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中期开始,福州和闽西客家流传一种器乐演奏曲,民间称其为“十番”,又名“十欢”。
十番乐器包括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
闽西客家十番乐队乐手人数和使用的乐器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十番乐队一般五到七人,或者十到几十人不等。
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如《瓜子仁》、《湖光柳色》、《花好月圆》、《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
乐队演奏时强调后半拍,音乐高八度,充满力量,就像培田客家人的性格,可柔可刚。
十番传承全靠口口相传,没有形成书面资料,加上外出经商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愿意学习十番音乐的人越来越少。
十番音乐面临失传的困境。
培田十番乐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为60岁,最小的55岁,最高的70岁。
负责弹奏谷仔琴(月琴的一种,形似吉他)的爷爷今年60出头,参加乐队已经有18年。之前,爷爷负责二胡的位置。
但两年前,上一任负责谷仔琴的老人退休了,便由爷爷顶替上这一位置。
爷爷的女儿在福州读大学,毕业后去厦门,从事汽车配件工作,但她自小跟随着老人学习民族乐琴,弹得一手好琵琶。
音乐具有陶冶心灵的功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多感受音乐,尤其是客家独有的民族音乐,它包含着客家先祖深沉而动人的智慧。
当我们驻足细细聆听时,心中不禁为培田十番乐队的演奏而陶醉。
我们的心灵也在音乐的滋养中变得更加细腻和敏感。
相比过去培田老一辈人学习音乐的艰苦环境,现在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十番乐队的演奏者们,有的从公社时期就开始在宣传队里学习演奏;也有的许是机缘巧合,遇到一个先生,入门之后就靠自己苦练自学;有的是进入乐队后由队友教学,慢慢练习。
虽各自有着不同的学习机缘,可是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份对音乐的执着。
回忆起曾经练习吹笛子的时光。
爷爷最深刻的是夏天晚上吃完晚饭,来到凉亭里面吹笛子,自己忘情地演奏时,顾不及打蚊子,因此每天全身都会被蚊子咬得又红又痒。
乐器对乐手而言,是身边最真诚的伙伴,每一个乐手每天练习后都要认真擦拭自己的老伙计。
逐渐地,人与乐器也心意相通,心中想要的音乐就从指尖跳跃出来。
对于这些演奏者而言,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一种享受。
生活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音乐与劳作
都是十番乐队乐手生活中的一部分
越是繁重而辛苦的工作
越发感受到音乐的宁静与快乐
走过人生漫长的岁月后,对于这群年长的演奏者而言能够与音乐终生为伴,已经是上天最好的恩赐。
来春耕节
听培田十番乐
春耕节流程
春耕节活动后续
诚邀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培田乡贤,
共同参与培田计划的探讨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