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渡口读诗】第13期 十三元四首

【渡口读诗】第13期 十三元四首

2021-04-03 18:46:33

答五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王昌龄,在诗坛的声望很高,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后人又评价说,他的诗比李白写的还好,封他一个“诗家天子”.当然,这封号嘛,有一定的不可信度,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总的来说,是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赞美。小时候,王昌龄的家里没钱,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虽然有一点土地,但不是地主。但种田不是他的爱好,他所喜欢的是到处游荡。大约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嵩山上学过做道士,但这道士不好玩,于是又到处游荡去了。游了几年后,感觉没意思,大约快30岁的时候,估计没有30岁,喜欢上了边塞的风光,于是走河陇,过玉门关,感受了战争和边塞生活,写了许多边塞诗。到了四十来岁的时候,终于考上了进士,虽然没有象有此诗人一样,二十来岁就考上进士了,但是四十岁能考上进士,也是很年轻的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古人考试有两种,一种是明经科,一种是进士科。明经科容易考,进士科很难考。三十岁还没考上明经,就是学渣了,五十岁考上进士,也是学霸。但考上了不一定就有官当,大约又过了六七岁,终于当官了,当了一个县尉。县尉没当多久,不任职,又降了一级,去江宁当了一个县丞.称王昌龄为王江宁,就是因此了。

这两个官,估计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官也就如此了。可是没当几年官,又犯事了,犯事了就贬吧,贬到了广东去了。在广东大约呆了一年,又赦免了,从广东又回来了。又回到了江宁当县丞,大约当了七八年吧,又贬了,贬到了龙标,以前我们好象学过一首诗,就是说他贬龙标的。在龙标呆了几年便还乡去了,在还乡的路上,被人杀了,享年60岁。作诗人真不好,我们读了很多诗人了,大部分诗人都是被贬来贬去的,哭着鼻子过生活。妒忌他太有才华,于是杀了他。作诗人的为什么都不会当官,那是因为诗人敢说真话,而当官的就怕说真话,既然要说真话,能当上官吗?被贬才是正常的。我们之中,作官的应该很少吧,就是有作官的也没办法,因为,现代人写诗,不敢说真话了,所以,不会贬到大家的头上来。

不敢说真话,于是在当前的诗坛之中,到处都是假诗。但是当为一个诗人,就得说真话,才只是说真话的诗人,才有流传千古的作品。别的地方不去说他们,在我们的这个小村子里,就得好好写诗,说真话,有善心,做一个美人,简称真善美。

答武陵太守,从诗题中看,这是一首应酬诗,是写给武陵太守的。话说王昌龄还年轻的时候,喜欢游畅,游畅的目的,就是打响自己的名声,要把自己推销出去。现在也经常有些什么活动,有些人的交际能力很好,交际能力好的人,容易推销自己。象我这种笨嘴笨舌的人,不爱言辞,虽然也参加一些活动,但一般是不发言的,更不主动发言,把推销自己当成一种羞涩。

回到诗中来,王昌龄在武陵的时候,作过太守田的门客,但武陵不是他心中所向往的地方,不能施展他的才华,做了一段时间的门客后,要走了,在走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赠给太守,做是这一首诗了。

这一首诗的全题是:答武陵田太守答谢诗,一般都是说好话的,王昌龄也说了一番好话,田太守啊,谢谢你一直款待我,我现在要背着宝剑远行了,我无名无官,地位卑微,在这要走的时候,冒昧地向太守大人说一句话,说了句什么话呢?在战国时,有一个信陵君,魏国的吧,养了三千门客,很多人都到魏国的首都大梁去投靠他,这些门客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太守您这里也当了门客,你对我也这么好,我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的。太守一听这样的话,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了。王昌龄要走了,应该是不满足于武陵这个地方了,但还是要把太守赞美一番。或许说他想找一个象信陵君一样的人去投靠,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才华。田太守可能当时没听出意思来,后来读诗的人也没读出王昌龄的意思来,才说是王昌龄在表忠心吧。但从诗中的四句,可以看出王昌龄的形象是英雄豪气的,也是心怀高远意志的。诗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

