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大城市盛行白左和孩子写作文缺素材原因类似

大城市盛行白左和孩子写作文缺素材原因类似

2020-08-22 20:19:17


配图模特:陈语涵 &陈妍西 &我孙子大熊

 爬南山的时候,我听了一期逻辑思维第451期:《大城市为何盛行白左?》。


我职业病,啥都喜欢往教育上联想,往上扯。


罗胖说,在大城市长大的人,被隔绝在精细的社会分工之中,对于社会运行的真实状态和完整环节不了解,因为从小没见过,只能通过一些非常抽象的原则来了解这个世界,比如,穷人都是很值得怜悯,野生动物要保护,等等。这些抽象和个体事实之间的差异,那可不能忽略。


小城市和大城市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小城市到处都能看到生产的场面,工厂、作坊、劳作的人到处可见,满街跑着拉货的大卡车。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连得很紧,而且很容易被感知到。但是一到大城市,就发现这两者是割裂的,生产的痕迹被刻意地抹掉了,只剩下表面光鲜的消费场景。


罗胖分析这是白左盛行的原因。

我忽然想到,这也是现在的大城市小朋友写作文缺乏素材,还需要到我这里来学习的原因之一——小朋友们很少看到生产场景,只享受了消费场景。

我有时候很困惑,我觉得自己都把素材分解好了。像个厨师,把菜买来洗干净切好了,有同学还等着我炒好,有同学等着我炒好喂他,有同学等着我炒好自己吃了吐出来再搅拌均匀喂他,机构前领导要求我不但要买好洗好切好炒好一筷子一筷子喂他,还要把每一口嚼几下,嚼到什么程度吞下去,怎么吞的步骤写出来。事实上,我七年级秋季教材作文部分就是这么写下来的。我有时在想,你就算是不来,看我教材也会有素材啊,何至于我都嚼碎了吐出来你还不知道写啥呢?哎哟哟。

妈呀,我这智商一般的平庸之人,小时候写作文素材都是信手拈来,思路清晰,一气呵成。而且回忆下小时候,老师没有正儿八经的教过作文怎么写,都是布置了题目,你给我写。其他的小伙伴也没有出现过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写得差的大多数是文笔差。没见过有小伙伴问:老师,写啥?我无法动笔啊。写作拖延症听都没听过。


我复盘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作素材多得不得了,只存在素材太多,我选择困难,一写写太多考试作文纸不够的情况,从来没出现过请教别人我要些什么的困惑。


记得大学时,我们班有类似武汉贫民窟(我看池莉的小说知道的,河南棚子,火车站附近)长大的女生嘲笑我这乡下人。

我哼一声说你见过压井吗见过插秧吗见过蚂蟥吗见过沼气吗见过母猪生崽母猫生崽见过男生上厕所吗爬过树吗掏过鸟蛋吗掉过粪坑吗分得清稻谷和稗子桑葚和蛇葚分得清黄鹂鸟和画眉玩过蛇玩过弹弓玩过骑过马骑过驴子骑过小牛养过刺猬养过野兔养过小鸭子养过猫头鹰养过八哥吗做过馒头包过饺子捏过小牛小兔子包子打过架上过房揭过瓦烧过荒抽过毛芽打过猪草进过果园偷过桃子被一群狗追大摇大摆穿过坟地过吗?

哼!


这些见过的玩过的参与过的听过的,都是活色生香的作文素材啊。

农村自给自足,生产场景随处可见。

我们家虽然是读书第一的原则,我到了高三毕业才勉强学会把饭弄熟青菜炒熟且厨房不着火,但是至少比现在的孩子做的多,洗碗收拾房间那是干得相当多。


农人农具农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格外分明的景色,山上的各种植物,邻居小马兄弟俩抓的各种鸟儿蛇儿兔儿,我都见过玩过儿。


亲眼见大人插秧,掰包谷,晒稻谷,打麦子,用风车,就是驴子拉磨没见过了。

我奶奶打豆腐,爸爸杀鸡鸭鱼,清洗内脏,妈妈做米酒,腌酸菜,做酱豆,晒干豇豆,晒各种枣子土豆红薯柿子萝卜干,冬天奶奶家挖地窖储存萝卜白菜,这些都是打过下手亲自参与的。

