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胭脂水盘子丨圈起红釉瓷器圈

胭脂水盘子丨圈起红釉瓷器圈

2022-03-21 21:53:13


精彩内容  每天19:30如期与您分享



      

精彩推荐  


   * 玩收藏圈子很重要:什么样的圈子造就什么样的人


   * 玩收藏:圈子好坏往往决定成败


(提示:以上链接均可点击进入!)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俱乐部-总部


市场更多时候决定审美。实力越强的拍卖公司,越能左右秋拍瓷器的流行风向标,各领风骚两三周。

本周胭脂红出场,北京匡时是幕后导演。



清雍正 胭脂水釉菊瓣盘(一对)

直径:16cm 

成交价:713万元人民币

昨天晚上,一对清雍正胭脂水釉菊瓣盘落槌成交,成交价为713万元。之前的最高估价为300万元。

这对红盘子也是匡时本季秋拍瓷器板块的“封面作品”,将近一个月前就已经在圈内传开......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趣闻


从结果上看,超出最高估价两倍多,应该是好成绩。但是,单从价格上看,似乎并不很高。


也许是大家的胃口,让之前的宋汝窑和明嘉靖五彩罐吊的太高了。


 

既然红盘子是本周的主角,那我们就说说单色红釉瓷。

在品种繁多、百花争艳的单色釉瓷中,高温红釉瓷的烧制难度最大。它难就难在以铜为呈色剂,而铜的呈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釉的成分有关,对窑内温度、气氛变化和窑外天气也十分敏感,如果温度和烧制气氛掌握不好,铜就会发黑、变绿,甚至产生“烧飞”现象无法显色。

正因为高温“铜红”釉如此难以“出彩”,唐宋两代在国力鼎盛时期也烧制不出呈色纯正的红釉瓷。如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执壶红中带黄,宋代钧瓷红中泛紫或泛青。

到了元代,聪明的陶瓷艺人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并在此基础上经无数次摸索、试验,终于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但成品极少,且釉色尚不够纯正,目前元红釉瓷器的传世品也十分稀有。

首都博物馆陈列着一只元代红盘子,红色显得有点干。



元 景德镇窑红釉印花龙纹盘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乱谈


元朝的确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玩造型、气质;之后就是拼色彩了。

中国人自古喜欢红色,到现在依然如此。


红颜色的瓷器,古人一定苦苦追求了好几百年。终于在元朝时实现了。尽管还有很多瑕疵,色彩还原也不饱满,但毕竟是把红色的器物捧在手里了。

二百多年后,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明朝人完成了中国红的追求,鲜红釉诞生。


明宣德 鲜红釉僧帽壶


明永乐 鲜红釉盘

明正德 鲜红釉盘

明正德 仿宣德款鲜红釉盘




明宣德 祭红釉盘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大视野


真正釉色纯正,鲜红艳丽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明初永乐、宣德时期,学术界一般称永乐时期的红釉为鲜红釉,称宣德时期的红釉为祭红釉,无论鲜红釉还是祭红釉,都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之作。


永宣红釉瓷不仅是后世难得一见的极品,在当时也已万分珍贵,其价格已同宋代官窑相仿。

而永乐鲜红釉又在宣德祭红釉之上,正如明人王世懋所说的:“我朝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当时还有“永器鲜红最贵”之说。


明嘉靖 矾红釉梨式执壶


到了嘉靖年间,因用于烧制高温“铜红”釉的紫英石料已断绝用完,只能以低温的矾红釉替代。矾红以铁为呈色剂,故又称“铁红”。明代矾红器多以刷抹方式涂于白釉上,可见刷丝痕,又称“抹红”。

从此以后,高温“铜红”釉中断了100多年,至清代康熙时期才再度烧成。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清康熙 郎窑红观音尊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欢迎关注公众号:头等收藏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清雍正 霁红釉胆式瓶


清雍正 霁红釉玉壶春瓶

欢迎关注公众号:今日点藏

以上这么多红颜色,最后,本文的主角——胭脂红该出场了。


清雍正 胭脂红釉小高足杯 

直径4.7cm

成交价:345万元

这也是昨晚匡时秋拍上拍出的另一件胭脂红。

胭脂红釉分深、浅两种:深色称胭脂紫,浅色称胭脂水。我们本期的主角就是浅颜色的胭脂水。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重点


胭脂红釉器物,创烧于清朝康熙晚期,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烧造的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因为其釉色莹润亮泽,就像是施了胭脂的女子的面容而得此佳名。


胭脂红釉是一种以微量金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这类器物多以小件为主,多见杯、碗、水盂之类。



清雍正 胭脂红釉盘


这些小盘、小碗和小碟,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用诱人的高颜值告诉我们,古人的生活有多么精致。


仅凭釉色里用黄金来呈色这一点,即便金含量并不高,你也能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古人,为了追求美而不惜一切代价了,好土豪好奢侈。

除拍品外,图片均来自:故宫陶瓷馆、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大内参


(源自:雅昌艺术网论坛  作者:苏佳)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❶ 商务合作电话:400-891-3358

❷ 藏友投稿邮箱:1244091890@qq.com

❸ 本部客服微信:zqd1118


长按二维码识别快速关注我们


欢迎藏友们进入《收藏家俱乐部》手机网站交流交易!

《收藏家俱乐部》手机网站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