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有竹林七贤肆意欢宴,后有王羲之乘酒兴写下绝世佳作《兰亭序》,唐代“诗仙”李白,饮酒酣畅便文思泉涌。
把盏可畅神,痛饮可开怀,古今同理。
在晋江就有这样的“四友”,因翰墨而结缘,还诗酒相酬、丝管消闲。内心的本真被激发出,他们谈吐率真怡然自得。
古人难近,亏得今人习性相承、艺事相传,让我们有幸领略那份本真的美好。
4月29日至5月10日,“四友箫声书法展”在晋江市图书馆举办。展出的作品60件,四友每人15件。精挑一年多来“小而美”的作品,同好联展可谓独特。
吴文育
于风雅处起箫声
“80后”吴文育是“四友”中最年轻的。晋江文人尤慎为他们作展序,赞吴文育风雅。他兴趣广泛,尝试填诗作词、探究南音理论,吹洞箫,但心中最钟爱的是书法。
“贪多务得”、“学而不精”,吴文育谦逊地说。家父本就写得一手好字,但自己起初却没把写好字当回事。直到上初中时,写字太丑被老师打击,才痛下决心练字。
在提笔之前,他一遍遍地翻阅书法杂志书籍,学习书法史,在脑海中积累下“图像库”。短时间内书法水平突飞猛进,让人咋舌。与书法结缘,一路走来,竟也20多年过去了。
吴文育吹箫。“四友”皆爱箫,由他而起。小学时学过笛子的吴文育,偶然听到洞箫版《葬花吟》,于是欲罢不能,一直在四处搜寻钟爱的洞箫。
得知苏州有位制箫大师即将封刀,不再做箫。吴文育心里很痛惜,招呼“四友”同去。好友们欣然相应,这才有了后来“箫声四友”的美名。
洪文城
人生阅历润笔触
赵剑王/摄
“重四轩主洪哲夫文城者,生长于滨海村隅,是为农;背井他乡供玉习之艺,是为工;抱布贸丝于江浙粤间,是为商。”晋江文人尤慎用简短地几句,浓缩地点评洪文城的成长经历。在“四友”中,洪文城算是人生阅历较深者之一。
洪文城早年学过美工专业。因喜爱收藏,而从事字画经营。2014年,由洪文城整理的《王福厂临散氏盘》由西冷印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因志同道合而结识友人。
现在正在菲律宾发展,在菲笔墨纸砚的获得不比国内便利。此次四人联展,据说都是洪文城春节返乡期间的作品。
陈育山
转身执笔试对错
从鉴赏收藏,到自己提笔写字,陈育山做到了从商贾到文艺人的转身。
见到陈育山有点吃惊。明明是高而壮的汉子,竟能写出含蓄沉着的隶书作品。他真正投入地学习书法,也就短短五年时间。他说,秘诀是无论经商还是写字,他都一样的投入。如今把生意交由亲友打理,陈育山就有更多时间专心写字。
家父同样写得一手好字,以致他一直对执笔有情结。然而生活所迫,他走上了经商之路。后来也曾买过笔墨想系统学习,但没有老师系统的指导,每每作罢。生意有所成后,不断买些书画作品。“对的也买,不对的也买。”陈育山说,不断试错的过程,也提升了审美品味。与书法同好亦师亦友,每一回在一起交流,都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
刚刚写字其实心理状态是放松的,觉得没有那么难。四五年下来,学习越多,反而觉得写字越来越难。但是写字并没有抱着什么目的而来,陈育山说,纯粹的喜欢,也就更容易心无旁骛地执着。
施育煌
习字以育篆刻风
戴着眼镜,穿着一丝不苟的格子衬衫。如尤慎所评,施育煌“其人随和豁达……是故老少妇孺咸与相亲”。
初中三年级时,老师精美的板书吸引了他,更萌生了想要学习篆刻的念头。家父正好有一把木刻刀,还有一个寿山石。施育煌自己查字典,刻出了一个自己名字的章。因得到老师的好评,而大受鼓舞。机缘巧合下,直接用寿山石练手,“高起点”学习篆刻的经历就这样开始了。
施育煌因酷爱刻印而学习书法,字写得不好,刻出来的印就不会好。他以小篆和小楷为主,在临摹古人佳作中体验。游历名山大川,看碑临帖,印外求印,不断完善自己的书风。
—END—
文 / 月芳 图 / 良标
回复“往期”查看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