闲悠悠,江帆点点,水鸟翻飞,更能听见划船楫桨之声。音乐让人想象也许是情人或者朋友结伴仙游的景象;更是诗人曾经携爱人出游的情景,曾经一颗感情的种子,在阳光里悄悄开花,在“杨柳枝”的舞蹈里深情胀满了岁月,等待着慢慢结果。正当水声流过,音乐突然高起,把“汴水、泗水”呈现在眼前,一个“流”就把渡口送到听者的面前,“流到瓜州古渡头”,音乐听来还是很开心,乐章在此重复一句,“古渡头”三个字似干脆得不带半点泥水,就如孩子在说——看呀,渡口到了。而后一句“吴山点点愁”悲伤突现,让听的人感到心惊,原来这么好的景色,却正在上演离别进行时;如此的比对,正是此处音乐魅力所在,欢悲瞬间转换。接着音乐急转直下,低速倾诉,一气哈成——“思悠悠 恨悠悠”音乐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白居易当时痛失爱人所表现出来那种心急如焚的心情,船才起帆,思恨却翻江倒海,伊人离去没有挽回的余地,伊人再无归期,作者却盼望有个归期,于是乐章慢了下来,“恨到归时方始休”,“休”音拖长,与“月明人倚楼”之间没有间隔,听起来哀婉动人,归期无望;音乐表达了那人去楼空而剩下的无尽夜思和无奈望月伤心的心情与感慨,正是情何以堪?情为何物?听到此处,乐章重复一遍,听的人心情大变,再欢乐的乐章也是将离别的前奏,我们自然的会看见那分别的渡口,渡走的不是一段时光,渡走的那是今生的诀别!那山、那水,美景荡然,剩下的只有哀愁缠绵月下。

这音乐不仅适合白居易与柳枝,也适合所有为情所牵而不能结合的情侣。一阕哀婉淋漓,一曲情深似海,诗借着歌曲的吟唱回环复沓,汩汩流进闻者的心田,呈现了人间一幅凄美爱情图画,永恒了人间一场风花雪月。




作品五


情悠长意悠远

——赏《游子吟》


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写出人性的大美——母爱。母亲对孩儿远行的挂牵与叮嘱,诗中亲切而真挚地吟颂了伟大的母亲。诗中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作为诗歌来说是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曲家谷建芬的作曲,为这首古诗锦上添花,妙不可言。开始用埙来垫场,烘托渲染一种离别挂牵之情,眼前立刻浮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油灯下为孩儿缝补衣服,一针一线都是那样专注和投入,因为这是妈妈对孩儿的爱与情呀。尤其是用埙在伴随歌曲始终,中间的琵琶(古筝)的行云流水般的诉说,将一种不舍与叮嘱融入其中,是母亲的爱更是母亲的情,一个临行的孩儿,可能懵懵懂懂,但是作为母亲来说只有密密缝才是放心,或者更多的思念留恋舍不得全都倾注到一针一线里,那缝补的密密线头,不是寄托了一份爱的凝结吗?一个意恐既是担心亦是无奈的伤感流露,那迟迟归的不仅是盼望至极,也是希冀有成归来。                   

谷建芬用一种音乐有情有爱的至理理念,在反复唱诵中将音乐的提升助力元素融入歌中,既有娓娓道来之势,更有小桥流水潺潺不断的情愫,一音一符都是母亲眷念和大爱的淋漓尽致的体现。

足以看出谷建芬在创作乐曲时,对此诗的谙熟和掌控。既有叙事般的前因后果,亦有结尾处的小高潮,余音绕梁大爱无疆。

舒缓的旋律,鲜明的节奏,诗与曲的完美演绎,相辅相成天然雕饰,用童声的真挚真纯真善美的演唱,铸就了孩儿心声与母爱的共鸣,相得益彰成就《游子吟》的绝唱。

闭目聆听,此歌将你我他带入美丽烂漫的童年,脑海萦绕的是孩儿临走时,母亲的举手投足间的拳拳爱意。耳畔回荡着时而悠悠时而袅袅的旋律,那惟妙惟肖的配乐和神奇的其他乐器的点缀与烘托,可谓妙绝地营造了一曲全新质朴而真纯的新学堂之唯美完美的歌——《游子吟》。

情悠长——《游子吟》,意悠远——《游子吟》。





作品六


一传一扬“一字歌”

