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它是炎帝后裔的“杰作”,全唐诗900卷,竟有371首与它有关…

它是炎帝后裔的“杰作”,全唐诗900卷,竟有371首与它有关…

2021-06-16 22:17:17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


、,光明网、斗鱼直播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带你领略古老的羌笛之美。



2006年5月20日,。



岷山千里雪,巴郎云海日。

长坪喇嘛寺,九寨黄龙水。

羌寨悠扬笛,俊美岷江谷。

这里是四川,

美丽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



坐落于茂县凤仪镇的中国古羌城,

背靠水西,脚抵岷江,

面向九鼎圣山,

头枕蓝天白云,

庄严雄伟,气势恢宏。

这里是羌民族的核心聚居地。

虽历经岁月洗礼,

却拥有一份天然的成熟自信。



羌寨开城仪式总是盛大的。

早晨九点,

伴随着羌族群众

震天的笛声、号角和羊皮鼓声,

古羌城枪炮齐鸣,白鸽齐放。



城门缓缓打开,

阶梯铺满羌红,

羌族之王在城门前热情迎接八方来客。



二十米的城门高耸入云给人威压,

还好,羌族少女荡起的笑脸

足以吸引你踏进这个可爱的古城。



石头砌成的城楼上,

几名羌族战士,吹响号角。

这一切似乎要把人拉入

神秘的古羌文明……



这个云朵上的民族,

生生不息,绵延千年。

羌族人虽然有自己的语音,

但并没有自己的文字,

所以羌语是口口相传。



一个民族总是有自己的脾气秉性,

就好像作为炎帝后裔的羌族

总是习惯于居住在山高水险的半山腰。

于是造就了它的人民干而烈,

它的文化浓而醇。



于是,便有了羌笛。

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

羌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羌笛起源于秦汉时期的

甘青高原一带。

被史书称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人

偶然间用鹰骨为材料,

在上边钻了几个洞,

安上一截空心草管做哨片,

竟吹出了呜呜咽咽的声音,

这就是最初的羌笛。



羌笛是历代文人笔下的“宠儿”。

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

“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


羌笛,更是边塞诗里的“常客”。

王昌龄《从军行》有云,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高适《塞上听吹笛》感叹,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戊楼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记录,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王之焕《凉州词》写到,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全唐诗900卷,竟有371首与羌笛相关。



羌笛,

去过大漠边关,

进过诗词歌赋,

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的音乐,

悠扬婉转苍凉,

见证了羌族的历史变迁。



由于羌笛使用双管,

吹奏技巧多且难度大,

因而习者不多,吹者也不多,

掌握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更是廖廖无几,

于是羌笛日渐式微,面临“消逝”的困境。



直到,何王全与羌笛相遇。

那时,何王全还是个学声乐的。

而骨子里的羌人情怀,

让他对羌笛充满了好奇与敬仰。



一次偶然的机会,

何王全打听到当地著名的羌笛艺人何克之

住在离茂县一百多里外的雅都乡四寨村。

这位老人在新中国成立时

曾作为民间艺人代表,

在京受到总理接见。



于是他提上两瓶酒,

坐了5个小时的汽车,

又走了20多公里山路,

才终于找到何克之老人。

为了让师父看到自己学习的诚意,

何王全当晚在老人家里住下。



第二天,何王全便在师父家里干起了杂活儿——

挑水、种地……

一连几天下来,

他的诚意打动了老人,

老人一高兴,

决定与何王全做个游戏——吹水。



老人说,一个吹笛,一个唱歌,

都是比谁的气息足。

只见老人拿来一碗水,插入半根麦管,

让何王全先吹,

并要求只能用一口气,

一口气把水吹动,

看谁吹的时间长。


何王全一口气吹了2分钟,

中间没有任何停顿,

老人见此,终于同意他留下来呆几天。



何王全后来才明白,

那天看似不经意间的吹水游戏其实是一道考题,

也是羌笛徒弟入门必需的敲门砖。

因为羌笛是双管乐器,

需要很大的肺活量,

而羌笛演奏的独门绝技鼓腮换气,

这种循环换气方式,

也需要口腔、鼻腔和丹田气息同时起作用。



在留下来的几天里,

何王全每天一早就到河边去练习鼓腮换气。

就这样,

何王全成了何克知的关门弟子,

并把一些古曲传给了他。

而何派羌笛艺术也后继有人了。



   2005年,何王全带着他的羌笛

参加沈阳第二届全国民族乐器大奖赛。

当时很多评委还并不知道这种乐器,

但最终羌笛凭借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摘得大赛最佳优秀奖。



“当我把羌笛从怀里掏出来的时候,

评委们都很惊讶,

他们问我这是不是筷子做的。”

何王全笑着说。

在这之后,

羌笛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



何王全犹记得2015年的那一天,

当他穿着羌服,手持羌笛,

站在德国纽伦堡交响乐团的那刻,

好奇的观众都静静的看着

这个打扮怪异的中年人,

安静的落根针都能听见。



但那筷子般的笛身吟出第一个音符时,

所有人都沉浸在羌笛的呜咽中,

无法自拔。


结束的那刻,

所有人同时起立鼓掌,

羌笛第一次穿透德国纽伦堡的上空

征服了所有外国人,

光谢幕就谢了六次,

羌笛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为了让羌笛技艺传承下去,

何王全没少费心思。

凭借吹奏羌笛多年的经验,

何王全摸爬滚打

终于研究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

本着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想法,

找到5所学校成立了羌笛班,

最远的学校在汶川。



几所学校相隔太远,

何王全又不会开车,

为了方便只好骑着摩托

奔走于茂县和汶川。

如果恰好在路上见到骑着摩托的何老师,

不用好奇,他那是在赶往下一个教学地点。



从何王全1985年开始拜师学艺,

至今已过32年

如今羌笛走向世界,

也让羌族文化展现在世人眼中。




那神秘而古老的羌族文化

在高山处,

在羌笛声中,

在羌人的骨血里,

静等你来感受。


直播花絮(点击图片即可观看斗鱼直播回放哦)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庄寄北 部分照片拍摄:赵艳艳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时请注明微信投稿or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