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读唐诗》,书中描写的诗人履历读起来蛮有趣味,但不知道是否是史实,有些确有史料记载,而有些估计也只是一家之言,不可全信。但作为唐朝诗史的入门读物,也是很不错的,读来不会乏味。内容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从初唐写到晚唐,中间历经盛唐、中唐。出于个人兴趣,大概梳理一下,做个记录。
1、有唐诗读的幸运
开篇即说,我们如今能读到唐诗,是很幸运的。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据胡震亨估算,到明朝,唐诗差不多遗失一半了。
那么,胡震亨是谁?
大明天启年间,一位老者脱下官袍,辞去五品官职,誓要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供后人诵读。
于是,历时整整十年,《唐音统签》这一巨著便诞生了。
此书一千零三十三卷,不但收录了当时最完整的唐代和五代诗,还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
此书作者便是胡震亨。
第二位要编全唐诗的是明朝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
怎奈时运不济,还未完成便与世长辞了,他的遗稿也已遗失过半,眼看就要丢光了,此时,季振宜出现了。
这个人,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家藏书万卷,由他来接替钱谦益编唐诗,条件得天独厚。
于是乎,轰轰烈烈一干就是十年,终于编出了一部宏伟的唐诗集,共七百一十七卷。
第四位便是康熙皇帝了,他也要编一部唐诗集,要编比前两部还猛的唐诗集。
然后他任命一个人去编书——江宁织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
因为有了前面的两部诗集做参考,所以,只一年时间,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并将《全唐诗》放在康熙的面前。
康熙亲自写下序言:“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两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有了前面几位伟人的呕心沥血,才有我们今天读到的美妙的唐诗,所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
2、“初唐四杰”
在唐朝之前很早的一个时间——公元499年,,,有一个诗人死去了,他的名字叫谢脁。
这个谢脁很厉害,他有个死忠粉,叫做李白。
李白很崇拜谢脁,写诗总会想起他,比如“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又比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还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所以后人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谢脁死后整整一百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直到公元650年前后,一拨新的诗人陆续出现了,他们便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人生起点不低,从小就才气过人,声名在外,十六岁就被授了“朝散郎”,文散官,从七品衔。
而后,王勃来到了沛王府,担任高级伴读书童。
沛王李贤大有来头,他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太平公主的亲哥哥,后来还做了太子,几次监国,差点当了皇帝。
沛王有个爱好——斗鸡,经常和兄弟诸王比赛。
,跟着主子玩乐,觉得好玩,就写了篇文章,帮沛王讨伐另一个皇子,文章叫作《檄英王鸡》。
这是一篇恶搞文,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却惹得皇帝勃然大怒。
文中写道,“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在当时,。
唐高宗喜欢沛王,而武则天却偏偏和沛王关系紧张。宫廷一度传言沛王不是武则天亲生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姐姐所生。
王勃不但不避讳,还拿两位皇子开玩笑,皇帝能高兴吗。
于是唐高宗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
王勃一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随即卷上铺盖卷出游巴蜀,那一年是公元669年。
同是那年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王勃来到梓州玄武山上游玩,恰巧遇到一个人。
此人比王勃年长,大约三十多岁,虽不是高官,却也谈吐不凡,一股大家风范,以及遮掩不住的才气。
这个人便是“初唐四杰”的第二位:卢照邻。
卢照邻也是出身望族,十几岁就被比喻成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也早早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他得到邓王李元裕的赏识,并得到一份差事,叫作“典签”,主要工作是掌管文书,类似现代的图书管理员。
这个岗位的前程可大可小,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卢照邻偏偏做小了。
他有个毛病就是不识时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后又遇邓王去世,卢照邻失去照拂,不好再待在王府了,便背上书囊,也向蜀地进发了。
一路艰难险阻,他发出了“蜀道难”的感慨:“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比李白还早了数十年。
王卢相遇后的某一年,传来好消息,朝廷让各地搜罗选拔有才能的人士,为朝廷效力。
于是二人便一道离蜀返京,参加铨选。
此时此刻,在长安,有一个人正等着与他们相会,这便是“四杰”的另一位成员:杨炯。
此人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过一生大吼:“我要当连长!”。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想当百夫长,可不就是想当连长吗。这句诗,就来自它的五言律诗杰作《从军行》。
杨炯是个天才,十岁就被当成神童,待制弘文馆,等于是到高级藏书室兼教研室进修。
可这一进修就是整整十六年。直到三十二岁才被推荐为弘文馆学士、太子詹事司直,应该是正七品上。
公元671年,王勃、卢照邻来到长安,和杨炯相会了,初唐四杰还差一人。
就在王勃、杨炯、卢照邻齐会的时候,在西域来京的古道上,一位壮士也向长安进发,他比王勃等三人的年纪都要大。
在马上,他长吟:“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充满豪迈之气。
他就是“初唐四杰”的最后一位,骆宾王。
初唐四杰都是天才,据说骆宾王在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流传千古。
不过四人都落选了,后面的命运也比较坎坷。
3、王之涣
在唐代,有一些地方,是诗人们比拼才华的地方,就像武林中的华山。
当时,山西的蒲州有一座楼,叫作鹳雀楼,一共三层,对面是中条山,楼前横着滚滚大河,蔚为壮观。
这一年,鹳雀楼来了一个大诗人,名叫李益,挥毫泼墨,写下八句诗:
鹳雀楼四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写完此诗,李益嘴角浮现微笑,他知道,这首诗会流芳千古。
但是这首诗也不是鹳雀楼上最牛的诗,甚至连第二都排不上。唐朝是什么年代,会写诗的猛人太多了。
另一个来到鹳雀楼的是畅当,他写下了一首诗,只有四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绝了。这首诗被许多人认为压过了李益那首,应该把鹳雀楼写绝了吧,还能比这更壮阔的吗?
