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澴川文学社主播王林霞播读湖北广济作家柳晓春的作品《说说广济文曲戏》

澴川文学社主播王林霞播读湖北广济作家柳晓春的作品《说说广济文曲戏》

2020-09-19 23:39:17





澴川文学社            文学爱好者交流的理想平台


说说广济文曲戏/柳晓春/

                    


柳晓春简介:祖籍湖北黄梅,出生新疆农三师,定居湖北广济。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小说、散文等作品刊发《芳草》《长江丛刊》《参花》等,入选各类文集,多次获奖。2012年公开出版散文集《春风拂柳》。2013年签约省作协”湖北工人作家扶持计划”,著有长篇小说《白棉花》。2014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

 

 


                                  

 

文曲戏是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奇葩,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地域的有名剧种,亦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

 


探源渔歌太白湖

 

文曲戏起源于鄂东广济(现武穴市)和黄梅的太白湖区。广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十一年(1538年),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故有到太白听渔歌之句。乾隆六十年(1795)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弹簧调”和“南词弹簧调”,即是文曲戏主要声腔之一。《黄梅县志》记载:“以文曲咏赞太白渔歌”。

文曲戏的主腔、曲牌由明朝流传下来的民歌小调和俗曲形成,从最初的民间卖唱发展为完整艺术,讫今有500年历史。文曲戏为全国三百多种剧种之一,是湖北省非遗传承保护项目,被载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大词典》《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


太白湖区是个“十年九不收,渔人常年逃荒卖唱”之地,乡民田间生产唱“秧歌”,牧童放牛唱“山歌”,逢年过节唱“灯歌”,谈情说爱唱“情歌”。最初表演形式是盲艺人一人手持渔鼓,击节而歌。后变为一人操琴伴奏,一人操板主唱。逢遇灾年,逃荒人带着胡琴、木梆等工具沿途卖唱求乞。他们南至九江、瑞昌、德安、武宁、修水、鄱阳、景德镇等地,东至宿松、望江、怀宁一带,西至蕲春、浠水、黄冈、大冶等县,远的跑到芜湖和徐州。于是三省城乡有了文曲戏,不过那时叫法不同,江西的南昌、九江、瑞昌、湖口称“清音”“文词调儿”;安徽的安庆、宿松称“儿家腔”、“文南词”。 湖北的广济、黄梅称“调儿”、“曲子”。

1956年,湖北省黄冈专区举办地方戏曲会演时,广济县文化馆该戏曲研究者管丁年、陈锦星为其定名,取主要声腔“文词”“曲子”首字为正式名称,从此,“文曲戏”大名正式使用,后成为鄂、赣、皖三省乃至全国演出的通用称谓。


演来唱去是文曲

明清老艺人在求乞生涯中,充分吸收太白湖和长江流域的民歌素材,那些洋溢着乡土气息的优美旋律经过不断锤练,慢慢形成了几种固定唱腔。清末民初,艺人一面提高演唱技艺,丰富曲调,一面不断壮大表演队伍,少则三五人,多则上十人,结成一班,分工协作,拉琴、打鼓、敲梆,分出角色进行演唱。渔歌小调“文词”、“秋江调”、“叠断桥”、“鲜花调”等以“单曲叠用”、“多曲联缀”的坐唱形式出现,受汉剧影响,出现妆扮男女、分角演唱,即在叙事曲目中插入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的片断表演。并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于农村草台表演村夫渔妇的生活小戏,文曲戏雏形出现。



1914年前后,调儿老艺人在年节观灯时搭台演出,坐唱基础上,以莲湘、花鼓,挂衣登台,形成“灯戏”。彼时文曲戏只有文场伴奏,并无武场,比较单调,而当时的广济采茶戏有武场并无文场,且采茶戏高亢、热闹,艺人积极横向借鉴,配以锣鼓铙钹等武场伴奏,戏味明显提高。

上世纪三十年代,文曲戏在广济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1937年,文曲戏祖师程三爱(19151981,广济县花桥镇戴伯章人)在广济县郑公塔童司牌组成文曲戏班,一破文曲戏女角男扮之陈规,大胆培养文曲戏第一代女演员,女艺人查爱香(1921-?广济县石佛寺镇张户塆人)、蒋凤翠(生卒不详英年早逝,太白湖蒋家墩人,程三爱前妻)演唱尤为出色,百姓称她们为“十万三”、“八万五”,实指她们艺绝价高。程三爱大胆改革唱腔,特别使女声腔进入,使戏曲唱腔更为丰富多彩,文曲戏呈现里程碑式新局面,由此,程三爱的戏班名蜚蕲黄广,声扬鄂皖赣周边地区。 


