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知道“以和为尚”的中国化是从那里起源吗?根据著名学者王国维认定历史标准:应以文物古迹与史书记载相结合的观点为依据,本人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和查阅详实的历史资料,回答这个敏感而又繁杂的历史问题。
一、后赵皇帝石勒与佛图澄的故事,形成汉化的重要源头
由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真正允许汉人出家为僧,则是从两晋南北朝的后赵国都邺城也就是今日安阳开始的。
西晋晚期的中国大乱,一代叱咤风云的羯族领袖石勒逐鹿中原,为了打败群雄称霸,石勒专用杀戮来壮大声威。中原大地腥风血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年已八旬的西域沙门佛图澄来到中原,看到这处处惨不忍睹的情景,决定发挥佛的人性化威力作用,感化上层统治者,拯就广大民众,以此弘传佛法。佛图澄通过石勒的大将军郭黑略与他相见,用佛法“以和为尚”的理念感化了他,阻止了残杀无辜的行为,而积极为石勒出谋划策,,统一了中国的北方,随后在安阳邺城建立后赵国都。、、。石勒和石虎二位皇帝有事必咨询他而后行。为了感谢佛图澄,后赵皇帝石勒拜佛图澄为师,称之为大和尚,称僧人为和尚。为了笼络安定民心,以巩固其统治,借助于传播,达到“助王政之禁律”的目的,后赵皇帝石勒号令广大中州各族人民奉佛。一时全国到处建设寺庙,人们纷纷出家学习。《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佛图澄本人严守戒律,深解佛典,且通晓世论,追随他受业的弟子常有数百。佛图澄于公元348年终于安阳,葬于漳河北岸,今107国道东,年寿116岁。所以说,中国化是从安阳这里起源。
继佛图澄之后,他的大弟子道安成为全国中心人物。公元365年,冉魏皇帝冉闵兴起灭佛运动。为了避免战乱,道安和他的弟子法汰、慧远等五百余人从安阳匆忙南逃过长江,在襄阳、扬州、荆州、庐山、川蜀等南方和西南方各地宣讲佛法,并组织佛典的传译。从此,在全国更为兴盛起来。道安在界功高无量,不仅组织僧徒四处传教,还制定僧徒的戒规,其中全国僧徒以“释”为姓别;更重要的是主持资料的整理和正规化的翻译工作。
中国化是宗教传播学上的概念,它的存在和发展重要在于传播过程中。古人云:得中原者而得天下也。是于东汉时期由西域进入中国的,当时皇帝不信,因而把活动“束之高阁”限止在翻译上,更不允许汉人出家当僧人。然而,在中原传播过程中,没有采取强制改宗和宗教战争的激烈形式,而是在比较和平的环境中,运用本身在思想理论上的优势,使中国和印度两种高级文化在保持各自特征的前提下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中国的表现形式;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因的加盟而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二、北魏孝文帝与武僧张猛的故事,推动汉化普及运动
北魏太武帝时期,由于僧侣的无限量增加,兵役、徭役人口日益流失,威胁到了北魏的皇权统治。太武帝拓跋焘亲见有佛僧匿藏武器、淫乱妇女,又有笃信道教的崔浩在一边劝说,太武帝于442年正月开始限制,下令:凡50岁以下的和尚都要还俗,服徭役,纳税赋。太武帝限佛运动,使朝廷与僧侣矛盾激化。
445年,,各族人民和僧众纷纷参加。北魏太武帝发兵讨伐,在西安一个佛寺看见沙门和尚的卧室里有兵器,大发雷霆,说:“此非沙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欲为乱耳。”446年3月15日,魏太武帝下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 这次灭佛被称为中国史上的“太武法难”。
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从446年北魏太武帝号令全国灭佛的行为,至490年孝文帝任皇帝,长达23年时间,信徒们都四出躲闪,不寒而栗。可是在中国的更为兴盛起来,就是在这暴风骤雨之后,呈现出的灿烂阳光。
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为孝文帝,他登上皇帝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的实行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个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
