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曾经野蛮生长 如今观众看腻泡沫破灭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曾经野蛮生长 如今观众看腻泡沫破灭

2020-09-20 00:44:50

       从众人追捧的香饽饽到乏人问津,国产青春片用了五年时间黯然退潮。15年开始扎堆出现的青春片泛滥成灾,内容充满各种撒狗血的套路,终于消耗掉了观众的好感,2018年青春片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没有人会永远18岁,但永远有人怀念18岁。以回顾校园往事为卖点的青春片,曾在内地电影市场大卖特卖,但如今,风头悄悄变了:2018年由顾长卫执导,蓝盈莹、白客主演的青春片《遇见你真好》,上映近一个月票房仅为5000万;由马思纯、张若昀主演的青春爱情片《奇葩朵朵》4月4日上映,如今票房刚破3000万。放眼望去今年的“五一节”档期,完全没有青春片的身影,而从13年到16年,每年都会有至少一部青春片在这个档期上映。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但在电影圈里发生一场巨变可能只需要五年。从众人追捧的香饽饽,到乏人问津市场回归理性,国产青春片用了五年时间黯然退潮。青春片怎么就不吃香了?回顾其中的故事,足够让人唏嘘感慨。



从吸金能力惊人到不再被市场追捧

国产青春片 只用了五年时间


     

      回顾国产青春片(为行文方便,特指中国大陆制作的青春电影)的票房爆发,还要从五年前说起。2013年4月26日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上映,票房一路突破7亿元,这部电影不仅引爆了国产青春片的投拍热潮,而且从制作、内容、演员,到营销手段等多个方面,定义了接下来几年国产青春片的套路。




       作为《致青春》投资方之一和发行方的光线影业尝到了甜头,他们第一次把“五一”当做大档期去操作,并提出“五四青春日”的概念,随后从2014年的《同桌的你》、2015年的《左耳》到2016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延续“青春片”的概念接连上映,牢牢占据了五一档期,并分别斩获4.5亿、4.8亿和1.8亿票房。


2013年-2015年国产青春片票房总结


       14年和15年是国产青春片的黄金时代,包括《匆匆那年》、《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谁的青春不迷茫》等一系列青春片接踵而至。电影公司开始大手笔买下热门小说和经典歌曲的大IP,并邀请明星作为导演监制,再搭配“小鲜肉”演员,将镜头对准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校园生活,青春片的新潮流顿时风起云涌。


       那时,青春片以“怀旧”情怀作为主打,迅速俘获一大批年轻观众,并在市场展现出惊人的吸金能力。2014年贺岁档,张一白执导的青春电影《匆匆那年》以4000万的成本收获5.7亿票房,力压同档期《太平轮(上)》、《一步之遥》等大片突出重围。而在2015年,即使在时光网评分仅为4分左右的《栀子花开》和《何以笙箫默》,都可以随随便便卖过3亿以上票房。


       从16年开始,青春片在市场上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这一年吴亦凡、刘亦菲主演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在暑期档收获票房3.37亿,尚不足第一部《致青春》票房的一半,但它已经是16年票房最高的一部青春片了。周冬雨、马思纯凭借主演《七月与安生》双双斩获金马影后,难得出现一部口碑不错的青春片。




       17年变得更加惨淡,除了一部由徐璐、彭昱畅主演的《闪光少女》口碑不错,斩获6479万票房以外,剩下的青春片几乎在市场上毫无水花,改编自热门IP的《李雷和韩梅梅》拿下4071万票房,由景甜、欧豪主演的《青禾男高》票房也刚过3000万,其他单片票房不足1000万变成了常态。到了2018年,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虽然内地电影市场依然火热,但青春片已经很难再引起观众的兴趣。




       从随随便便卖过3亿以上票房,到单片票房不足1000万变成了常态,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青春片”,到底是怎样被电影人玩坏的?


何为青春片?

何为有中国特色的国产青春片?





制作套路:

疯抢IP:从怀旧歌曲到热门小说统统拿来改编

入门门槛低:无需大制作,明星转型导演试金石


      

      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上映后狂收7亿票房,而它的制作加上宣发的成本不过6000万,投入产出比令人惊喜。国产青春片从此开始野蛮生长,它们批量生产,沿用《致青春》的成功模式,从制作到内容上都变得套路满满。



    

       首先是疯抢热门IP,从怀旧歌曲到热门小说统统拿来改编成青春片。于是我们看到了由怀旧歌曲改编的电影:《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栀子花开》等等,还有由热门小说IP改编的电影:《左耳》、《何以笙箫默》、《匆匆那年》、《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等等。仿佛所有和“青春”沾边的文化符号,都可以改编成青春片,甚至连英语课本里的人物“李雷和韩梅梅”也不例外。


