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方“箫笛逸家”
文化丨箫讯丨交流丨分享
琴箫合奏:渔樵问答
1980年5月,“上海之春”音乐会,吴景略琴、陈重箫(选段)
图像资料来源:《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
吴景略和陈重于1980年5月在“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奏琴箫合奏的录像《渔樵问答》出自戴晓莲的收藏
《渔樵问答》原是一首古琴曲,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吴景略先生与陈重先生的琴箫合奏,只为选段,影像珍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陈重,著名音乐教育家、吹弹大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1919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对江南丝竹音乐有独好,追随舅父学习二胡、笛子,十一岁参加民间的丝竹集会等演出活动。1936年师从著名演奏家孙裕德学习琵琶及洞箫。又向古琴大师张子谦、吴景恬学习古琴。他博采众长,在笛子、洞箫、琵琶、古琴、二胡、古埙等多种乐器上,均有很高的造诣,为国内有数的民乐多面手之一。他先后改编创作了琵琶、二胡、中胡三重奏《青春》;苏南吹打乐《大步步高》;笛子曲《怀古》、《朝元歌》;箫、筝二重奏《妆台秋思》;埙筝二重奏《楚歌》等乐曲。
、中国音协首届音乐周,同年九月应邀担任沈阳音专笛子教学,1957年先后在天津、河北师院、艺师、音乐学院担任琵琶、笛子、洞箫、古琴教学,、民族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专业教学多年。1979年对古乐器陶埙进行了研究、改革、制成了九孔、十孔陶埙。并自编乐曲,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75岁高龄的陈重先后赴日本、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讲学、演出,受到极高的赞誉。三十余年的教学及六十多年的艺术活动,造就弟子满天下,被中国前音协主席吕骥称赞为:“民族正声”。晚年的陈老师常说: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愿君共携手,振我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