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历史不能决定,我们仍有选择——读苏东坡

历史不能决定,我们仍有选择——读苏东坡

2021-10-16 04:32:34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文译本,语堂先生以英文写成,中文本由张振玉先生翻译而来。,皆意将东坡之好广为人知也。

 

缘  起

 

喜爱苏东坡始于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豁达的人生观跃然纸上,尽管相隔近千年,呵!这是一个多么亲近、可爱的人。又加上遍地的眉州东坡酒楼,更想要好好了解一番他一生的奇趣。

 

苏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林语堂这样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美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不可有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苏轼自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超越时代的自我 


宋朝是科举制度获得重大改革发展和完备的时期,如为防徇私,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皇帝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现在的国考与之有很多类似之处。科举制度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权利的垄断,贫富无定势,贫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进入到统治者的行列,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些官僚、地主的家庭,只要其子孙考不取进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丧失权势和财富,甚至沦入社会下层。可以说,相比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宋朝的社会流动是比较顺畅的。

 

苏东坡二十一岁的时候,和父亲、弟弟三人进京赶考,苏东坡以一篇清新朴实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附后)赢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无限赏识,修怀疑此文乃爱徒曾巩所作,为避嫌,故意给了个第二名。尽管欧阳修、王安石、仁宗、神宗等都极为赏识东坡的才华,但他的仕途却极为曲折反复,恨不得今天是风风光光的太守,明天就拮据拧巴到连上任的路费都掏不出。一场乌台诗案,让他差点掉了脑袋,后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辗转被贬到过惠州、儋州,历经十余个地方为官,最远竟都到了海南岛。他像一只毛驴被当权派不厌其烦地推来搡去,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打点行李,赶赴就任。

 

乌台诗案是对他打击最大最彻底的,从众人捧月一下子沦落到给家人写绝命诗的境地。接下来的黄州几年,是他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沉淀的几年。初到黄州,他尝尽了孤独苦涩。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种难言的孤独无处排解,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自己想通。

 

苏东坡定位自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但他又是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他一脸纯真看待自己的不合时宜。的内心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但那底色终究还是儒家的,是救世济民。他虽极为钦佩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超脱,也意淫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魄,但却始终身处与现实世界的纠缠中,抽不得身,他放不下


爱喝酒,尤其喜欢夜里喝酒,在被贬黄州的时候。有一晚又喝多了,归家时家里早已上了门,家童呼噜震天,喊也喊不应。索性一个人来到江边,面对浩渺无垠的江水,志不得伸、不被理解的苦闷涌上心头,此时此刻的苏东坡真想乘上一叶扁舟,就此浪荡天涯。随作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第二天一大早,这首词已经成了头条,大家纷纷传言苏轼乘船走啦,黄州太守马不停蹄就即赶到苏轼家里,发现人正在床上呼呼大睡。

 

有段时间苏东坡与佛印隔江而居。他经常坐船渡过长江去拜访佛印,两人一起谈禅论道。一日,苏东坡觉得自己有所觉悟,于是作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诗完成后,他自我陶醉了半天,派遣书童乘船过江,将诗送给佛印欣赏。佛印拿到诗稿,看了看,遂即写了“放屁”两个字,让书童带回。苏东坡接到回函,就怒气冲冲地坐船过江,找到佛印,当面质问他为何如此出言不逊。佛印呵呵一笑,反问他:“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写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苏东坡听后惭愧不已。

 

从“乌台诗案”到接下来几年的黄州躬耕岁月,他开始醒悟,这种醒悟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不是让环境吞噬自己,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要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这个阶段,他转向了。他越来越想明白了,无论怎样,能让他真正解脱的还是当下的生活。他,真的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无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文化苦旅》如此提到。

 

没有黄州,就没有后来的苏东坡。至此,他诗词的风格也由原来的讽刺、愤怒变为温暖和宽容。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写于此间,豁达的人生观跃然纸上。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é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á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e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死前曾对自己一生有过总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一生,最让他引以为傲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受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流离岁月,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

 

为官一方

 

,但无奈才华太过耀眼,让人忽略掉他为官时的政绩。苏东坡喜欢交友,又喜欢郊游,任过许多比较基层的官职,再加上垦荒种地正经当过几年农民,作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调研工作,对国情民情摸得比较透。当时宋朝国库亏空,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实质还是取富于民,有些确实也可取,为充盈国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宣传不够、推行不利,很大伤及到了老百姓的利益。本对老百姓有好处的青苗法,由于政府心急气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在执行中由自愿变成了强制,这下新法就变了质。政府利用权力向百姓硬派贷款,利息是20%,若遇上丰收,很多平民则因还不清贷款沦为阶下囚,若遇上自然灾害,则流民遍野。对这一点,苏东坡十分心痛,曾屡屡上书,但效果甚微。

 