再来讲讲这一首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写法。开头,给事件找一个理由,我要走了,理由呢?我要仗剑行千里了。要与主人告白,那就要与主人说几句感谢的话,但说什么好呢?估计说不出什么好了,说感谢他,太单薄,说自己不愿意呆在这里,对方不高兴。那怎么办呢?我们写诗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那就不说了,去找一个故事来替自己说话,故事到底怎么理解,由听者去想吧。这一首就是这样的安排,先道出事件,再说一个典故来表达,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意愿来作结。

典故的力量,自有妙处。象这一首一样,说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来直抒胸臆,那应该是听者的心了,或许作者也是这个心。也未必全是这个心。简单的说,先记叙事件,再用典而结。用典还有一个好处,你想赞美自己也不会轻浮,你想痛骂别人,也不会直白,当然,王昌龄这里不是痛骂对方。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诗,讲过好几首了,这个晚唐的诗人,也不再详细的去介绍他了,关于《清明》这一首诗,大约写于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外放做官去了。杜牧的才华,,以及后人的错误认识,都点到过,我们看人,要看其本人,别人或后人所说的,千万不要当真。杜牧的诗,估计这一首清明诗,是排在他的诗作的榜首的,既然排在榜首,那自然有他的妙处。我们来读读,其妙处在哪里?

开头时就说了,这一首诗,大约写了他四十多岁,外放当官的时候,一个人在外当官,一般人都有两种想法,一种是思乡,。杜牧其人,这两种想法都有。我们从很多的诗人那里了解到,以前当官,好象不如现代人当官会享受,或许没有现代当官的有条件去享受,现代有很多为钱累死的官,但在古代的诗人中,估计就不愿受这个累了,一但有点闲,他们的眼前就是去大山大川走走,与老百姓,与大自然接触接触。

众所皆知的,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的《湖心亭看雪》等等,从中可以看出,钱对他们的诱惑不大,这山山水水的,却吸引力强多了。估计杜牧写这一首诗的时候,也跟他们一样,有闲了,想到外面去走走,去看看,可是杜牧的机会没有欧阳修,苏轼等那么好,他遇上的是清明时节。

在清明时节,估计下属们都上坟去了,老百姓也上坟去了,富家公子小姐都踏青去了,官府里的事也少了,闲工夫就来了,杜牧也不甘寂寞,走出了官府,也去感受一番大自然的春光。走到半路的时候,没有看天气预报,小雨纷纷的下起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实在让人烦躁。这一烦噪,一些生活上的,家庭上的,,都涌出来了。杜牧是如此,一路上走着,肯定不止他一个人,前面或许有人,后面或许有人,或许有跟他一样的心绪,这种心绪下,又被雨一浇,跑的跑,躲的躲,前二句,描写了春雨的形态,以及春雨下行人的形态。这路上行人,绝不止杜牧一人,如果只有杜牧有这种感受,可能感染力没那么高,写的欲断魂,是一种共同的心态。

在这一种情态之下,人的心理最大的欲望是什么?那就是找个地方躲躲雨,如果再来一壶小酒就更好了。

这种想法,杜牧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应该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们写诗,不要自私,要大家皆顾,如果只顾自己,未免就成点而不成面,于是显得小气拘谨的。当然,诗中写的是我而不及众,那第二句可能就会写成另外的句子了。为他人想想,是一种德,也是一种道。

找个地方躲躲雨,如果再来一壶小酒就更好了。既然有这么一种心绪,那就给人以希望,哪怕是一个方向也行。杜牧在诗中写的就是一种方向:牧童遥指杏花村。肯定不遥,牧童放牛,能走多远?最多也就两三里路,但真正能排解行人心绪的,不是两三里路里,可能千里万里,天涯海角。一个遥字,把实际的距离拉伸到心理的距离,那第二句的欲断魂的心绪,那更让人去感受了。

