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伴随我们的童年一同逝去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伴随我们的童年一同逝去

2022-07-19 01:25:22

  清晨,雨变小,住在湖镇老街153号的吴荣生老师傅一大早就起床开门了。老街上这会儿最热闹的是早餐铺,包子、油条、豆浆的香味和热气弥漫,老吴随意用水摸了把脸,从墙上取下一把二胡,提拉过来一条长凳,坐门口拉边哼曲,时而见他眯着眼,惬意地摇一摇头。老吴是个剃头师傅,身后屋子里的摆设、剃头器具与儿时的老剃头铺的记忆没什么两样,都泛着岁月发黄的痕迹。

  “老吴,刮胡子!”张大爷熟门熟路来了。老吴拉好椅子让大爷躺下,左手一香皂,右手一胡须刷,沾点水,在大爷胡子上涂两回。老吴又取出一把剃须刀,刀子似乎使了有些年数了,只见他抬平手腕,三长五短,刀子灵活地在大爷脸面滑动。“等会儿,我戴个老花镜。”吴荣生感叹,今年69岁了,不戴眼镜怕刮不干净。“好了,怎么样?”老吴把大爷推到镜子前。“你的手艺哪用看!”大爷笑嘻嘻地掏出3元。刮胡子3元,这是吴荣生很多年来的收费标准。
  外头下起倾盆大雨,老吴琢磨这会没客人,“我带你看看老理发工具,顺便再和你说说我的故事。”当年,老吴还是小吴的时候,在横山向师傅学的剃头手艺。1966年回湖镇开的店。“你看,这个工具箱是1963年师傅给我的,里面有4把刀、梳子、刷子、掏耳朵的、镊子,全是老古董了。”吴荣生边说边介绍,他还有2条皮刀布用来磨刀的。那时置办这些东西,他花了30多元。就这样,他开始了提着箱子,徒步上门给人剃头。那时候的他有了一些固定客源,有的东家一年给他8公斤的稻谷,他半个月去给剃一次,这样的生意让吴荣生很满足。,每次可以收到1毛钱。”吴荣生说,直到现在,严村、彭塘村,一些老客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出门,子孙辈们会请他上门给剃头刮胡。“一个头6元。”吴荣生说。
  “我的手艺,应该快失传了。”吴荣生说到这儿,很遗憾。8年前,因理发店生意不好,他去了余姚的一家理发店给人扫地。当时,店里来了一位70岁的法国人,指定要用刀刮胡子、剃头,奈何店里的人都不会。“是我给他剃的!”吴荣生骄傲地说,那些年轻人拿起刀子就手抖,他干得利索又漂亮。此事后,吴荣生毅然辞职,“我回来了,这门手艺要守住,能守几年守几年。”

  “老吴!老吴!”说话间,72岁的杨云仙带着老伴来剃头。“理发,刮胡子,掏耳朵,他都要弄的。”杨云仙说,整个过程,老吴花了1个小时。“耐心!”杨云仙称赞道,老街里的老人都喜欢找老吴,“要是天气好,这里就是个老年活动中心。”老吴多才多艺,二胡、笛子、萧,他都会,最近还学起了月琴,他还是新光村驻唱班的一员呢!

  “哪一天,我,我们这些老人都会离开的。”吴荣生停下手中的动作,眺望着老街深处,看上去有些伤感。


图文│郑永佳 吴森邦

策划│余柏成 林晨


郑重声明:

其他公号或媒体未经微龙游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如您发现盗图盗文公号,请点击“举报”,小编会在第一时间收到手机通知。欢迎朋友圈转发、点赞,合掌谢过。


====关注我们====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微龙游,添加关注或长按以下二维码

====联系我们====

关注后直接回复,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图文投稿====

邮箱:jrly118@sina.com 212822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