——听谷建芬老师“新学堂歌”之《一字歌》有感

 

《一字歌》原为清代文人陈沆所作的一首诗。一眼望去,四联诗句中竟错落着十个“一”字,实在令人惊喜于诗人舞文弄墨的妙处。而这十个“一”字,又恰到好处地串联出一个景中有人、人醉于景的圆融之境。诗文字面的妙趣和着这诗中情境的逸趣,相得益彰。而谷建芬老师对于这首《一字歌》的新的诠释也为这首诗赋予了新的趣味。

文本上,十个“一”字作为诗文结构与内容的精神所在,不但义涵上各具韵味,而且在读音上也构造了诗句抑扬顿挫的旋律美。对此,谷建芬老师用现代的音乐语汇倾心谱曲,保留和发扬了这一旋律的美感。初听这首《一字歌》的曲调,便可明显感觉到曲子中对于作为原诗重要特征的“一”的保留和突出。先人陈沆在行文时运用十个“一”字,赋予了诗文轻快活泼之感。而谷建芬老师在将其调制成音乐时也同样将这十个“一”字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由谷老师设计的音乐世界中,均等而清晰的音符敲击出先先后后的“一”的音调,就仿佛前呼后拥的俏皮孩童,使得整首歌曲在听觉上也具有了由这十个“一”字所构架起的欢活的节奏。

不单是对于先人艺术的尊重和发扬,谷建芬老师对于这首古诗极具新意的设计也完全体现在了她的音乐中。不同于诗文为我们构建的“千江流水千江月”的淡泊意境,谷建芬老师从这首诗的趣味入手,抓住了诗文“趣”的一面。歌曲从开头便代入了轻快活泼、以至稚嫩的节奏,主旋律更以元气满满的童声合唱表达,和着时而穿行其中的提琴弦音,使人听来只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了解这首诗文的背景可知,这首诗的创作颇具曹植“七步诗”的意思。原诗是诗人在赶考途中,为了挽回刚刚离岸的艄公,急中生智而作。对于这一冷僻但有趣的故事,谷建芬老师的新曲能够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式吸引社会关注,深挖歌曲之中、诗文背后的文化故事,也由此使音乐成为一剂给孩子们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的妙方。在当今社会,回归传统文化之精髓的方式有许多种。以音乐的魅力为古诗文注入当代活力便是“新学堂歌”所呈现的一种。在这系列作品中,谷建芬老师用令人惊喜的创新创造、用让人亲切的听觉感受,为孩子们、为整个社会展示了传统诗文的新风貌,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与义涵。

 




作品七


高山流水  心清灵明

          ——听谷建芬老师《清明》曲有感

                                           

一直以为,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特别的一个。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哪个不是情景相映,相得益彰?唯有清明,叫人无所适从。 

你看,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明明春暖花开,万物勃发,却偏偏要缅怀远去的生命。喜耶?悲耶?喜,不太合适。那么,悲吧,不是“欲断魂”吗?很多人对杜牧《清明》这首诗的理解就是悲伤至极。然而,我总觉得老祖宗把清明节安排在春和景明之时,并非要后人沉湎于悲伤。那么,我们该怎么解读“清明”?听了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清明》,我豁然开朗。

清明临近,文友给我分享了一个音乐链接。我好奇地点开,惊喜地看到一张古朴的唱片,那是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清明》。唱片轻旋,前奏响起。空灵清澈的流水声,潺潺而来,仿佛把我带入远古的深山。那水,是春秋绵山的细雨汇成的吧。零雨其濛,最惹愁思。紧接着,幽幽箫声随流水而来,其声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更令我愁肠百结。

木鱼轻敲,如梧桐雨滴;沙锤浅摇,似春雨潇潇;歌曲的第二部分——童声齐唱开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部分曲调虽然以洞箫木鱼伴奏为背景,但童声甜脆,如甘纯的泉水,冲淡了箫声木鱼声带来的伤感。乐曲把我带到春的田野,目之所及,柳丝摇曳,绿草如茵。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提着竹篮,装着青团,蹦蹦跳跳地随长辈们走在祭祖的小路上。