杏花村,也不可能是山西的杏花村,如果牧童指的真有一个杏花村,那这杏花村也在安徽,不在山西,因为当时的杜牧在安徽当官。这里的杏花村,应该是指那个村子里有几树杏花的位置,有一家酒店,你去哪里找吧。在诗中,杏帘,杏旗,专指酒家的,就很常见了。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都难免遇到纷纷的风雨,遇到风雨的时候,谁都盼望着有一个避风躲雨的地方。有时候,给人以安慰,不要太多,几句话,一杯酒就够了。这杏花村,也从此威名远扬了。

我们去看诗,往往看到的只是诗中的几点景象而已,无非就是下雨了,烦躁着呢,想找家酒店歇歇脚,喝喝酒而已。但诗的意味,则远远跨越了诗中的描述了。杜牧心中的杏花村,可能是在家乡,更可能是在长安,绝对不是安徽也不是山西了。

再讲讲这诗的结构安排,这一篇的章法很自然流畅,第一句,把当时的情景,气氛,气候,很有特色的写出了春雨的形态。第二句,以人的心态来承接上句的景物,从环境的纷乱,向人心的纷乱过渡,第三句,是从反面去转换,不是顺着这种纷乱的心态去添油加醋,而是想着如何去摆脱释放掉这种心态。因为有了第三句的转换,第四句,就自然是转换后的目的了,而真正要表达的也是这第四句了,至于作者要表达的,我在上头已经说了,当然各人的理解有异,但从情态的变化来说,是一步步的在递增着,不要在纷乱中消沉,而在从纷乱中跳出来。简单的说,以景起,以情承,反向而转,自然而结,情感的递进,目的在最后达到真正体现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说话在中唐那个年代,有一位大才子,姓刘,名长卿,少年有才,大约在三十多岁就中了进士,那时候,还是李三郎当皇帝。龙榜还没的揭开,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可怜的人啊,时也,命也,运也!李三郎退居二线了,他的儿子上任,即唐肃宗是也。任命刘长卿去当了一个县尉,但是,被人诬造了,坐了牢。没坐多久,天子大赦天下,过了两年,派他去当了一个代理的海盐令,大约就是收盐税的官。又过了两年,不知得罪了谁,被贬到广东电白去了,但这刘长卿啊,就是不去那个鬼地方,有个性。第二年,他跑到江浙一带去了,最苦的日子,大约是大历年间了,那时候,唐肃宗又死了,代宗即位。

这个人,性子刚烈,爱得罪人,不是当官的料,一当官,等待他的是受贬的命运。在代宗那个年代,他的日子不好过,到了后来的德宗手上,日子才见好转。德宗派他去湖北随州当了几年的官,别人也给他起了个名号,叫刘随州。在随州混了几年了,不当官了,去淮南节度使家里当门客去了,话说刘长卿写这一首诗的时候,大约就是那段最苦的日子里了,即唐代宗时代。

官不好当,前途渺茫,让人伤感,但是,当人嘛,不要哭着过日子,要找点解脱才好。要摆脱这种苦闷的心情,只好去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了。于是道士们成了网红,被很多人追来追去。刘长卿也不例外,他也去追网红道士去了。刘长卿去拜访了一位道士,住在常山的,可是没找着,便写下了这一首诗。我们看诗题,诗题很重要的,一个诗题,往往交代了事件,或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是为了什么而写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看就明白,是去南溪的常山寻找一位隐居的道士。我们看诗题,重点在于寻,那我们看看刘长卿是怎么去寻的。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这个道士,应该不是第一次交往了,知道这个道士的一般习惯,刘长卿在猜想,这道士可能上山去了,那沿着这上山的路去找找。一路走来,能看到青苔上还留下了被人走走的痕迹,这道士应该就在这个山头上,或许就在山上头那个小茅屋也说不定。小茅屋走到了,还是没见着人,这屋子门前都长满了野草,门也是关着的,这位置很高,站得高,望得远,可以看到小洲,还可以看到白云。人不在,那继续找找吧。看看这新雨过后的松树青翠怡人,沿着这弯弯的山涧,都找到源头了,还是没见着人。可是看到这小涧边的野花(当然不止野花,用野花以一代十),心里就平和宁静起来了,那未上山之前,那大历年间心中的苦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们看这一首诗,他是在对找道人,而是在寻找道人的那一种生活呢?人是没有找着,但他想要的东西找到了。找到了宁静、冲远、淡泊。这正是他的心声。原来,他来寻道士,并不是与这道士的关系如何的好。他来寻道士的真正目的写在诗中了。