赵薇执导的《致青春》开创了“国产青春片”的套路


       仿佛在80后、90后的青春岁月中,除了狗血爱情外实在没什么值得书写的事情,那些和爱情无关的迷茫和挣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探索,那些充满中二气质的热血感,在国产青春片并不常见,校园爱情仍然是绝对的主题。如此雷同的故事套路,让2017年后上映的新片不得不忙着撇清自己,“我们是不一样的青春片,没有车祸没有堕胎。”


       在这股青春片的热潮中,图书馆、教室、篮球场成了最常见的故事发生地,而中国特色的丑校服也频频亮相,以勾起观众对学生时代的怀念。此外,充满年代感的黑板、奖状、录音机、CD机、旧书等等,种种充满符号感的元素屡屡出现,它们套上了一层名为“怀旧”的滤镜,让青春片充斥着一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塑料气质。


青春片为何曾在内地如此受欢迎?

观众群体迭代 校园生活有代入感


      

      青春片为何曾在内地市场如此受欢迎?《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曾这样分析,“这是因为国内电影观众群体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更迭换代,新的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开始形成。”随着电影主流消费人群年龄不断下降,25岁以下人群逐渐成为观影的主流,他们都是青春片的主要受众。


       


     《致青春》与《同桌的你》怀旧元素大集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人生经验更多是自己的“小悲欢”和“小离合”。当下的年轻人还没有真正变老,就已在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校园可以说是他们最漫长、最重要的共同记忆,学生时代开始成为他们无限缅怀的人生段落。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80后”“90后”观众会有如此浓重的“校园情结”。


       中国电影市场是世界上最蓬勃的市场,而中国电影观众也是世界上最多变的观众。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当下的电影观众,一切都处在飞速的变革中。


       从2013年到2018年已经过去了5年,如今新一批的大学生即将迎来“00后”群体,而“95后”也将全面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主流观众群体又迎来新一轮洗牌。那些从前喜欢看青春片的观众正逐渐长大成熟,他们或许会开始喜爱更有深度的艺术片,或者偏爱更简单粗暴的商业大片,在类型片日渐成熟的当下,观众的选择正变得无限丰富,为什么非要看青春片?


       国产青春片似乎更像是为一代人量身定制的电影,在他们初入社会,奋力打拼又迷茫艰难的时刻,献上一剂关于青春校园的安慰剂,缅怀感慨过后再继续打拼。至于现在初入职场的“95后”,是否会像前辈一样热衷于回望青春呢?也许他们兴趣并不大——游戏,直播,短视频,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瓜分着他们的注意力。



盛极而衰的青春片做错了什么?

片方走不出套路 观众看腻了情怀


      

     五年之内,青春片盛极而衰。“青春”不可能永驻,成堆的同类影片和跟风者必然会让观众逐渐失去兴趣,这场青春风的落幕并不令人意外。


     从《匆匆那年》之后,国产青春片再也没有一部票房超过5亿

  

国产青春片如何与“审查”共舞

早恋不许成功?高中生不允许谈恋爱?


       

     《同桌的你》渗透了一小段男女主角在初中、高中的恋情

由于考虑到审查以及商业性的原因,此前大多数内地青春片还是会选择“怀旧”加“爱情”的老路,但也有一些青春片开始尝试类型片的探索。


       比如杨树鹏导演的《少年》,用悬疑犯罪类型包裹了一个少年闯入成人世界的故事,更像是一部犯罪片。由王一淳执导的《黑处有什么》讲述少女青春烦恼,贯穿始终的凶案伏笔,增添了浓重的悬疑气氛。


       国产青春片走到今天,已冲破了很多审查的禁忌,这在几年前甚至是很难想象的。过去国内青春类型片供应严重不足,这和不少电影人讳莫如深的电影审查,也有很大关系。过去,由媒体总结的电影审查不成文的规定是,“不得出现中学生恋爱,早恋不许成功;大学生恋爱需保证尺度;结婚、生子等必须出现在大学毕业以后”等等。


       但是,近年来这些“标准”已经逐渐被突破了,比如《同桌的你》渗透了一小段男女主角在初中、高中的恋情、《匆匆那年》里主人公在中学恋爱的戏份已经长达几十分钟,但仍是回忆的一部分。《遇见你真好》则直接把故事情节放在了“高四”复读班,规避了一定的审查风险。《闪光少女》的故事发生在音乐学院附中,也出现了朦胧美好的暗恋情节。


《遇见你真好》中,“高四”复读生身穿不同学校的校服


       由此可见,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电影中较为纯洁和纯粹的“高中生恋爱”,渐渐开始成为可以接受的审查尺度。不过这也不代表其允许所有“高中生恋爱”的情形出现,比如:“高中生未婚先孕”等情节,仍不被我国主流价值观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