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彭城书院九周年暨孝亲敬老盛典将于5月1日上午举行

彭城书院九周年暨孝亲敬老盛典将于5月1日上午举行

2022-02-17 00:35:12

彭城书院九周年暨孝亲敬老盛典将于5月1日上午举行

200751日,由著名文化学者、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发起,由徐州以及全国多所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共同倡导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公益性质的现代书院——彭城书院,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户部山上开坛。经过九年的建设与发展,彭城书院已经成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被媒体称作徐州城市的文明符号、文化名片与文化地标。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持“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理念,坚持在徐州城区的中心地带弘扬中华道统。在九年三千多个日子里,无论寒暑易往,季节流变,彭城书院始终书声琅琅,讲学论道之声不绝于耳。

九载弘道路,筚路蓝缕;三千儒弟子,桃李满园。九年时间,书院为社会输送500余名国学班弟子与3000余名国学启蒙班小弟子,在书院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人士、大学生,数以万计。书院师生正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兴旺、民族富强;为书院“温暖世道人心”的宗旨而辛勤工作。

在书院开坛九周年之际,书院发展委员会、志愿者协会、教委会、学友会、家长会、学生会,将于51日上午8:00,在徐州市中山饭店礼堂,共同举办九周年庆典。师生与学友欢聚一堂,共话书院情谊,共庆书院生日。

为丰富庆典活动,深厚庆典意义,书院发展委员会、志愿者协会与国学师资班将共同推动“孝亲敬老”盛大活动。100个书院家庭将在现场完成孝亲仪式,连通父子血脉,深化父子亲情,和谐家庭关系。书院师资班、国学班、启蒙班师生们还将现场表演传统文化节目,使庆典活动充满艺术气氛。

欢迎书院老师、学友会成员、家长会成员、国学班弟子、国学启蒙班小弟子,广大国学爱好者按要求领取入场券,届时前来参加活动。

                                 (彭城书院新闻中心)

编者的话:在书院即将迎来九周岁生日之际,我们转发8年前香港《华星名人》杂志记者樊雯丽女士对书院创办人汉风先生的专访文章,回溯那些沉淀于时光深处的吉光片羽。】


                                    【汉风先生】  

士不可以不弘毅——彭城书院院长汉风接受本刊采访

         香港《华星名人》月刊记者   樊雯丽


汉风,1969年生,诗人、作家、文化学者。著有诗集《失落的风景线》、散文随笔集《夏至以前》、《买书不读》等10余本个人专著。被评论界称为是一位“站在历史的屋檐下透视未来的作家”。2007年初,汉风先生在徐州户部山上创办彭城书院。书院定期举办周日国学讲坛、周六儿童国学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茶会、四季诗会等文化活动,传播国学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彭城书院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这是一个怎样思想和生活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书院?在飞往内地的飞机上,我重新温习了《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彭城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户部山的状元街上。原以为户部山是一座处在远郊的山峦。到了近前才发现,户部山竟然耸立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严格地讲,这算不得一座山,至多算一山丘,相对高度只有六、七层楼那么高。但因为它承载了徐州第一胜迹戏马台、徐州唯一的状元府、翰林院以及众多名人富商故居,故而名气很大。到达户部山的时候,徐州正落着梅雨。状元街国槐连枝,古建筑错落,如果不是刻意提醒自己,还以为身处江南呢!

因为提前有了预约,书院的主人就站在门前。他身着一件米黄色的麻布唐装,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与诗韵。跟着主人走进书院,旋即被书院里的环境吸引了。从地面直触屋顶的一排大书柜、古董、瓷器、古琴、中药柜……这些物什建构了一种气场。站在那里,吸一口气,湿湿的,绵绵的,又浸着浑厚的传统气息。用手机联络,匆忙寻找地址的慌张,一下子熨贴下来。转身随主人上楼,来到他十余平米的办公室,心情由刚才的平静转而激动不已。这里不仅有琴棋书画,而且有藤本植物,靠墙的竹书架上古董、书籍、精致的茶具错落其间。主人请我坐下,我便双腿盘于一只蒲垫上,看着主人弄水侍茶,此时,窗外的雨声愈加淅沥。我们便在这淅沥的雨声中,开始了一场关于精神、文化和思想的长谈。

创办书院的缘起

《华星名人》:为何创办这个书院? 