什么木匠瓦匠漆匠砌匠做活、甚至盖房子从设计图纸到装修的全过程,也是很好奇的看过全过程。

婚丧嫁娶,全套繁文缛节,都清楚。

大小节令,各种仪式感,也都参与。

12岁前过生日,每年都要杀鸡,找家族中的老妇人来共同虔诚跪拜送子娘娘的。

祖传的老屋,清朝的纺车、磨盘,民国时期姑娘出嫁时的头饰,老太太的小脚,也都是见过的。

甚至被熊瞎子撕扯过的还剩半口气的人,接骨时呼天抢地歇斯底里的病人,我也见过。(外公和三舅是远近闻名的骨科神医,离我家近)


野猪野兔麂子羚羊熊掌这些山珍野味,也都吃过。

记得我高三时,我爸有段时间每周三来给我送野猪肉,肥而不腻,胶质多而筋道,肉皮超级好吃,香味引得隔壁班都过来了。一到放学,我打开座位盖子,身边就围了一群男生,野狼一样的眼神发绿光,吞咽着口水。这个说,老吴我帮你打饭,老吴我这有本古龙给你看,那个说老吴我帮你打水,老吴我教你踢足球……只好分一半给他们。个个一边吃一边羡慕嫉妒恨,下次我爸再来送东西,一个一个都目光灼灼得看着,搞得我爸不得不给我加大分量。


那时班上有女生会绣花,做鞋垫,做布鞋,织毛衣帽子,里里外外一把手,啥都会做。

我这种在她们眼里算是低能书呆子。军训裤裆破了,还得请人帮忙缝好。



我周围从小就围绕着一群有趣有才的人。

我小舅不识乐谱,却能自学吉他、笛子、二胡、萨克斯,一副好嗓子,参加比赛还得奖。那时他在我看来是行走的QQ音乐,如果那时有中国好声音,他肯定会去参加。

幺爹房间里有低配版刀枪剑戟斧钺勾叉双截棍等玩意儿,墙上贴的都是四大天王,床上放的武侠小说。

三舅妈会拉手风琴,弹阮、对对联、写文章的高手,三舅写得一手好书法,打得一手好乒乓球。

小波表哥养鸽子、做鸽子房,养大狼狗,训得跟警犬一样,他家后花园的池塘里可以钓鱼钓鳖。他本人混世魔王一样,野性难驯,小时候我亲眼见他从大桥上跳下去,从二楼跳下去,直接冲上卡车后仓,一只胳膊夹着我在田野里跟人赛跑。那时候,我和端端、睿睿都十分崇拜他。


我奶奶和四舅妈则是俗语歇后语百科全书,说话幽默风趣,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样,快人快语活色生香,像绵里藏针指桑骂槐,像教训下不懂眼色的小兔崽子,那是张口就来还让你心服口服想几天也怼不回去,超级好玩儿。


我爸爸打麻将的时候,我在旁边看。

完了人走了,我爸会跟我一一点评麻友的人品,跟我讲就算打麻将也要选牌搭子,哪些人能一起玩儿,哪些人就算白白送钱也不要。麻将啥时候玩儿,啥时候不玩儿,说不玩儿就不玩儿,我爸还真的能做到。

就这样的教育狂,玩啥都要讲一番道理出来,还难以反驳。


我爸是外公和二舅的粉丝,时不时给我讲他俩的传奇故事,崇拜之情滔滔不绝。

外公大智若愚,悬壶济世,不收穷人钱,上门给猎人治病,死的时候我记得吊唁的人从桥这头排到桥那头,一眼望不到边,简直能让我联想到去世时长安街上的情景。

二舅英武彪悍讲义气,侠肝义胆,慷慨大方,朋友特别多,在我爸嘴里就是一个大侠式的大哥。

记得我小时候又倔又皮,伶牙俐齿,天生不听话,总是顶嘴,三天两头挨揍。是二舅跟爸爸说,不听话的孩子才有出息,不要揍她了,爸爸才听。从那以后,我对我二舅好感度倍增,觉得他超酷。

这俩传奇人物的故事,直到现在,任然从我爸嘴里生动形象得冒出来。

还有睿睿外公步行去武汉上大学的故事,简直励志得不得了。



我八岁时跟爸爸一起去他所在的学校上学。

回家爸爸要骑三四公里自行车,我坐在后座。

每当上坡的时候,爸爸就让我推自行车,一边走一边给我讲故事,教我辨认路上的各种植物和鸟儿。

有一次黄昏,骑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遇见三四个混混,拦住爸爸。爸爸停车,我火速下来,飞奔到小树林里躲着,以免自己被当作人质被挟持了。

躲着看,爸爸先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住一个小混混,拿他当人质,打得他嗷嗷叫,这群龟孙子才夹着尾巴溜了。

这时我才出来。

爸爸给我竖起大拇指。

后来读《神雕侠侣》,郭靖和人打架时,小杨过也是自己先躲进树林。我就很得意。


那所学校是回民为主的小学。

同学大多姓海、丁、马。全班加上我只有俩汉族的孩子。

第一天去,我就被霸凌了。

有个男生找茬,撕了我的语文书,说,喲,新来的,听说你爸爸是教导主任啊,你有啥了不起的?

