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乐器品种和乐队组合
图1 初唐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西侧 乐队
据统计,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古代乐器,仅莫高窟就有各种类型的乐器四十四种,四千五百余件,可以分为吹奏乐器、弹拉乐器、打击乐器三类。吹奏乐器中,横管类有横笛、凤笛、异形笛,竖管类有竖笛,哨管类有筚篥,编管类有排箫,簧管类有笙,胴腔类有角、画角、铜角、海螺、埙。弹拉乐器中,掸弦类之颈箱型有琵琶、五弦、葫芦琴、弯琴,板箱型有琴、筝,框箱型有箜篌、凤首箜篌,拉弦类有胡琴。打击乐器中,膜鸣类之蜂腰型有腰鼓、毛员鼓、都昙鼓,直胴型有答腊鼓、羯鼓、节鼓、担鼓、齐鼓、鼗鼓、鸡娄鼓、大鼓、军鼓,扁胴型有手鼓、扁鼓;体鸣类有方响、铙、钹、拍板、钟、锣、串铃、,金刚铃。
图2 初唐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东侧 乐队
在敦煌壁画中,仅莫高窟就有大小类型不同的乐队约五百组。除了乐器的配置不雷同,有选择外,其队列安排也呈现不同图式。画工在构图时,根据不同的窟壁部位、不同。的题材内容,安排不同形式的乐队,或为纯器乐表演,或为歌唱及舞蹈伴奏。总的可分三种类型:(1)单身分散型:为早期洞窟特点,常见于天宫伎乐、飞天伎乐,或对称的一二身乐伎演奏图像,给人以独奏、对奏之感(如北凉第275窟伎乐图)。(2)行进队列型:主要特征是站立或行进中的乐队。见于历史人物画、出行图、供养人乐队或文殊普贤经变画中的仪仗乐队。(3)正规的礼佛乐队,基本是缩减了的仿宫廷的隋唐燕乐乐队编制。见于说法图的前沿,中为舞伎,左右两侧对称排列,乐队人数不等,队形多样,基本特征为对称排列,有横排一字形、斜排八字形、混合四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种排列形式。仔细观察,排列似无明显规律,但是在表演技巧、演奏方法与乐器的配置上,却也考虑到了音响、音色、音量的选择,以决定布局。”
图3 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东侧 乐队
敦煌壁画中乐器的配置,基本上因地制宜,一组乐队,根据不同构图需要,大抵是各选一种乐器,显示花色品种多样、丰富。但是在乐器的选择上也各有侧重,如有以吹奏乐器为主的,有以弹拨乐器为主的(如盛唐第172窟),亦有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如晚唐第337窟)。在一个乐队中,相类乐器联坐,在音色、音响方面,有所安排,一般还突出拍板、羯鼓的指挥也位(如中唐第112窟)。在表情上和舞伎的谐调关条上,都可以看出画工在掌握音乐内容、风格上,有倾向、有意识地做了安排。最具代表性的是初唐第220窟北壁《东方药师弓经变》中的礼佛乐队,人数最多,乐器品种多,乐器绘制精致写实。乐队绘于经变画下部,分两列相对坐于四块地毯上,左边十五人,右边十三人,共绘乐器二十六件,其中弹弦乐器三件,吹奏乐器十件,打击乐器十三件,计有:箜篌、筝、花边阮、筚篥、横笛、竖笛、排箫、笙、拍板、海螺、答腊鼓、揭鼓、腰鼓、锣、方响等乐队之乐伎上身裸露,斜披锦巾,演奏姿势逼真。全部乐伎分为黑白两种肤色。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为多民族之混合乐队。两列乐队中间有翩翩起舞的舞伎四人(图1、图2)。南壁《阿弥陀经变》中也有一组乐队,绘制得也颇精致。乐队十六人两列,左右各八人。乐器有:排箫、竖笛、箜篌、方响、琵琶、筝、笙、羯鼓、腰鼓、埙等。万组乐队比较典型地反眨映了唐代宫廷乐队的面貌(图3、图4)。
图4 初唐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西侧 乐队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敦煌图书漂流
阅读原文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