四十年代,广济境内文曲戏唱腔已形成体系,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使表演艺术有趣多彩。袁老十文曲戏班中的干大毛(艺名干艳霞19232004,广济县余川镇干仕人)是位出色女演员,嗓音清脆、扮相俊美、吐字清楚、唱腔圆润,加上天资聪慧,表演水平大超前人。她表演《大审》接《探监》长达65分钟的“文词”唱段婉转流畅。她用七度大跳和广济语音融合为文曲女文词的独特风格。她把《嫖院》抛彩球和《卖杂货》等座唱搬下舞台,边舞边唱,使得三省戏班争相效仿。干大毛唱演之处,观众赞誉不绝,称之“文曲戏花魁”。艺人们的不断求索和总结,使文曲戏日臻完善,演出程式和形式渐趋固定,极富鄂东广济特色。



五十年代,广济文曲戏职业、半职业戏班达八十多个。各班都有十数人以上规模,还出现过广济、黄梅两县四十五位艺人联袂登台、连演几天“会戏”的盛况。应该说,彼时还是广济文曲戏的大普及阶段,各大队(村)都有文艺宣传队,除唱歌、跳舞和表演文艺小品外,他们以演唱文曲戏为主。许多地方还把京剧《芦荡火种》《三娘教子》等改成文曲唱腔,配上“老文词”、“男四板”、“女花腔”等在农村甚至县城演唱,一时间,文曲戏唱遍田野,响彻城乡,男女老幼都能哼上几段。

19605月,为保护地方剧种,广济县人民政府解散1955年成立的汉剧团,组建广济县文曲戏剧团。此后,相关人员整理剧本,对声腔、道白、音乐、曲牌、舞美进行了一系列改编创新,唱腔和表演随之丰富,服装道具也有了讲究,舞台艺术表现力得到很大提升。文曲戏加上有自己完整意义上的剧本和一批超常出众的演员,文曲戏自此由草台登上正规大舞台,多次赴省城会演,并以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立足于国家戏剧舞台。


文曲戏盛况人人爱

文曲戏最初传承下来的传统大戏约十余个,小戏约二十余折,总数不过四十。广济县文曲戏剧团成立后,先后演出有一百六十余个大小曲目,文曲大戏主要有《玉堂春》(原名《王金龙嫖院》)《苏文表借衣》《宋江杀惜》《紫荆案》《赠画借亲》《宋关佑打粮房》《琵琶井》《照花台》《土地祠》等,文曲小戏主要有《云楼会》《陈姑追舟》《居报子下山》《浪子踢球》《金莲调叔》《细姑贤》《铁板桥点药》等,文曲清唱主要有《闺房怨夫》《香罗帕》《蔡鸣凤辞店》《范祥女劝相好》《于老四与张二女》等。此外,还常表演《庄子试妻》《翠屏山》《红衣女侠十三妹》《宝莲灯》《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杨桃戏主》《杨八郎招亲》《八姐救兄》《济公追踪》《唐明皇游月宫》等,文词坐唱和灯舞形式的演唱曲目有《手扶栏杆》《满江红》《垂金扇》等,和汉剧移植的《游龙戏凤》《半把剪刀》《状元打更》等,。



文曲戏声腔由“文词、平板、南词、四板、秋江”五大正腔系统为主和现存大小曲牌百余种小调组成。文曲戏五大正腔中“文词”、“平板”使用最为广泛,而“文词”是最富特色的“当家腔”。“文词”又名“江北文词”,其唱腔格式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文词经过演变又分为小生文词、正生文词、旦角文词、丑角文词、花脸文词等不同唱法,还派生出“尺文词”。“平板”是吸收了汉剧的“四平调”,唱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南词”又名“仙人调”,多用于神话剧,后派生出“还魂腔”。“四板”用于叙事、抒情,它包括“哭四板”。“秋江调”是上下两个乐句的结构,穿插“数板”于其间,趣味特浓。其余曲牌小调如“闹五更、九连环、孟姜女、叠断桥,下江相思调、鲜花调、垂金扇”等在各剧中穿插应用,从而使文曲戏极富广济乡土气息。传统唱腔兼有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连缀体两种结构形态。曲调总体风格清雅简洁、清新婉转而引人入胜,音乐的抒情性较为突出。

文曲戏的伴奏乐器,初始一把调儿胡(土制的中音胡琴),之后加入二胡伴奏,使单一主奏发展为复合主奏形式,剧种音乐色彩和表现功能有所提高,起到了很好的“舞台烘托、托腔保调”等艺术作用。后固定为文词高胡、二胡、琵琶三大件,另加笛子、三弦等其它乐器。高胡与二胡用正反定弦(高胡定5-2弦、二胡定2-6弦)。打击乐以大锣、小锣、钹为主,加之用梆、板、碰铃等文武场结合,伴奏形成一体,使之具有较强的鄂东地域特色。



