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栏谨向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致敬!——张旭
4月28日晚上的上海音乐厅,“玉笛依然飞声在”——上海民族乐团举办这场纪念音乐会。音乐会邀请了俞逊发先生多年来在海内外的同行和学生,以及乐团的同事一起演奏,缅怀大师,并以此展望竹笛艺术的将来。其中,钱军(上海民族乐团笛子首席)用口笛惟妙惟肖地演奏了大师生前的出彩经典《云雀》,赢得满堂喝彩。
今天我来为您介绍笛子家族中个子最小的成员——口笛。
张旭老师觉得口笛不仅音色明亮,表现力丰富,口笛的外形还非常的可爱。如此小巧的外形却有着如此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不断扩大的音域为口笛在乐曲演奏风格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而这都凝聚着中国音乐家们的智慧。
口笛,中国竹笛家族中个子最小的一员,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贾湖舞阳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这类骨笛、骨哨大多采用动物的骨头制作而成。与远古的骨笛、骨哨相比,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口笛大多数采取红木、塑料、竹子等材料制作而成,音色、音量、外观形制都与之有较大差别。1971 年初,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创造了口笛。他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两孔口笛,能演奏(d1~d2)一个八度音阶,两年后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曲是改编的罗马尼亚民间曲《云雀》。后来,俞逊发为增加两孔口笛的音域,又增加了三个指孔,从而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1974年白诚仁特意为五孔口笛创作的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风靡全国,使许许多多的观众认识了口笛。由于口笛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特有的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改进,有的增加开孔可以转调方便或增加音域,有的改进指孔大小,可以减少半孔指法,还有的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口笛;这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口笛的表现力,现在的口笛可谓五花八门,有两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阶口笛和丁笛等。
首先我们来欣赏俞逊发先生演奏的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这个珍贵的视频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俞逊发老师年轻时的风采。
听完这首《苗岭的早晨》您是否和我一样感到愉悦欢欣呢?口笛的魅力在这首曲子里展现得淋漓精致。口笛音色高,细,亮,模仿起鸟声比传统的笛子要更加灵活,惟妙惟肖。加上口唇舌的技巧,如鸟儿清晨在苗岭欢乐地斗唱,一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接下来在向您介绍一首由口笛演奏的经过改编的罗马尼亚民间曲《云雀》。这次俞逊发先生在创造口笛后,将它登台亮相演奏的第一首曲子,别有一番风味。
经过本期的鉴赏,您是否对口笛产生了喜爱和兴趣呢?对口笛感兴趣的小朋友快来箫晴笛社与张旭老师一起来探索口笛的奥妙世界吧!张旭老师个人微信号:zhangxu890201,箫晴笛社QQ群:10364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