我们写一个事物或事件,并非事件或事件的本身,而是从事物或事件中去寻找一种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所需要的东西写出来了,诗便写好了,把事物或事件写清楚了,并不是诗就写好了。我们再看这一首诗是怎么来写的。

首句言明事件的本身,从题目中着手,就是去寻道士的。从这事件的本身,自然去承接,用视觉和时间为线索,贯穿前后。时间上是依次进行的,先是上路,再是到了道士住处,再是去寻道士。视觉上,低头看到的是脚印,抬头看到的是白云和静渚,近处的是春草和小屋。视觉的应该写完了,然后,在视觉里参入听觉,这听觉没有直接描写,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听觉,有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有流水的声音。最后,集中于一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刘长聊就是借溪花的一点,来抒发那种怡然宁静的情怀。章法上,是首联起,次联承,颔联再承,结联是转结合在到一起,出句转,对句结。即:起、承、承、转结。我们去读诗,要把自己置身于诗中,从诗中的情景中去感受作者的意愿,只有这样读诗,读来才有用。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话说杜甫那个年代,安史之乱把老百姓拆得个七零八落,杜甫在成都避难了好几年,终于八年的安史之乱平定了,唐玄宗也死了,唐肃宗也死了,到了唐代宗当皇帝了,大历年间,是文人们最困惑的时代吧。天下差不多的平静了,杜甫也五十多岁了,在四川呆不下去了,想要回河南巩县了,叶落归根,大约文人们更这么去想吧。至于杜甫为什么这么穷,这个事,我在以前讲过的。

杜甫离开成都,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在这个过程中,他写了一组诗,叫《咏怀古迹五首》,这一首诗,是其中的第三首。

这怀王昭君的一首,与武侯祠的一首,应该是最有名气的两首了。被历代人无数遍的读着,读着读着,就读得千奇百怪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解法,从来就没有统一过答案,大约这就是诗无达诂吧。

前人们怎么读的,我且不管他们了,他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说杜甫有如何如何的爱国心,从诗句中各发感想,与杜甫的情怀去配套,套来套去,有很多地方套不上,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解读法。

第一句,写了杜甫下三峡,到荆门的过程,从群山险壑中走出来的杜甫,就是想去看看了那个王昭君出生的地方。王昭君,几千年来被人传说着,四大美人之一,到底是什么样的山水养出来的美人儿。一个让人赞美的人,原来就出生在这么险恶的地方,这里只有群山险壑。美人儿出的地方,就这么艰险的地方。用群山万壑,来衬托美人出生的地方,杜甫的用意在哪里呢?

有人说,写这么险峻的地方,写得有气势,起势很不平凡,所以,有人就不解了,用这么不平凡的气势来起句,而承接的却是一个昭君村。也有人说,就是为了把昭君村与三峡进行对比,觉得有趣,让人有一种出其意外的感觉。这么气象雄伟的地方,应该是英雄生长的地方。

我看,这些古人们的解读,与我心里的解读,相差太多了,我想去否定他们。在我的心里,杜甫为什么写这样的环境,用这种险峻的环境来写美人,杜甫的意思可能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国家,为历史作出贡献的人,并不一定是在朝廷里当大官的,任何地方,只要有那么一颗心在,那“美人”自然就会出现。这里的美人,那就不是美女了,而是屈原笔下的“美人”,就是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

用大多数的人讲法,就是“爱国心”。王昭君,就是出现在这么一个地方,不是官宦人家,也不是王侯将相家里,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的家里。很有可能就是象三峡那么险恶的地方,没人愿意去的地方。当然,现代去观观光是可以的,但也生活在那个地方,估计现代那些观光的人也住不了几天。美人不论出身。这么想来,再与杜甫的本身去联想,那杜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

