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琵琶演奏家吴蛮:从“蛮”说起

琵琶演奏家吴蛮:从“蛮”说起

2020-06-23 00:19:40

“蛮”这个字,字典很难给它划出边界,带着点野性的味道,像顽强生长的蔓草,旺盛而充满着韧性。

以“蛮”为名的女子并不多,获得过格莱美奖的琵琶演奏家吴蛮,便是其中一个,父母选取这个字作为她的名字时,希望把他们对人生的“蛮”劲儿传到女儿身上,寓示着一种特别但美好的祝愿,和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

(幼时的吴蛮和爸爸妈妈)

父女二人,一“蛮”相承

吴蛮出生在江南。唐代韦庄曾在《菩萨蛮》中写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在这样一个温柔婉转的地方,父亲却希望她能像个男孩子一样,对她说:“我希望你蛮一点。”“蛮”意味着注定不会满足于中规中矩的事物,不会止步于一成不变的生活,这背后带着父亲的影子。

父亲吴国亭是一位画家,早年间在美术学院教学,画油画与素描,他对生活和艺术充满着热情和想法,人至中年后,本来该行至人生的安稳时期,父亲却放弃了老师的职业,转而在家画国画,并且将油画中的技法引入到国画中来,独创一种新国画的风格。

(父亲吴国亭画作)

父亲的熏陶和言传身教,让小吴蛮对艺术也产生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起初她学柳琴,两三根弦弹了两三年,已经基本掌握,之后吴蛮便改学了琵琶。琵琶很难,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坐在那儿练琴并不是件容易、有趣的事情。父亲便将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一字一句地讲解给吴蛮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这些精彩的诗句比喻,果真为吴蛮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琵琶演奏画面,她从中领会了琵琶的技法,也触摸到了音乐和文学的神韵。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时期的吴蛮)

“蛮”闯美国,给西方带去琵琶乐声

随着吴蛮的成长,“蛮劲儿”在她身上逐渐显露,倔强而独立,敢想敢为,敢拼敢闯。

作为一名民乐演奏者,吴蛮在国内的发展本是一帆风顺,然而一次偶然的触动,让吴蛮决定抱着琵琶走向国际,出去和西方的音乐家交流,去迎接外面那个广袤的天空。

这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西方对中国琵琶的了解极少,没有人认识吴蛮是谁,也没有人理解琵琶的美妙。来到美国的吴蛮,凭着一腔热血与永不服输的精神,抱着她的琵琶,一步一步接近她理想中的音乐殿堂。

(吴蛮与乐团)

在无人问津的无名岁月里,每当吴蛮经过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和卡耐基音乐厅,总会暗暗立下目标,终有一天,自己也要抱着琵琶在这里演奏。阳光下的音乐厅宽大又明亮,静静凝视着吴蛮,默默聆听着这个原本渺小的女子在它面前许下的誓言和憧憬。

在外人眼中可能是蚍蜉撼大树一般,但吴蛮凭着那股坚韧的“蛮劲儿”,从无数场去小学、老年活动中心的小演出开始,逐渐累积力量,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了解并喜欢上来自中国的琵琶曲,接受这样一种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新奇音乐。1993年,吴蛮登上卡耐基音乐厅,她的名字和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的琵琶曲一起,回荡在这个她等待了很久的地方。

(1993年,吴蛮登上卡耐基音乐厅)

吴蛮的舞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远。她被邀至白宫演奏过琵琶;她用独具气韵的中国乐曲,七次获得格莱美音乐奖的提名;她参与的丝绸之路乐团专辑《歌咏乡愁》,在2017年获得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

吴蛮被西方媒体评为“第一位将琵琶带入西方世界的音乐家”,“第一位”的称号伴随着荣光,也意味着独自承受的辛苦,意味着超人的意志和勇气。

(《谢谢了,我的家》吴蛮现场照)


吴蛮始终相信,那股源于自身的强大力量。

当她从最初对自己名字的抵触,到逐渐理解、接受、拥抱自己的名字中“蛮”时,就像打开了一道自我认知的封印,就像父母的希冀一样,从此闯荡天涯,只问敢勇。

  

《谢谢了,我的家》

2018年1月6日起

CCTV-4 周六19:30

等你回家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你会有个什么系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