苏东坡在杭州任判官,除去审问案件,并无重大任务。这种情形他颇为不喜,因为被捕者多为违犯王安石新法的良民,犯的那些法条都是他所反对的。可是那是法律,他无权更改。若一读关于他在新年除夕需要审问因贩私盐而被捕的犯人那首诗,就不难了解他在此一时期的心情。“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之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虽然不得不为了工资看管惩治这些小民,但心里是无限惭愧的。

 

苏东坡一生的仕途是起起伏伏的,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从不违背自己的良心。逆境时,修身养性。顺境时,他便充分利用手里的权利为百姓做实事。五十二岁在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打开过书,而是忙于利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完成了好几项重要工程。短短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公立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工作。

 

这里让我想到一个老前辈,跟苏东坡何其相似。他近80岁,但老当益壮,思维灵动,心思缜密,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一生也颇有建树,做过好几任知名大学的校长。他就是一个很幽默、很八卦、很认真、很细心又很有想法的人。任何事到他那里一定会掰扯到清清楚楚,没有烂尾楼,没有空承诺,发现问题一定会提出来,反反复复,念念叨叨,直到他认为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达到了他的程度。随时充满活力,随时充满兴趣,无限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很短时间内便可以和一个陌生人混熟到你认为可以跟他推心置腹。几乎没有他接不下的话茬,知识没有空白点,你可以无羞无燥无底线地表露你的无知,他依然认真温和以待。多么可爱的人。

 

还有一些小故事,充分彰显了苏东坡接地气、近人情的可爱。曾有个年轻的商人因债务受审,这个人是扇子店老板,并非想赖账,只因当年阴雨连绵,扇子卖不出去,无钱还账。苏东坡听后竟亲自帮人卖起了扇子,他在20把扇子上写草书、画怪石,扇子被高价哄抢一光,帮年轻人还清了借债,也抹平了一场官司。还有一次,一个老书生,因有欺诈嫌疑被捕,原道是乡邻为他凑了两百匹绸子,供他进京赶考花销,因怕路上被税吏抽税,就冒用了苏家兄弟二人之名,在自己行李上写上“子由收”(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署名苏东坡,想他二人最出名、最慷慨,定不会治罪。苏东坡听罢果然亲自题写收件、寄件人信息,还顺便写了封信嘱子由帮助这位老书生。

 

与家人、朋友、同事及粉丝

 

苏东坡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他娶过三个女人,两妻一妾。两个妻子是堂姊妹,第二任妻子是原配去世三年后续的弦,妾原是个歌姬。三个女人都比苏东坡小,但都先他去世,三个人都很爱他,也都懂他。四十岁时,即原配妻子去世十年后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古人是很重视家庭的,尤其守孝道。父母去世,儿子要辞官回乡守孝三年。当时朝中有个奸臣叫李定,怕辞官,老母去世隐瞒不报,被众人唾弃为猪狗不如的畜生。苏东坡工作调动频繁,大多都是举家迁徙,带着儿子、儿媳、孙儿诸家眷好几十口。谋得官职的儿子也会想尽办法调到和父亲比较近的地方任职。现在的寄养家眷成了郭德纲嘴里的流氓梗,但在那个年代,调任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先行一步,把家眷寄养在亲戚或好朋友家里,少则两三月、多则大半年,待一切安顿打点好,再去把家眷接回来。而朋友、兄弟之间的相送,也是令今人极为震惊的,送出城、送出几十里地是最平常的,有时候竟是一路舟车劳顿把人送到地方,再陪住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后才返回自家。苏东坡就经常受到这样的待遇。

 

他与弟弟子由情深义重,兄弟俩的感情人间少有。人人皆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因思念七年未见的子由而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狱中寄子由二首》更是发自肺腑,无暇雕饰,极为震撼人心。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对于儿子,苏轼也表达了他独特的爱怜。他一生为名所累,小儿子出生的时候,他曾这样说:“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后来和另一儿子在海南,遇书荒,爷俩一起抄书为乐。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调侃说:“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是的,苏轼在信里常用到“呵呵”。

 

与朋友的趣事就更多了。他一生结交好友众多,宋朝的知识分子很喜欢凑到一块说经论道。与好友郊游、夜话、喝酒是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在黄州时,有个好朋友叫陈季常,家底殷实,自颇以为有才,信佛,东坡二人常谈佛说经。唯独他的老婆柳氏非常凶妒,每当陈季常宴客并以歌女陪酒时,柳氏就醋意大发,用木棍敲打墙壁,客人尴尬不已,只好散去。苏东坡就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首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这么几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画面感极强。

 