能!这是唐代,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另一位大猛人飘然而至,登上这座楼,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王之涣。
眺望眼前的苍茫落日,滚滚黄河,王之涣提起笔写下了四句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气势,宽广的胸襟,只能望其项背,却难以超越。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连三岁小孩都会背诵这首诗。
遗憾的是,王之涣这一生,只留给我们六首诗。
多半不是因为他懒,不愿多写,而是后人不给力,没能把他的诗保存下来。
他的生平事迹也少有记载,只能从他和夫人的墓志铭里,得之一二。
有一年,王之涣的朋友高适,听说他在蓟门,于是兴冲冲的去找他,无奈还是不得见。
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这里摘几句:“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今天,我们也只能从为数不多的诗句中来猜测王同学的人设了。
4、杜甫
公元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大唐的东都洛阳,一个小伙子考场落第,他就是杜甫。
那一年的主考老师叫李昂。
这个主考老师脾气坏、心眼小,“性刚急,不容物”。这一年的考试,由于他处事不当,很多考生不服他,联合抗议。
朝廷为了平息众议,不再由品级较低的吏部考功员外郎主考了,改由礼部侍郎主考。
杜甫应该就是不幸遇到这么个气度狭窄,又没眼光的李昂,才导致落榜(因为也有说杜甫是开元二十三年落榜的,那一年的主考是不但文采出众,为人也比较正派的孙逖)。
杜甫的第二次高考,是天宝六年,当年是尚书省长官亲自主考,御史中丞监督,但是更为不幸的是,当年的考生一个都不录取。
这一次,杜甫碰上的不是最差考官,而是大唐最差宰相李林甫。
奸相李林甫说这是“野无贤臣”。
杜甫的两次考试都落第了,后面也没机会了。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带着一家人逃跑,最终逃到陕西鄜州,现在叫富县。
杜甫有几首关于女性的诗,写的惊天动地,荡气回肠,后来梁启超给起了个外号“情圣”。
先来看第一首《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里的这一女子形象,即便是放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也仍然是美好和高贵的。
这首诗让我们知道,貌似不懂风情的杜甫,其实很懂得欣赏女性独立的美丽。
第二首诗是讲杜甫不喜欢的女人,叫《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些女人们是杨贵妃家里的人,仪仗奢侈,盛气凌人。
她们穿着华贵的衣服,上面绣着金丝的孔雀,银丝的麒麟,裙上点缀着奇异的珠宝,发鬓上缀着翡翠的花饰,活像仙宫里的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写出了菜肴的华丽,宫里的马匹还不时飞驰而来,送来山珍海味。
对于这些,杨家的美女们也早就吃厌了。握着犀牛角的筷子,偶尔吃那么一点,就放下了,只可惜御厨精妙的刀工。
不禁让人想起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对于杨家女人的行为,他看不爽,也看不惯。
第三首是《羌村》。
“安史之乱”爆发后,,夫妻分离,妻小滞留的村子,就叫作羌村。这首诗就是写团聚时的场景: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觑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朴素的诗句里,充满了对妻子和家庭的深情。
还有一首写给妻子的情诗也写的很美,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写家庭的诗句尤其多。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回到家正看到妻子在给自己和孩子做衣服。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两地分居的时候,又是好生挂念。
他还写道,“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妻女又在为自己的身体操心了。
住的房子也很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不过他们也不是都是苦日子,虽然很穷,但也有很快乐的时候。比如“瘦妻面复光”,妻子重新打扮起来,青春又稍微回到了她脸上。
杜甫一生总觉得愧对她,“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也总依恋她,频繁的把她写进诗里:“却看妻子愁何在”,“偶携老妻去,惨澹凌风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杜甫活了五十八岁,走在妻子杨小姐前面,她活了四十九岁,走在杜甫的后面。
5、李贺
在河南,有个李晋肃,说起来,他和杜甫还是远房亲戚。
杜甫叫李晋肃“二十九弟”,具体关系就搞不清了。目前已知有可能是,杜甫的外公的外公的八爷爷,是李晋肃的祖先。
到了公元790年,李晋肃的儿子出生了。李晋肃给他取名为“李贺”,字“长吉”,希望他一生都吉祥。
日子过得很快,小李贺也长大成人了,转眼到了十八岁。
他整理好自己的诗稿,决定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他的目标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东都洛阳。
当时的文坛上,韩愈,韩院长腕最大,给别人写文章,开价贵死人。
他给人家写墓志铭,收费动不动“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他写文章的收入,比人家做官的俸禄还多。
李贺想来,如果能得到韩院长的赏识,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于是,他将自己最精彩的几首诗,送到韩愈的府上。其中第一首诗便是《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颜值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很识货,大呼“好诗,真是好诗!”