我杜甫就是一个穷人,但我杜甫心系国家,心关天下,就是一个“美人儿”,所以我杜甫能称诗圣,是一代圣人。王昭君为什么美,那是因为为天下换来了太平,而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我杜甫的一门心思,也就是想天下太平,圣人的思想。这样,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就有了共同点。把这一条思路理清之后,后面的句子就越来越好理解了。

我看过很多古人评这一首诗,他们似乎都没有找到一条清晰的思路。从表面上来,第一次,就是写了我杜甫在群山万壑的三峡走来,来到了昭君村,而其实是杜甫在找与王昭君的相似这处。第一次表面上是写现在,写眼前,去昭君村的实际情况。昭君出场了,那就要把昭君的事迹写一写了。杜甫写昭君很简单,写了一个昭君出塞,写了一个昭君之死,从汉宫出嫁,嫁到了北方,嫁到了匈奴,在他死之后,还要在埋在边塞上,让她死后的坟对着自己的祖国。青冢,就是意义,就是对国和家的怀念,到死也是怀念的这青冢,其实就是一颗浓浓的爱国心,为了自己的国家,可以贡献一生,但永不改变的是爱国心。杜甫简单的写了昭君的历史,其实是在找自己与昭君的另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我杜甫也是这样的一个圣人,为了国家的利益,我愿意奉献一生。

既然有了这么一个更大的共同点,那昭君应该就是杜甫的知音,或许说杜甫是昭君的知音,这个知音就应该见一见,去认识认识一下。于是又人历史中回到了现在,现在有什么呢?我只能从画像上去认识这一位美人了。而画像上的人,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人是回不来了,但魂回来了,你们听听,那檐角上的环铃之声响起来了,是不是昭君的魂回来了呢?写的是眼前的景,却有点离奇的思维,魂回来了,那魂与人之间应该是诉衷肠的时候了。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用一个虚构的景,魂回来弹琵琶了,从这琵琶声中,能够清清晰晰的听出曲中的怨恨,这虚构的景,也并不是不存在的,现在听不到了,但典故中可以找到,歌曲《昭君怨》估计现代也有人在弹吧,杜甫把这个典故搬出来,让昭君的魂来还原,节奏上就更紧密了。昭君的怨是什么?那怨是远嫁异域,那一颗永远怀念故士,对国家的浓列的思念之情。所以,昭君也应该在怀念这群山万壑的家乡,所以,死了也要留下青冢望故乡,作魂也来回到故乡来,昭君是这样的,我杜甫何尝又不是这样的呢?我也要回到我的故乡去,不再躲避在这群山万壑之中了,去那一片热土上,去表现我的心思。

内容上,思路上,我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了,我们来看看这一首怀古诗的写作手法。

第一联,写实,直奔主题,交待这怀古是怎么来的,现在也有很多的怀古诗,不是从眼前写起的,而是直接奔到古人那里去了,把古人的历史重复一遍,就算怀了古了,那样的怀古诗,臭不可比。

第二联,用最概括的句子,把怀古的故事最明显,最典型,也最有利于中心的句子来表达。写这些故事,不能原原本本的搬故事,而得加上自己强烈的情感认识,用自己认识去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第三联,再回到现实,把现实与故事混作一体。让现实与历史融合。

第四联,又回到故事中去,用故事中最感人的一个点,抒发自己的看法或感慨。

章法上的安排是先实,再虚,再实,再虚,虚与实这间交换转变。实的是眼前,虚的是故事,而情感上的从一步一步的推进,但最后喷发出自己最想表达的那种精神。

我们写怀古诗,如果没有现实与历史的交融,那说明不是怀古诗,要把自身投入到历史之中去,去感受历史的可赞性或可贬性,那才算真正的怀了一回古了,也以用古人的事来喻现代的事,也可以用现代的事去对比历史的事。

往期精彩回顾

第12 期   第11 期   第10 期

第 9  期   第 8 期    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