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一定要爱点什么

一定要爱点什么

2022-01-20 01:45:52

汪曾祺

“一定要爱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昨晚,带着女儿去看了舞剧《昭君出塞》。


记得第一次带她去看的舞剧,是《丝路花雨》。

那时她还小,上幼儿园,坐不住,看了一半就匆匆离场,也谈不到感受。

第二次带她看舞剧,是2015年,她6岁,看的是郑州市歌舞剧院的《水月洛神》。


这一次有了经验,先把功课做足。看演出前把相关内容和故事情节给她先讲了一遍,并告诉她最精彩的章节,吸引她的注意力,同时引发她的好奇心。恰好,她又会背曹植的《七步诗》,能理解了自然就坐的住。


果然,“七步诗”那一节把她给震撼了,“芙蓉池”的美轮美奂也让她惊叹,镜子和月亮的结合很时尚,代表梦境和死亡的薄纱两次从天而降,灯光映衬下如梦似幻。

郭思达的作曲真好,有空灵纯净的美。最后冯双白的主题曲很大气,道出了男人世界的纷争绞杀,终如大河流逝,女人生命里的真情表白,又可曾有人真的倾听?

这一次的收获,不仅让女儿了解了《七步诗》的背景,也第一次了解了《洛神赋》,从此,我们在舞剧的观看中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2016年,带着女儿看了杨丽萍的《十面埋伏》,一出人斗人,人杀人的黑暗舞剧。

剪刀丛林危机四伏,着一袭白衣飘然而至的萧何,戴面具的刘邦、穿着武生大靠的项羽,一袭红装柔若无骨的男虞姬,琵琶,京胡,司鼓,长号,古琴,营造出危机四伏不寒而栗的氛围,就如我们的人生,欲望和恐惧,黑暗和光明,交织的尘土喧嚣。

难以想象高贵的孔雀公主,走过了月光,走过了森林,居然走进了血雨腥风的十面埋伏,说实话,我更喜欢她的《云南映象》,原生态的生命感和韵律美看得人热血沸腾,这部《十面埋伏》,妖气太重,太压抑。

人活着,需要更多的快乐,张爱玲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本来不是罗曼蒂克的。要继续活下去并且活的称心,真是难,就象‘双手劈开生死路’那样的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也是应当的。

这部舞剧,黑的有点少儿不宜。但小妞也看完并看懂了,看到“将”里韩信的胯下之辱,她嘀咕了一句:“这么多人欺负他”,并对全程贯穿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有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幕,韩信甩动两袖红绸狂舞,地上的红色羽毛像鲜血一样在他四周起起落落,在逆光中似鲜血四处飞溅,惊魂不定,她居然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2017年,我们母女俩去看了《千手观音》。说实话,没有想象中的惊艳,感觉是春晚节目的拉长版,故事太单薄。

童子像托举杂技演员,蜘蛛很帅,但行走很辛苦,大公主总是衣袖半掩面,比较有创意的舞蹈除了最后的千手千眼,就是数十位演员带着荧光手套,在黑幕的缝隙演出的“手舞”,创意好,视觉效果也不错,就是略显拖沓,到最后有炫技大于内容之嫌。

最遗憾的是LED大屏的呈现,内容刻板,色彩单薄,不但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倒不时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画蛇添足。

总体感觉:不如《水月洛神》。但小妞很喜欢,不仅花了20元买了一本宣传册,终场还找演员一一签名,合影留念。

她说,和《十面埋伏》相比,她更喜欢《千手观音》。


昨晚的《昭君出塞》是小妞看得最专注的一部。

那个“淡淡妆,天然样,生就一个汉家姑娘”的王昭君,是她了解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着“落雁”的美誉,会弹琵琶,她也读过毛延寿和王昭君的故事,听过杜甫和林黛玉诗中对王昭君的评论,所以看起来更有感受。

唐诗逸没来是小小的遗憾,虽然袁竹姑娘跳的细腻,但和唐诗逸的张力相比,略显生涩。

但舞剧真的很好看,初见时的羞涩忐忑,和亲时匈奴舞的彪悍狂野,梦回时的惆怅缠绵。。。

尤其是单于和昭君的对舞,男子阳刚不失柔情,女子阴柔不失妩媚,都让人深深折服。

看一袭红裘,听琵琶渐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今年,河南省艺术中心还有几场我们心仪的演出,5月12日的昆曲《牡丹亭》,5月26、27日的《红色娘子军》,好的演出不容错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那是半明半暗的后台


懒惰,不温柔,喜欢享受生活。


万丈豪情,点滴情怀,纵情于山水,肆意于文字。


微信ID:dj54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