当年北魏孝文帝在他的陪都安阳居住八年。公元494年的一天,他在安阳西北35公里的清凉山围场狩猎,突然从山中蹿出一只猛虎,张牙舞爪地扑向孝文帝。周围的侍卫顿时一片慌乱,孝文帝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从半山腰跃出一位僧人,手持哨棒和猛虎搏斗起来。此时大家才清醒过来,纷纷弯弓搭箭,射杀了猛虎,孝文帝终于躲过了这场血光之灾。孝文帝得知搭救自己的张猛是个武僧,为感谢张猛的救命之恩,提出对张猛加封官职。张猛推辞不受,只求孝文帝在此创建寺院。于是孝文帝拨款兴建寺院,并将寺院命名为天城寺(今日修定寺)。从此,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法,大力提倡,在他统治期间,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的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另外,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著名的圣地五台山也是在孝文帝时期兴盛起来的。
三、东魏、北齐皇帝 与慧光、法上的故事,掀起全民学佛高潮
继道安 之后,在安阳大地 宣讲佛法,并组织佛典活动的全国界知名人士有慧光、稠禅、法上、道凭、灵裕、慧休等。
慧光法师13岁随父亲到少林寺出家,拜佛跋陀为师,慧光是佛跋陀收的第一个正式徒弟。他疏解了《四分律》,同时又参与了《华严》、《十地》、《涅槃》、《维摩》等的翻译注释。慧光不仅精于小乘禅法,而且对律宗、华严宗等颇有研究。慧光在佛学上卓有建树,是“地论宗”的开创者,为 “华严宗”、“四分律宗”大师,是大乘教法的象征和最高权威。北魏皇帝任命他为国之僧统,,就是对于慧光的成就和学术地位的定评。公元538年慧光因病卒于安阳大觉寺,春秋70岁,葬于漳河南岸1000多米西门豹祠之西南,今日安阳县安丰乡。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的事迹就发生在这里。2001年在这里出土的《魏故昭玄沙門大統墓誌銘》墓志上详细记录了慧光法师的生平,不仅对研究慧光法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史和校勘史籍等具有更重要意义。
据慧光墓志记载,慧光死后“天子哀至德之长沦,悼灵音之不永,乃遣黄门侍郎贾思同宣旨吊慰赐赠斋施……”。皇帝亲自为高僧“赐赠斋施”,在史上不多见。一般高僧死后大多是建灵塔供养,而慧光则是由皇帝亲自下旨安葬,将其墓舍安置在“豹祠西南”,墓葬的形式则类似印度的风格。东魏、北齐时期,许多高官是安葬在西门豹祠西南这个地方的。所以,西门豹祠西南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个专门安葬高官或显贵的陵区。将慧光安葬在这里,显示出慧光在当时的特殊地位。贾思同在当朝名高位重,皇帝派这样身份的人去临奠,反映出慧光在当时的影响。
慧光之后既由法上接替全国僧统。法上于580年7月18日卒于安阳之西北山区的(磊口乡)修定寺,终年86岁。法上担任全国僧统40年,功劳卓著,统一了全国和尚的服装以及寺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今。
史书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 十分崇拜,在拜僧统法上为师 的仪式上,文宣帝高洋磕头而把头发布于地上,命僧统法上在他的头发上踩过,以此表示对的重视。由此可见,当年的修定寺是全国的首都,其繁荣昌盛不言而喻。
北齐时期天城寺改为合水寺,隋代改称修定寺,因寺院内有一座形制独特的唐塔而闻名。唐塔是一座四方型的单檐亭阁砖塔,高约16米,外观朴素。塔身外壁刻满了各种雕饰,奇就奇在这些雕饰全部是用各种矩形、菱形、五边形、三角形等雕砖拼砌而成。内容既有中的天王、力士、飞天等,又有道教中的真人、童子、侍女等;还有青龙、白虎等民间传统图案。这种佛、道大融合体现了唐代文化的中外交融、兼收并畜的特点,是我国古代塔中的珍品。各种型制的雕砖3775块、图案76种,装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不留一处空白。远看外貌如一座华贵的方轿,无论从它的造型到结构,或从布局到工艺,都别具匠心,建造艺术极其罕见,不愧为我国古塔中之瑰宝。。
,文宣帝高洋下诏僧稠禅赴安阳邺都弘法传教。文宣帝高洋率领文武百官、朝廷仪仗队到城郊欢迎僧稠禅,亲自扶持年届七旬的僧稠禅入宫殿。僧稠禅即向文宣帝阐讲禅理。文宣帝立即受禅道和菩萨戒法,吃起素斋并下令废除渔猎制度,又禁天下屠宰生灵,命令国民斋戒修寺。
据《续高僧传》记载:稠禅师于安阳西龙山今日天喜镇村云门寺“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也就是说,跟随稠禅练武功的人有2000多人。稠禅去逝后,弟子们分别在安阳小南海和嵩山少林寺等处建立稠禅石碑、石窟和“僧稠禅塔”以作纪念。
北齐时期, 活动成了全民行为。全国2000多万人,而出家的僧尼达200多万人,仅北齐的国都安阳一带大小寺院达四千多所,出家僧尼达八万多人。可以说,安阳是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这是不争的事实。
四、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与灵泉寺的故事,为达到鼎盛创造良好氛围
中国历史上有一处不能不提,而更不能遗漏的寺院,那就是安阳灵泉寺。在里,如果能明了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华严经譬如大海,而其他经如河流。华严宗吸取了三论、天台、法相等佛宗长处,还吸取了大乘有宗教系统的许多论点。华严宗的理论特色是:“净心”;认为清净心是本源,是成佛之根据。因此,华严宗是中土大乘教中的一个综合教派。当时,安阳天喜镇村云门寺和南坪村灵泉寺就是弘传佛法华严宗经的重要场所。