接着我记得回族小孩全围住我,我果断薅住他衣领,颤颤巍巍把凳子都举起来了要砸他,歇斯底里摆出不要命的架势,他吓呆了。

后来听说这小子是打架不要命的,班上好几个汉族的娃都要被他霸凌转学了,无一幸免。

再后来我交了好几个回族小孩朋友,他再也不敢欺负我了。

那时去同学家看同学爸爸宰牛,看同学放羊,吃正宗羊肉,看他们过开斋节,跟着同学去饶家祠堂,听他们讲伊斯兰教什么的,特别新奇。

 

街头巷尾,小河里妇女们洗衣服的时候,那些八卦也很有意思。

通常我会喜欢听嘴巴最利索,表达流利,八卦讲得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拟声词嘚吧嘚吧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凌厉的那位大婶儿。

一边数落婆婆,一边叉腰飚脏话,一边唾沫飞九尺远,挤眉弄眼跺脚,又哀怨又悲切又撒泼的这种戏精,我都是听头一次新鲜,学了些新词儿,再听就觉得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后来读了鲁迅,知道了祥林嫂、圆规杨二嫂、九斤老太,心中了然,一 一对号入座。

 

我们村有啥逸闻趣事,悲惨故事,瞬间大家都知道了。

这是农村最恐怖的地方——没有秘密和隐私,人人都是吃瓜群众。

所以我爸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说,你妈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从来不往人堆里凑,从不跟三姑六婆一起嚼舌根、传闲话,学着点啊。

比如,有个吃货小偷总是偷家禽家畜宠物杀了烧烤,他不小心半夜摸黑偷了自家的鸡,被媳妇骂得死去活来,成为笑谈。我高中第一篇老师布置的小说,就写的这个。

比如,那些明目张胆的渣男。游手好闲,四处勾搭,找了小三,媳妇喝农药,小三过两年又跟别的男人跑了的现实例子。

比如,夏天干旱时节,田埂上,因为争水打架的活生生的例子。

比如,长年家暴在家横着走的男人,在大年三十儿晚上,被媳妇用斧头砍死,砍得血肉横飞的故事。

比如,高考前被严父当着所有同学面狂揍一顿从此精神失常的邻居学霸叔叔,最后成了露阴癖的疯子,到处打人。

比如,街头那个铁匠打铁打了几十年,我在夏天睡午觉,都是伴着有节奏的打铁声入眠的。铁匠从我五六年级开始就叫我大学生,一直叫到前几年,特别逗。

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我都听人八卦过。

没有《如梦之梦》里,医生面对病人的那种冷漠。尽管我很讨厌这些鸡零狗碎,讨厌这人人都是狗仔队的小地方,但这些悲欢离合,人生故事,极大的丰富了我的人生。

我想,就算是不爱看书,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写作文也用不完吧。

反观现在的小朋友,生活贫血,精神贫血啊,游走在学校、培训班、家里,三点一线,永远是匆匆忙忙赶路,永远是赶作业的状态。

我很少教过像我小时候那样能把匪气、灵气和稳重结合得很好的孩子,既能撒泼撒欢天不怕地不怕又能分清场合,高度专注,专注成瘾扎实学习。大都是野性十足的写出来的文章狗屁不通,话都说不清楚,没法集中注意力,嘴巴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动,文采斐然洋洋洒洒专注勤奋的又太过规矩乖巧胆小了。

记得前几年我带学生去英国夏令营。学生反映老师还在教what’syour name?,我果断带着娃逃课出去玩。去各种导游不带我们去的地方浪,听地下酒吧黑人唱歌,一起涂鸦,一起跳舞,蹲点看帅哥,跟帅哥搭讪。晚上回来一起染指甲油,讲鬼故事,卖老干妈给西班牙学生。都嗨爆了。

如果有机会,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去参与生活,探索世界,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去探险,去观察,去采访,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去了解生产场景,不光是享受消费场景,去动手做事,知行合一。你是鬼妈妈吗?

知而不行不为知也。

如此,学语文啥的,生活这点底子就给你提供了及其丰富的素材,哪还用得着我来喂宝宝们?到时候宝宝们来了都是跟我互相切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