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3月17日体验课以及报名情况,向上向善教育宝盖校区2018年春季课程安排如下,欢迎广大家长及学子们,来电咨询来址学习!(服务地址:石狮市回兴路229号宝昌花园3号楼,服务热线:4006988586 15160387879 )
9号宝昌花园3号楼,服务热线: 15160387879 4006988586)
向上向善教育宝盖校区2018年春季课程安排:
1、周六下午15:30-17:00 播音主持 01室
2、周六下午15:30-17:00 美术课程 02室
3、周日上午10:00-11:30 南音课程 01室
4、周日上午10:00-11:30 硬笔课程 02室
南音课程简介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狗叫)、木鱼(铎)、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音孔前五后一,延用唐箫规制,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泉州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本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由中国传过去的。
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南琶横抱(《明刊三种》所载为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清脆、紧张尖锐演奏南曲的。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
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琴杆、琴筒、琴轸均为竹制,琴弓亦为竹丝,音色柔和甜美,其声极为古朴。三弦中、低音浑厚坚实、高音响亮。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泉州南音素有"曲海"之称,俗谓"诗山曲海无底谱"。南音散曲不计其数,有的人说有1000多首,有的说有2000多首,有的说有3000多首,甚至有说有6000 多首的。具体数字是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早期南音传承为设馆授徒,先生(师傅)对学生(徒弟)口耳相授,曲谱不轻易示于人,南音先生(师傅)手中(心中)有多少曲谱当学生(徒弟)的都不一定清楚,更别说其他人了。
泉州南音尊崇后蜀皇帝孟昶为祖师,南音爱好者自称"郎君子弟",是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有异于泉州戏曲界其他戏曲如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崇拜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南音曲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