灵泉寺位于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善应镇南坪村的宝山之麓,八山环峙,中为盆地,灵泉寺位于其中。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计0.8平方公里。这里山青泉碧,谷幽林深。灵泉寺始建于北魏,隋文帝时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历代僧人在此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从 北魏、到北宋600余年,这里高僧云集,著疏,兴盛之极。此为北方圣地,规模宏大,有“河朔第一古刹”之 称。。
由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即万佛沟,现存石窟2座,塔、龛、殿宇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以大留圣窟后大住圣窟为中心,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灵泉寺万佛沟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谓“宝山塔林”,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史的珍贵文物。
位于寺西的大住圣窟,是道凭法师的弟子灵裕法师于隋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开凿。灵裕20岁左右来到当时中心的安阳宝山寺,投在道凭法师门下。他和同伴白天诵读儒家书籍,夜间谈论佛理,整理。灵裕精通,博闻儒学,善于阐发新意,经常在安阳邺都大开讲筵,颇负盛名。加上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庄严肃穆,他广得僧侣和普通百姓的信服,被尊称为“裕菩萨”,终成一代大师。
大住石窟外的墙壁上遍凿佛龛及雕佛刻经。窟内雕镌释迦、弥勒等佛像近百尊。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凌空飞舞的飞天,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大住石窟最著名的特点,是窟门两侧石壁,各有一座造型精美、神情凛然的神像浮雕,近两米高,头戴将盔,身披铠甲,脚踩神兽,手拿利剑钢叉,雄健魁梧,威风凛凛武将军。据说,隋文帝杨坚出生于陕西省的一个寺院,他对有着特殊感情,他的小名叫那罗延。杨坚当上隋朝皇帝后对待极其尊崇,天下逐渐恢复到东魏、北齐的盛况,并又迅速发展。在经过北周宇文皇帝大规模灭佛运动,中国遭到很大打击。灵裕法师十分感激隋文帝的丰功伟绩,称杨坚为中主管东方世界的那罗延神王。窟门东侧的那位武将军就是那罗延的雕像。
那罗延神王既是杨坚之别名,又称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这座窟名就由他而起。那罗延铠甲上的饕餮纹装饰,说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在隋朝已有出土了。一般寺院里,迦毗罗与那罗延的造型多为罗汉形象,而在这山幽林深的地方,罗汉却披上了戎装,甚至用上了青铜时代令人望而生畏的饕餮形象。据考证,中国的门神就是从此而起源,其意图是有了门神可以保平安。
唐朝历代皇帝都要到灵泉寺进香拜佛,接受佛法华严宗经的洗礼。李世民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和亲属到灵泉寺和云门寺进香拜佛,开展佛法事务活动期间,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李世民很高兴特地命名这个村为“天喜镇”。
唐代玄奘法师在去西域和印度取经之前,来到灵泉寺拜灵裕法师弟子慧休大师为师,认真学习华严宗经。慧休寿终99岁。
天下名山佛占多,地处八山环抱的灵泉寺有很强的灵气。1600年来难以数计的名人达贵和海内外的僧人在这里学习经典,有许多僧人受到灵泉寺的灵气氛围影响下,成为中国界知名人士。
究其在安阳一带的兴盛原因,从思想文化方面,教义对一般民众而言,主要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及功德等,比较关切。从现实生活方面而言,在那个年代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苦难,一般民众把希望寄托与教义上,因而才得以广泛传播。,历代执政者为笼络安定民心,以巩固其统治,就借助于开窟造像来传播,达到“助王政之禁律”的目的。
订阅安阳论坛
■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
■ 微信搜索“安阳论坛”点击关注
内容分享
■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功能
■ 请关注安阳论坛官方网站:www.aylt.cn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