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前往深沪,探索《古韵传薪》如何从深沪走向全省舞台,还未踏入深沪民俗研究会的排练室,就听到一曲绕梁余音。七名穿着统一服饰的少女,或坐在椅子上演奏乐器,或站在舞台中间演唱曲目。她们面带微笑,在老师的教导下排练着舞步与手势。
七旬老人传承南音60余载 教学生从不收取任何费用
说起何秀碧老师,了解南音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今年74岁,在她十多岁时就开始接触南音,也是因为南音,何秀碧与丈夫相知相爱。原来,她的丈夫就是南音的传播者,受丈夫影响,何秀碧沿袭了丈夫的工作,而且南音已经陪伴她60余载。
“可以说,何秀碧老师一生都与南音相伴,而且,这几十年来,何老师教导学生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家长杨胜利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已经跟何秀碧老师学了5年的南音,最拿手的就是洞箫,而且还拿过很多奖。
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何秀碧的女儿吴秋准目前也从事南音相关工作,作为泉州艺校的老师,吴秋准集父母之大成,不仅唱得好而且精通南音的每种乐器。这次《古韵传薪》的编排,都是吴秋准与母亲何秀碧一手操办。
何秀碧说,南音就意味着传承,她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想把南音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仅此而已。
来源:晋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