《铁板桥点药》建国初期于湖北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一把大刀》六十年代初于湖北军区礼堂向省委领导、省文化厅厅长、。《玉堂春》于1974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戏剧专题节目中播出,随后于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可爱的家乡”节目多次向海峡两岸、港奥地区播送。于武汉演出,同样受到省委、省文化厅等领导亲切接见。该戏展演盛况由《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专题报导。《苏文表借衣》1985年参加湖北省首届戏剧艺术节,荣获一金三银四个奖项:主演戴艳芳获表演金奖,编剧李大椿获银奖(金奖空缺),音乐设计朱红声获银奖,集体表演获银奖。湖北电视台专程赴武穴录制舞台艺术片,于1986年元宵节正月十五晚向观众播放,剧本由《长江戏剧》《乡土戏剧》《戏剧艺术》等刊物公开发表。

文曲戏逐步达到辉煌。广济县文曲戏剧团在省内外巡回展演,至阳新、黄石、下陆、瑞昌、九江、武陵、黄梅、蕲春等地,一天连演两到四场,观众买票排队排出一里多路,甚至连夜买票,可谓一票难求,红火的演出市场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5短短几年间,共演出364场,观众累计149280人次。


重振广济文曲雄风

2009年,武穴曲艺工作者们将文曲戏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重振文曲戏雄风的契机。政府和领导重视,传承和发展文曲戏进入繁荣武穴文化的蓝图之中。相隔二十多年后,文曲戏恢复演唱。大型古装文曲戏《草鞋老太爷》,荣获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十一个奖项、湖北省首届艺术节“楚天文华”剧目奖和音乐奖、湖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112月,武穴市文曲戏剧团正式划转为湖北武穴文曲戏研究院,成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文曲戏研究、保护和展演活动。现有演职员工四十余人,平均年龄29岁,国家二级演员有王若熬、陆淑芳、周辉朝等四人,固定资产千万余元。大型近代文曲戏《渔鼓声声》,获得第八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暨地方戏曲新作展演的四项大奖。

为更好传承文曲戏,武穴市委市政府对抢救文曲戏高度重视,安排财政拨款,由研究院与有关学校联合开办文曲戏专业培训班,2013年招收四十多名学员,为传承非遗而培养人才梯队。另据了解,仅武穴市境内,目前尚存十多个民间文曲戏班子,前些年,民间发行了四万多套文曲戏表演碟子。

我们相信,官方扶持加上民间百姓喜爱,再创文曲戏辉煌指日可待!

 

                                          2016718日于北川

                                                 728日二稿



       




澴川文学社简介

 

    澴川文学社创办于2016年初,在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运行近两年,取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繁荣文学创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学社坚持立足孝感,面向湖北,辐射全国,“不厚名家,不薄新人,搭建文学爱好者理想交流平台”的宗旨,网络了国际国内一大批作家,积极专注开展各项文学创作推广,得到管用和、李守义、赵金禾、任蒙等一批名家支持,他们欣然出任文学社顾问,并且形成了数十名名家与孝感作家组成的文学社委员团队,在宣传部、文联等职能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抗洪救灾募捐、企业采风宣传、企业广告有奖征集、澴川文学创作大赛、周芳作品义务宣传推广销售等系列活动,推出澴川文学社微刊600余期,发文不完全统计近两千篇,已经出版《澴川文学》纸刊三期,推荐一名文学社成员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一大批优秀稿件通过文学社推荐,在各级报刊刊发或者连载,不少作品被国家级名刊采用,有的作品还获得了全国奖项,澴川文学社一直是在艰难摸索中前行,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得益于文学社全体成员的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支持。

澴川文学社主编的《澴川文学》季刊,系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孝南区文联主管的合法刊物。内设刊首语、名家有约、经典看台、文心雕龙、沧浪诗话、梦溪笔谈、企业之窗、澴川文讯八大板块,文体不限,原创首发,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cwxs888@163.com

澴川文学社微信平台打赏新规则


一、凡作者投稿要求开通打赏的,可以满足作者要求,开通打赏,赏金八天后按照一定比例发放给作者、主播(赏金低于十元的不予发放),余下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二、凡投稿没有作出说明的,视同关闭打赏功能。


三、投稿请在主题栏标明作品体裁与作者籍贯,并附简介照片同时发附件。


四、人手有限,无论是否采用,均不回复。





滑动右方金鱼按钮看内容 





澴川文学社名誉顾问

管用和


澴川文学社顾问

 李守义叶继宗 赵金禾 

 任蒙  胡世芳 

 肖端武  汤俭民


澴川文学社主编

陈圣芳


澴川文学社

投稿邮箱:

hcwxs888@163.com

微信号ID:csf538





澴川文学社∣一个有用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苹果手机赞赏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澴川文学社微信平台2016年作家作品大集合

澴川文学社微信平台澴川文学创作大赛启事

(参赛作品链接)

澴川文学社简介

澴川文学社万事通微广告

澴川文学社微信平台刊发作品作家名单汇之一(未完待续)

澴川文学社微信平台刊发作品作家名单汇(之二)(未完待续)

澴川文学社出品

澴川文学社作品皆原创  转载请与本社主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