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新三好生”关注我们
武汉市
育才小学
yu
cai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乐学会学 民主平等 质疑探究 合作创新
武汉市育才小学是一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和丰硕办学成果的现代化名校。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秉承“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以和谐教育奠基,以个性教育扬长,努力实践“幸福教育”的办学特色,创建“和而不同”的学校格局,形成了“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教风和“乐学会学 民主平等 质疑探究 合作创新”的学风。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幸福?”这是武汉市育才小学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并为之努力的教育目标。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幸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武汉市育才小学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追求。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把创造性地实施美育工作作为重要途径,丰富美育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蕴育美的情感,形成美的人格。
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注重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独有的文化精髓,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另一方面,积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学生胸怀,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的艺术课程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心怀艺术之梦,培养兴趣爱好,拥有艺术特长,增添生活情趣。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让每一个学生的童年生动而自然,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武汉市育才小学以课程为载体,形成了“以人为本,多维发展”的美育特色。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孩子开发多维创想课程
武汉市育才小学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校的理念落地生根,重新构建并调整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让选择成为可能。一方面,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确保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全体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坚持科研促教,学校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小学生创造天性的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以及《艺术教育和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等教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艺术教育高位发展。此外,学校还在全国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发多维课程,形成生命发展课程、国际合作课程、信息技能课程、艺术人文课程、科技创新课程、体育特色课程等六大校本课程系列。
▲ 武汉市育才小学音乐组组长熊聪
武汉市育才小学音乐组组长熊聪老师介绍说:“育才小学的艺术发展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众老师的努力下,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艺术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分门别类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在每周、每月的艺术活动中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真正获得了进步,从不懂艺术到接触艺术到热爱艺术,到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展演,在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育才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也逐步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
从人文到科技体育,从中华优秀传统到国际化艺术舞台,从生命体验到心灵熏陶,武汉市育才小学秉承普及性和普惠性原则,以综合实践团队活动为载体,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形成了94个校级特色团队,参与学生2680多人,达到了全校总人数的73%。同时,全校77个班均组建有班级特色兴趣队,参与率达到100%。
学生兴趣社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武汉市育才小学通过艺术课程的实施,全体学生都对艺术有兴趣、能理解、能表达、能欣赏,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具有艺术特长,这无疑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中亮丽的色彩,快乐的源泉。
古风遗韵今犹在,汉调新唱总关情
——引导学生传承和创新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美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武汉市育才小学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教育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武汉市育才小学校长关蓓强调道:“学校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定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尤其作为基础阶段教育工作者,孩子们正处于成长的奠基阶段,尤其应该让他们懂得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荣,懂得如何去做一名文化传承的担当者。同样,在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不分学科,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播种者。我们希望将来从育才小学走出去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人,一个愿意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武汉市育才小学立足地域特色,重点发展了编钟民乐、汉剧、汉绣、马口陶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编钟曲《春江花月夜新编》作为学校编钟文化的代表作品,入选本次《传承的力量》元宵节篇。育才小学自1997年开始发展“编钟音乐”,20年来,学校在传承编钟古风遗韵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积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探索,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为编钟民乐注入了现代的元素。现在,育才小学编钟乐队已经可以演奏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外经典曲目。此外,汉剧作为湖北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素有"京剧唱腔之祖山"之美誉。武汉市育才小学作为武汉市汉剧院挂牌的实训基地,通过开展“汉剧超级课堂活动”和“走进汉剧” STEAM课程对全校学生进行汉剧知识的普及和欣赏教育;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汉剧社团,聘请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汉剧,以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汉剧表演
汉绣课堂
马口陶艺制作
戏曲操表演
“古风遗韵今犹在,汉调新唱总关情”。武汉市育才小学在引领学生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通过编钟音乐、汉剧、汉绣、马口陶艺、戏曲操、民族舞蹈等的学习深切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激发了学生身为湖北人、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丰厚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1)班的黄煦茗是学校民乐队的琵琶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有幸学习了民乐之王——琵琶,从一开始需要督促才肯练习到自己每天主动练习,一路走来收获了很多,这其中有对琵琶的热爱,有对老师的感激,有对自我成长的肯定,也有对民族文化的骄傲与自豪。她说:“我很荣幸能将琵琶曲、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给给多的人,把美妙的音乐传递给更多人,能做一名传承的小使者让我很自豪。”
▲ 育才小学六年级(1)班黄煦茗的妈妈
而黄煦茗的进步也看在了妈妈的眼里,黄煦茗妈妈说:“琴棋书画,琴居首位,琵琶民乐的学习对培养她的审美情操和个人气质很有帮助,孩子能在学校里学到琵琶民乐,我很欣慰。黄煦茗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琵琶,四年级进入民乐队,几年来她获得不仅是音乐专业的进步,在乐队中她跟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个性的小朋友的相处过程中,也学会了团结合作,沟通包容,我想这对于她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经过不断努力的黄煦茗,在去年还跟随学校民乐团赴澳洲进行交流展演,这让她深刻地感受到浸润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下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黄煦茗的妈妈还说道:“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在育才小学这片沃土上,搭建了民乐队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的孩子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浸润自己的灵魂,这是非常难得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提升。”
与此同时,武汉市育才小学还积极加强美育与体育的融合,开设了众多的体育课程,除传统的田径、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外,还开设了冰球、棒球、高尔夫等体育特色课程,让孩子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促进竞技与智慧的结合,使学生在涵养艺术人文素养的同时蕴育健康强壮体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拥有让自己一生幸福的能力!
▲ 冰球花样滑冰队训练现场
▲ 育才小学参加武汉市秋季少年棒球联赛
▲ 足球训练
▲ 篮球训练
▲ 乒乓球训练
小荷已露尖尖角,策马扬鞭自奋蹄
——让学生充分获得进取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多年来,武汉市育才小学踏踏实实做真教育,坚持学校美育工作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大力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连续被评为全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名校等,还先后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艺术》《湖北教育》媒体就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硕的教育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
无独有偶,以武汉市育才小学为代表的武汉市江岸区艺术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全区有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1所,省级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2所,区级艺术特色项目学校25所33项。常年坚持开展活动的体卫艺团队共有1075个,其中艺术团队113个,艺术兴趣小组360个,特色项目团队22个。
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黄运萍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路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带来了很多收获,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基础上,未来仍要继续发光发热。一方面,要利用现有学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学校做引领,使更多学校朝更高的目标迈进,让艺术教育发挥最大育人效应,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将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引入到德育美育工作的评价维度之中,使每个学校在完成文化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将这项工作开展地有血有肉,接地气,注灵魂,最终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每一位教育人的一份担当,一份情怀,一份事业。”
以美育人,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传承创新,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小荷已露尖尖角,策马扬鞭自奋蹄”,武汉市江岸区、武汉市育才小学不断发扬“乐于奉献,卓绝拼搏,不断追求”的精神,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放眼世界,丰盈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特长,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定了基础!
《传承的力量》,砥砺前行在路上。
《传承的力量》往期回顾:
《传承的力量》端午节篇
《传承的力量》教师节篇
《传承的力量》国庆节篇
《传承的力量》中秋节篇
本文系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撰 写:吕伟娟
本期编辑:党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