他还挺八卦,会留意到谁家老婆好,谁家妾好。他住在张方平(另一好友)家时,认出张方平儿子的妾曾做过黄州太守的妾,深得太守钟爱,太守当年为苏东坡好友,不幸亡故,此妾亦改嫁。他见此女在席间轻松愉快,颇为感慨,想起老朋友来,两眼泪痕,喉头哽咽。这却逗得那妾发笑。东坡离席时心中很难过,以后常拿这个例子劝朋友千万别纳妾。

 

当年苏轼的好友王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受贬时,其歌妓柔奴随行。后王巩北归,柔奴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以赞。“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到同事。不得不提他与王安石。今人很难说,但古人我认为是有真君子的,而小人也会有很强的荣辱观,他们当伪君子也不愿堂堂正正被人说成真小人,这跟他们从小研习儒家经典不无关系。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都算得上是真君子,他们虽政见不同,但却惺惺相惜,信赖彼此的人品,欣赏彼此的才华。东坡遇乌台诗案后,王安石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对东坡得以免死出狱起了很大作用。刚离开黄州贬所的苏东坡路经南京,来到半山园拜访二次罢相大病初愈的王安石。身穿布衣的东坡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此后短暂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下棋对赋,你应我和,好不畅快。尽管二人政见依然有分歧,但二人却越觉亲近。苏离开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一别我等俗辈,他们之间有着更高层次的沟通渠道。

 

苏与宋朝著名的理学家程颐之间有过节,这个起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那一天,苏东坡众官员在参加完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盛大肃穆乐声悠扬的典礼后,去亡故相国司马光府吊祭,程颐说这违背《论语》中的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苏东坡立刻回敬道:“《论语》上并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于是乎, 众人进去吊孝,然不见司马光儿子出来答礼,一问才知,是程颐禁止,他说这不合古礼,孝子如果真孝,应当是悲痛得不能见客人才是。于是苏东坡在全体官员前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从烂泥沼里爬出来的叔孙通,叔孙通:汉朝制定礼仪的大儒,后人对之评价有争议,司马光就挺反感这人,责其乱改古仪)大家哄堂大笑,程颐满面通红。从此二人结怨。

 

当时政学两界仰慕苏东坡才情的粉丝很多,无论他被贬至何处,当地官员和文人皆盼与之结交,还有好多全国的粉丝,追着苏跑。巢谷听闻他被贬到荒凉的岭南,便不顾年迈,要前来陪伴,克死在路上;章元弼因贪恋诵读他的诗词,被老婆闹了离婚;前面说的王巩是驸马,却为东坡受牵连,发配到岭南,但二人一辈子都是至交好友,王巩也算是苏的一号铁粉,他常花重金收藏苏的字画;黄庭坚一直自称是苏的弟子,秦观、参寥子都是苏很好的朋友;几任太后都是苏的粉丝,一旦掌权便力挺苏轼。

 

写在最后

 

苏东坡把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一切跟他沾边的都变得可爱了。猪肉由原来富人不屑吃、穷人不会吃变成了人人垂涎的东坡肉;西湖变成了美丽的西子湖,湖中用来做标记的三个标志物变成了西湖十大美景之一——三潭印月;买不到羊肉,发明了美味的火烧羊脊骨;小和尚半夜贪睡把面烤糊了,苏东坡却将这又坨又糊的面饼咂出了别样的酥脆,于是发明了东坡饼;他在被贬广东惠州时设计发明的“子瞻帽”风靡全国,上至王公贵族、下到田间百姓,人人仿,彻彻底底做了一把时尚教主;他问人家晚上睡觉胡子怎么放,却让那个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夜里左放右放睡不着觉;务农的时候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哄着人家给他讲鬼故事;听到邻居高墙内小姐丫鬟们嬉笑,禁不住驻足流连,心生涟漪,作了著名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他还练瑜伽、炼丹药、每日洗热水澡以求长生;在密室里垂听皇太后的口谕,写成第二天的圣旨的人是他,忙着买地种谷惦记着一年收成的也是他……他任由自己因着周围而嬉笑嗔怒,他是一个纯真自由的人,他却又深谙世事人心、自然法度而起止得当。他是一个脆弱敏感的诗人,也是一个遇土生根遇水发芽生活的强者,他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容易发现美的人,有形亦无形,无形又有形,他在洪大的历史洪流里捡拾着自己细小而具体的快乐。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卒于常州。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向他耳朵里说:“端明宜勿忘西方。”(现在,要想来生!)东坡轻声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也对苏东坡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东坡最后的话是:“着力即差。”(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我们无限感慨:宋代以后就是近世了。但也开始相信,不完美的时代也照样能孕育近乎完美的人格。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世间的每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他也将在后人的品读中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历史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生活其中,但历史不能决定我们,我们仍有选择。

 

1《刑赏忠厚之至论》

 

、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

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2《黄州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作的二首五言诗,表达了一种惆怅孤独之情。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此帖经圆明园大火后流落民间,后被日本一收藏家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后若去台湾,定要到那里看一看。





读书或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走起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