得到韩愈的赏识后,李贺的人气大增,本应趁热打铁,考取个功名。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打乱了李贺的计划——家乡忽然传来噩耗,父亲病故,必须回老家服丧守制三年。
八百多个日夜之后,李贺守制期满,再出江湖。决定参加科考。
第一轮是河南府试,李贺成绩很好,得了“乡贡进士”资格,下一站就要转场帝都了。
但是,他的好成绩却遭到别人的嫉恨。那些人文采比不过他,于是使出阴招——告状。
来听一听她们给李贺找的罪状:“李贺的老爸名叫‘晋肃’,和‘进士’谐音。李贺跑去考进士,就是对父亲的极大侮辱,是严重的不孝!”
是不是一脸懵逼,这也可以成立?
答案是:可以的。这个罪名,足以把李贺的前途判死刑。
韩愈怒了,要给李贺鸣冤。写了一篇犀利的雄文,叫作《讳辩》。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当爹的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假如当爹的名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这也体现了我们文化中陈腐的一面,所以即使是韩愈帮助鸣冤,却也改变不了这残酷的现实。
失去了当进士的资格,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写自己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
李贺的人生很短,只活了二十七岁。他好像知道自己生命无多似的,想要留住飞逝的时光: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于是,在他的诗里,频频出现鬼灯、秋坟、恨血、衰兰、腐草、冷烛、寒蟾、纸钱……无比凄美,又让人心寒,每一篇都像是给自己的祭文。
就像他怀念钱塘名妓的那篇《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最终李贺走了,走的太早了,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已凋零,我们只能多读一读他的诗,来缅怀他。
最后放一首他的五言诗《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李商隐
转眼到了公元829年,韩愈已经离世,这一年李商隐才刚刚十六岁。
他兴致勃勃的跑到大官令狐楚的家里。
要知道,在整个洛阳城里,令狐楚是最大的官,他是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这年年底,又做了检校右仆射,也就是代宰相。
令狐楚见到李商隐很高兴,因为他看过李商隐的文章,知道他很有才,于是对李商隐很是照顾。
开成元年,李商隐又一次准备科考。之前他考了四次都没有中。而令狐绹(令狐楚的儿子)中了进士后,凭借深厚的家庭背景,以及自己的才能,逐步晋升。
当年的主考恰巧是令狐绹的朋友。
于是,这一年,李商隐终于中了进士,心里对令狐绹满是感激之情。
同一年,令狐楚病重去世。
人生中能遇到令狐楚,是李商隐的幸运。在李白和杜甫的一生中,都未曾遇到过这样的知遇之人。
李商隐无以为报,只有写诗,就是这首《谢书》: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这首诗有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龙韬”。就是太公兵法里的一篇《龙韬篇》。黄石公传《太公兵法》给张良,成就了张良的事业。
第二个是“传衣”。禅宗五祖弘忍把袈裟传给慧者,后者成为了禅宗六祖。
第三个是“王祥得佩刀”。晋代的大臣吕虔将自己的佩刀传于晚辈王祥,传说只有做了“三公”这样的人才能佩带,最后王祥果然做了司空、太保,位列三公。
通过这首诗,足以看出李商隐满满的感激之情。
之后的李商隐仕途也不顺利,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得到王茂元的赏识,于是去投奔了王茂元,做了王茂元的秘书。
当时朝廷上党争严重,其中有两派人,一派叫“牛党”,一派叫“李党”,大家普遍认为,令狐家属于牛党,而王茂元属于李党。
在他们看来,李商隐这是背叛。但是李商隐毕竟不能和令狐绹比啊,人家是什么门第、什么前程,李商隐没了靠山,以后在官场怎么混。
王茂元确实是个爱才的人,不惜把自己的二女儿嫁给李商隐,就这样李商隐成了王茂元的女婿。
也许李商隐就是点背,几年之后,王茂元也去世了,李商隐又失去了靠山。
此后的某一年,家里传来不好的消息,等李商隐赶回去,王氏夫人已经不在了。他没能见最后一面。
空荡荡的闺房里,只剩下冰凉的玉簪,旁边还摆放着锦瑟,那是她的遗物。
那些天里,在夫人的锦瑟旁边,李商隐整夜的枯坐着,却并没有流泪,他把泪都流进了诗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一首诗,就是著名的《锦瑟》。
也有人说这是写给情人的,其实不管是写给谁的,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就让我们记住一些美好的事情吧。
李商隐活了四十五岁,在他死后,又有人争论《夜雨寄北》是写给谁的,有人说是寄给妻子王氏的,也有人说是寄给令狐绹的。
今天我们仍然无法确定。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再领略一下他的深情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上这些就是自己看完书之后,一边梳理,一边摘录,写出来的,写的时候又粗略的把书过了一遍,算是还有那么一点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