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长音,千年传承;民族的瑰宝,文化的精粹,洗尽铅华后在现代的舞台上绚丽绽放。金牌品质,更好十年;过去十年用金牌营养陪伴,未来十年从更好出发。特仑苏携手王潮歌导演团队与中央民族乐团开启特别策划之“百人百天国乐故事”,邀您一起,品味国乐故事,致敬更好十年,致生命更好乐章。
今日国乐故事人物:于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在白居易的笔下,奏响的是悲怆,是不甘,是同情与愤懑,是无奈与凄凉。然则在草原,琵琶奏响的是悠远,是苍茫,是生命与天堂,是和谐与希望。
耳听得琵琶声响,琴声那般悠远,奏琴人那般投入,轻杨似马儿奔向远方。
演奏琵琶的是于楠老师,一个知性而大方女人,提起这怀中琵琶,她有很多的故事,很多的回忆。
于楠从6岁便开始学琵琶了,学琵琶并不是因为她爱这乐器,而是被“逼上梁山”。当年父母将她领到老师面前时,老师问她:“喜不喜欢琵琶?”。当时她只得木然望着这老师怀中的琵琶,不知该如何回答,本能地应了声“喜欢”。于楠老师说,她当时真不知道是要干嘛,也无所谓喜不喜欢,这一答很茫然,又很无奈。于是乎,6岁的她开始跟着吴葆娟老师悉心学艺,春去秋来,一学10年。这10年就跟其他被逼学艺的孩子一样,认真但也按部就班。直到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她才真正爱上了琵琶,并明白了琵琶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渐渐地,琵琶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从上大学开始,爱睡懒觉的她也能不舍昼夜地练习琵琶了。从朝霞初染到日落星辰,这一切她都未曾察觉,只觉得手在弦上,心在曲里。那些年的她,入了迷,成了痴。虽是被逼成才,但于楠老师表示“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当年父母的良苦用心”,哪怕是回忆起当年学艺不勤被父亲一耳光打出鼻血,她也坦然而欣慰。
琵琶,已经融入了于楠的生活,徜徉在她生命的海洋。就连她尚在牙牙学语的儿子也深知妈妈的所爱。当地天气预报的前奏是一段琵琶曲,每每播天气预报的时候,曲子一响孩子就会喊“妈妈”。这是于楠的感染力,也是琵琶的感染力。
时至今日,于楠老师已桃李满园,带出的学生亦是出类拔萃,在中国的曲艺界各显身手,获奖无数。当问及于楠老师对将来的展望的时候,她表示现在内蒙的琵琶发展得并不好,派系林立而且教学方法不一,就连琵琶的指法也是形形色色。希望有朝一日能集众家所长,多求同,少存异,能够在教学方法上众志成城,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发展推广琵琶曲艺。
最后,当真正谈及琵琶与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于楠老师说,有一年在墓地看到有些人的墓碑上刻着各种乐器。她微微笑着告诉我,将来百年之后,希望在自己的墓志铭上也刻上她终爱一生的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