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诗
村居
清代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村居,在乡村居住。
草长莺飞,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来“草长莺飞”多用来形容江南春色。
杨柳,泛指柳树。
散学,放学。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读书官人,有年少贪睡者,散学时,人叫不起,遂锁在内。”
东风,指春风。《礼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纸鸢,俗称鹞子,泛指风筝。用细竹做骨架,以纸或薄绢蒙糊在上面,画成鸟形或其它形状。五代时宫中作纸鸢,在纸鸢头部放上竹子作为风笛,放飞后风入竹笛,声如筝鸣,所以又称风筝。其后民间多用来春季室外娱乐。
(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赏析
这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一首诗,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虽然这首诗又红又火,但是关于作者,目前我们知之甚少,并没有事迹流传下来。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因为他的《村居》诗很有名,所以才为人所知。他的诗作另有《早行》《秋宵怀湖上》等。
诗人避居江南,乡村生活质朴自然。农历的二月,春风吹遍了山河大地,江南早已是百花斗艳,芳草萋萋,啼莺婉转。堤岸上,杨柳垂下万千的柔条,碧水柳烟,春色旖旎。上一句纯是景色描摹,绿草、黄莺、杨柳、春烟,似乎都是静物。但在这个木欣欣以向荣的春季,静物都有了生命,都是动态的。草在长,莺在飞,杨柳轻拂着堤岸,所有这些都被拟人化了,都沉醉在似有若无的春烟里。就像朱自清先生写的,“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多么美丽、多么和谐的一幅春景图!但是如果这首诗只是如此简单的景色描写,在浩如烟海的诗词里,想出一头地,那简直是不可能的。这首诗之所以被人记住,在于后两句。前面的景色也只是点缀,后面登场的儿童才是主角。
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要适应春天的气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养身、生志。让身体得到成长,让心志得到升华,让生命得到放飞。所以中国古人的养生观念,很多都是跟天地、阴阳、四季、时辰相关联的。什么时期做什么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像论语里的孔老夫子,也要在这个时候“聊发少年狂”,跟弟子们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天要动起来,嗨起来。小孩子天性爱玩好动,所以他们不怕没的玩,就怕没时间玩。写放纸鸢的诗词有很多,像宋代陆游“归伴儿童放纸鸢”,元代马臻“趁得风轻放纸鸢”,清代弘历“未至清明放纸鸢”。除了“趁得风轻放纸鸢”,其它两句在艺术表现力上都不如“忙趁东风放纸鸢”。前者得其巧,而后者则既得其巧,又得其心。一个“忙”字、一个“趁”字,小孩子们天真快乐、无拘无束的特点立马跃然而出、栩栩如生,形象得很。我们说春天是生长的季节,但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需要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去看。但是小孩子放风筝时的快乐,他们的欢声笑语,不仅可看,还可闻。这就是生机和朝气,这就是游乐趁取年华,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成长的感发。
从古至今,以“村居”为题的诗词作品,有上千首之多。这首诗词语凝练、用意明快、生气蓬勃。读了此诗,我们也不仅生起放纸鸢的念头。现在的小孩子不是在上辅导班,就是在上辅导班的路上。诗里的这种童趣,恐怕他们也很难真正体会得到。朱自清先生的笔下,那时候“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那是他那个年代。如今呢?看公园、郊外,放风筝的主角已经物换星移,绝大多数是老人了。这真是时代所最可长叹者。
加关注,请点击下面二维码
(小学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