然而,清明毕竟是一个怀念的节日。想必,长辈给孩子们讲述了先人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神秘吧。孩子们似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懂得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接下来,乐曲的副歌部分依然是童声齐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但节奏加密,曲调深沉。我仿佛看到烟雨李唐,青冢过处,行人泪眼朦胧,春衫尽湿。箫声依旧,雨,仍在下。天长地久有时尽,唯有思亲无绝期。然而,毕竟是春天来了。副歌的最后一句“杏花村”三字音调渐渐扬起,让人感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古朴的村庄。村头,酒旗飘飘,红杏花闹,牧童横笛,白牯奋蹄。

人生因有别离才更显相聚之幸福,因有死亡而愈显生命之珍贵。春光不可负,生命不可负。喝一杯酒吧,仰头,前尘往事一口饮尽。停杯,出门,策马扬鞭再启征程。谷建芬老师在这首歌的第三部分安排双声部童声合唱,低声部深沉厚重,高声部清脆明亮,犹如生命的两种状态交织在一起。生命无可逆回的老去和不可阻挡的萌发交织在一起,惆怅与向往交织在一起,晦暗和明媚交织在一起,凋谢和绽放交织在一起,歌曲表达的情感在这一部分达到高潮。

舒缓深沉的间奏之后,歌曲回环往复,形成连绵不断,委婉深长的韵味。最后,歌曲在洞箫低回悠远的旋律中结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一曲终了,我感觉整个的心灵如雨后的天空,安宁,洁净,泛着汝窑瓷器般质朴而温润的光泽。

《清明》一诗原本只有短短四句,但谷建芬老师却在充分把握诗歌精髓的基础上,超越诗歌,把我带入一个比诗歌意境更广阔的空间。她的曲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庄重与活力,感受到先人的睿智与博大。谷建芬老师曾说过“古诗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现在也正在唱给我们的祖先听”。传说昔日火烧绵山时,介子推曾为晋文公留下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若真如此,老祖宗把清明节安排在气清景明之季,其意该是要我们清心头之尘埃,明灵魂之洁净;清生活之羁绊,明生命之责任。

清明,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也是一个平常的日子。犹如我们的生命,既珍贵,又平凡。珍贵于它仅属于我们一次,平凡于我们只是宇宙之一息。生命属于我们时,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不忘初心,清明而行;叶落归根,淡然而念。

清明,听《清明》,心清灵明。




作品八


我爱听春晓


谷建芬奶奶真厉害!我唱过她作曲的许多歌,这些歌每一首我都很喜欢。这次放清明节小长假,在回南方的高铁上,爸爸妈妈让我听了谷奶奶写的古典诗词歌曲合辑《新学堂歌》,让我领略了谷奶奶的音乐赋予古典诗词的魅力。

首批《新学堂歌》中的这二十首歌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节奏都很明快,顺口好唱,很适合我们小朋友学唱。

在这些歌曲中,我特别喜欢《春晓》。印象中,这是我在幼几园学会背的第一首唐诗。谷奶奶的歌用动听的乐曲,把春天乡村清晨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使我想起很小的时候在南方老家看到的俏皮的野花、听到的小鸟欢快的鸣叫。小朋友的反复歌唱,是那样的欢快,使我想起上幼儿园的时候和同学们比赛背《春晓》的情景。我想其他小朋友听了这首歌,也肯定会觉得十分动听!

我喜爱优美的诗歌、动听的旋律,我也要当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

 



投票须知


1、每幅作品只能投一次,请谨慎投票;

2、投票截止时间:5月23日00:00





点击阅读文章,欣赏更多参赛作品


01/  这首重字最多的古诗,难唱难写又难画——但我们做到了

02/  关于春天的一切,都在这首歌里了

03/  “清生活之羁绊,明生命之责任”——听诗读乐赏清明

04/  你学会的第一首唐诗是《春晓》吗?

05/  古人是如何歌颂劳动者的?

06/  好诗好曲好书画,带你足不出户登鹳雀楼  

07/  古今诗人告诉你,青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08/  十六岁白居易的天才之作,百分之八十的人只会前四句

09/  江南的荷花又要开了,你准备好了吗?

10/  简单的古诗,丰富的读法

11/  文艺家如何表达“我想你”?

12/  今晚月圆,这里有一份赏月指南送给你

13/  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唱出来是什么样儿

14/  说起母爱,每个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

15/  你要抵达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16/  谷建芬老师把你读过的唐诗都写进了一首歌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公众号致力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谷建芬先生《新学堂歌》鉴赏大赛”信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谷建芬首批《新学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