汉风:一句话:“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物化”的时代。“物化”是与“文化”相背的。物化时代的特征就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科技的作用日益放大。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不得不追物逐欲,靠占有金钱和物质来彰显人生的价值。然而地球上能用来为人消费的物质总是有限的,过度地贪欲与恣意的消费正导致地球资源趋于枯竭和全面污染。面对未来,人类不能再心存科学无敌的幻觉,因为现实已经表明科学虽有消除灾害的一面,但它本身又构成了一种新灾害的起因。《历史研究》作者汤因比认为,人类长久生存下去的曙光在于:实现每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即历行节俭,抑制贪欲。托尔斯泰也曾讲过,人类不容置疑的进步只有一个,这就是精神上的进步与自我完善。人类如果没有内心精神上的提高,那么徒有外部体制上的改革,也是枉然。其实这些声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作为一种社会主体意识被表达和力行。中国人不是没有科技的智慧,不然四大发明何来?我们的祖先早已洞察了科技助长人性的物欲与贪婪的危害,故而视其为“奇技淫巧”,甚至连商业都不主张。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大智慧,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禅宗,都主张超越物化,实现精神的超脱。只可惜我们这几代人一直在“物化”的世界里打转,已长久地离弃了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我发起创办彭城书院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发出一种声音,告诉大家重新审视我们传统文化中智慧的思想,回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去。

《华星名人》:听说书院是慈善事业,也就是大陆媒体所说的公益事业。没有收入如何来维持呢?

汉风:我们所有的讲学、培训、茶会、诗会等文化活动都是不收费的。有很多人感到很诧异。但对于我们来讲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我创办书院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赢利,就是为了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你想一想,如果一场讲座即便只收一块钱,是不是就会把很多人挡在门外?这与书院的宗旨相背。我们不收听课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如果说这是一份慈善事业也对。有钱人拿钱做慈善,无钱人用心做慈善。我是用心来做的。

目前维持书院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开销主要有三个部分:房租、水电以及外地学者来书院讲学的接待费。一年加起来不到10万元,如果书院规模不扩大,我每年所得的稿费、著作版税及到各地讲学的报酬勉强能够应付。我想特别说明的是,书院目前聘请了50多位在文化方面有影响的专家、教授。他们在书院讲学都是分文不取,义务付出。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主动捐款捐物,共同呵护书院的成长。我们原来计划把彭城书院打造成这座城市的学术高地、思想净地与精神圣地,而现在她还是一块爱心的交流地与善心的汇聚地。

四季诗会:一场场诗歌的盛宴

《华星名人》:听说大家对书院组织的诗会与茶会都很向往。还曾有人不远千里从北京乘飞机跑来参加。能不能给我们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汉风:书院的四季诗会与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书院固定的文化活动。四季诗会包括春天的清明诗会、夏天的端午诗会、秋天的重阳诗会与冬天的梅花诗会。春、夏、秋三季诗会一般安排在清明、端午、重阳节当日或前一日举办,梅花诗会一般安排在冬至前后。参加诗会的主要是诗词界的名人及书院师生,普通市民也可报名前来欣赏。诗会的形式主要有吟哦、朗诵、诗剧表演等,内容不拘,既可吟咏古诗,也可朗诵新诗;既可推介别人的诗作,也可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了加强诗会的核心精神,每次诗会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去年的端午诗会名为《归来,中国魂》、梅花诗会名为《只有香如故》、今年的清明诗会名为《花开的声音》。除了诗歌吟哦与朗诵之外,诗会上还有古琴、洞箫、二胡、古埙、琵琶等乐器演奏。所以,每一场诗会都可以说是一次诗歌的盛宴。

《华星名人》:您记忆中最有意义的诗会是哪一次?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汉风:每一次诗会都记忆犹新,都令人难忘。为了筹划好去年冬天的梅花诗会,我设计了一个烹雪煮茶的情节。徐州的第一场雪降落时,我便与书院的老师们一起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到戏马台上的千古庭院里,从含苞的梅树上采集了几盆晶莹的瑞雪。到梅花诗会那天晚上,我捧出用景德镇瓷坛盛放的雪水,和着从远郊圣泉寺运来的山泉水一起煮茶。那壶里既有户部山的鲜梅瓣,又有产自台湾的冻顶乌龙。杯盖一掀,梅香与茶香溢满了整个屋子,沁入每个人的心脾。在这一份茶香中,诗人醉于诗,歌者醉于歌。丝竹声声,琴韵悠扬。经年不闻的琴歌也悠然响起……

二十四节气茶会:一次次灵魂的洗礼

《华星名人》:您是怎么想起来要做二十四节气茶会的?

汉风:这源于我的一种乡土情结。我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童年的记忆是由阳光、月亮、星星、草木、田野、庄稼、昆虫、鸟禽以及与此相差的农事、物候、季节、劳作等组成的。这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成为我写作的语境。

我从小就对立春、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表明节气转换的词特别敏感。我觉得节气是大自然留给人间的足音;是季节转换,生命不息的节奏。然而,今天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之间,目光被高楼所阻,耳膜被尘沙覆积,对大自然的触觉日益萎缩。我们举办二十四节气茶会,就是想提醒大家,我们生活在大地之上,不能也不该忘记大自然的存在。

《华星名人》:我在网上看到许多来参加茶会的网友的文章。好像是每次茶会都人满为患,还有一些人因挤不进屋子而站在门外听您讲学。您在茶会上都讲了哪些内容?

汉风:茶会的讲学内容按照“与四时合其序”的原则分为春、夏、秋、冬四大系列。春天万物生发,“道”亦日显。天道自不必说,人道我们也弃之有年。什么是“人道”?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纲常伦理。一提伦理纲常,就有人认为是“封建意识”,可见时代留给我们的无知有多深。传统伦理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情、朋友有信。这是人处于家庭社会中最基本的五伦关系,有谁能超越这五伦?但今天还有多少人能了解这五伦的真谛?——故而在春天,我讲《中华传统伦理〉》。夏天温度上升,天气闷热,人的身心都有火症,我讲的是禅学系列。禅修心!秋天是养生的好季节,我便讲《传统文化与养生》系列,从季节、十二时辰以及人生的不同阶段阐述养生的原则与方法。冬天,万木凋零,生命归于平静。这时候宜于思考。我就推出《中国文化精神》系列讲座,与大家一起反思中国文化的价值。

远足游历:一段段历史的溯源之旅

《华星名人》:香港和台湾也有书院或类似书院性质的民间教育机构。据我所知,他们所做的大都是校内教育,像彭城书院这样每月一次师生共同远足游历还是第一次有闻。研究和探求学问用得着走出校门吗?

汉风:你的问题首先牵扯到对“学问”的界定。这个话题很大。简单地说,学问无处不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做学问不能只钻故纸堆,埋首钻故纸堆的只能叫书虫或书呆子,很难成就一个完事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我觉得历史是有传承的,文化是有文脉的,学术是有温度的。用文字记载的历史与学术抽象而冰冷,大地上留存的历史真实而可触摸。比如《庄子》记载的孔子观道的哲学故事,就发生在徐州市郊的吕梁凤冠山附近。去年秋天,我带着国学班的学生们顺着泗水故道寻访了孔子观道的凤冠山、孔子晒书的圣窝村等遗迹。站在凤冠山上,俯瞰泗水故道,曾经的滔滔巨浪现已变成广袤的良田,只有散落在田野上的无数巨型鹅卵石在提示着两千五百年前这里曾发生的一切。时光无情,把沧海变成了桑田,但历史有情,这一座山仍然屹立于原处,印记着圣人曾经的峨冠飘带。而那一场 “逝者如斯”的叹息仿佛穿越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犹言在耳。这就是游历的好处!它让你有机会触摸历史的沧海桑田感知文化长久不息的温暖。

《华星名人》:外出游历需要很大一笔开销。学生都能去吗?

汉风:很多时候我们只需步行、骑单车或乘公交就行了,不需什么花费。徐州距孔孟之乡与老庄故里都仅咫尺之遥。她本身又是中国文化较早的传播地与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历史遗迹众多,给我们的游历与考察提供了便利。我们不仅踏访过孔子观道处及两汉文化的多处遗存,而且考察过项羽的戏马台、关盼盼的燕子楼、苏轼的黄茅冈等等。一月一次的游历活动,我们会一直坚持。

国学班:传承国学的薪火

《华星名人》:书院的国学班是如何招生的?

汉风:书院为了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每年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招收一届中华传统文化高级研修班,俗称国学班。国学班由书院投资,公益性质,免除求学者所有费用。国学班学制一年,利用周六、周日上课。书院为他们开设的课程有四书五经、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诗词楹联、园林建筑、戏曲音乐、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认识,书院还特地开设佛学体验、园林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游历等体验课程。学生在修完书院规定的全部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由书院颁发的非学历毕业证书。

《华星名人》:我在书院博客上看到首届国学班学生的一些毕业感言。有很多学生认为在书院的一年时光比自己大学校园的四年时光还要有价值,还要令人留恋,为什么? 

汉风: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不太合适,该问学生才对。当然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谈一点看法。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教育太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涵养、境界与思想的培育。这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许多大学老师,上完课,夹着书本就走人。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年的课,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师生之间连最起码的感情都不建立,何谈人格、境界等的传承?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教学的:许多学生每天生活在他身边,有问题随时请教。孔子与学生就像父亲与子女。他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甚至脾气喜好都了然于心,所以能因材施教,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书院的教学方式走的是传统教育的路,即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培育。我们倡导对元典文化的学习、理解和力行。这三个过程是递进的,而最终要通过在生活中力行来达到人格的完善。

国学启蒙班:书院播撒的国学种子

《华星名人》:除了国学班,书院还招收了面向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班。你们教孩子四书五经,而他们在学校学的是语、数、外等现代课程。你们的教学与当下的学校教育矛盾吗?

汉风:不仅不矛盾,还相得益彰。书院面向413岁孩子开设的国学启蒙暨圣贤经典诵读班只是在周日和寒、暑假期举办。它不占用孩子们正常在校的学习时间,而只是对他们在校教育的一个补充。经典是开启人的智慧的。从2007年暑假到现在,书院已开设了六期国学启蒙班。300余名儿童在书院接受了国学启蒙教育。实践证明,在书院学过经典的孩子不仅记忆力得到了加强,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学会了为他人着想、知礼守诚。家长和他们学校的老师都为之高兴。

《华星名人》:除了四书五经的诵读,孩子们在书院还要学哪些东西?

汉风:孩子们在书院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除《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蒙学,《大学》、《论语》等圣贤经典诵读外,还要学习传统礼仪、传统儿戏等内容。诵读经典让孩子有了知识储备,力行圣人教诲在于让孩子从小扎下德行的根。古人云:童蒙养正,少年养气。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路子。它把一个人少年的教育看成是扎根的教育,太妙了。书院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文化与品行之根基。在书院接受过国学启蒙的孩子就像书院播撒的国学种子,将来一定可以在社会上开花结果,让社会更加完美。(摄影:阿蒙)

采访札记:在徐州完成对汉风先生的专访,我顺便到了离徐州不远的孔子故里---曲阜游览了一天。曲阜是儒学的发源地,其惠风甘雨一直泽被着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州又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人文荟萃,文化兴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旋律中,出现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为主旨的公益性彭城书院,应是历史的必然。徐州因为有了彭城书院该是幸运的,而彭城书院又因有了汉风而更加幸运。

从徐州回到香港,我一遍又一遍地通过录音聆听汉风先生的声音,咀嚼他在雨声中所表达的思想。“……”

除了声音,汉风先生的笑貌也时常在眼前闪现。一身朝气,一头乌发,高而挺的鼻梁骨,一双闪烁着智慧的眼睛……这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智者,而这位智者又有一颗大爱之心,向善之心、感恩之心与谦卑之心。智者有心,时代便有幸

 相关链接:文化名人点评彭城书院

像彭城书院这样以复兴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公益性书院很少见到。她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彭城书院的兴起,大致可以带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对道德重建呼声的回应。二是对人文教育缺失的弥补。三是对当下民族自信力缺乏的反思。

 —— “乘兴走笔”专栏作家 

     彭城书院是全国第一家以“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为宗旨的完全公益性质书院。书院所有国学活动皆为公益性质。热诚欢迎广大国学爱好者前来参加活动。书院地址:徐州市民主路11号活动中心6层。有兴趣的朋友可拨打电话:13685105681(刘老师)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