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嘉善非遗】民间祭祀仪式音乐

【嘉善非遗】民间祭祀仪式音乐

2021-03-12 00:21:25


传统音乐是指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包括民间舞蹈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的作者一般是有创作才能的不出名的民间艺人,他们往往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具有丰富性,因场合和氛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下非遗文化之民间祭祀仪式音乐。

项目简介

民间祭祀仪式音乐主要出现在婚丧礼仪和庙会等场合上演唱和演奏昆曲。2008年6月被确定为嘉善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嘉善已流行昆曲演唱,清中期逐渐传入民间,产生了集成奏班社,在婚丧礼仪和庙会上演唱昆曲,演奏曲牌。县内先后有魏塘九成奏、杨春奏(明末清初),下甸庙纯暇堂集成奏,大舜锦绣奏,西塘玉成奏,干窑鸿声奏,丁栅荣和奏等。当时江浙一带的昆曲奏班很流行,成立于1920年的西塘玉成奏是当时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班主为徐宝田、徐补田。

当时的民间祭祀仪式音乐主要是在婚丧礼仪和庙会上表演,乐器有很多,但乐器的使用看场合和曲目选择而定。在婚丧喜庆中,唢呐是少不了的一个乐器。吹唢呐的要跟着接新娘的轿子走,上轿吹,下轿吹,搬上嫁妆吹,搬下嫁妆也吹。搬嫁妆时,因为大户人家院子比较深,吹打的人在房间里,听到外面放铳声(“铳”是一种铁制的装火药的装置有四个眼一个柄,中间有个洞放火药,有一根引线,用砖头压紧,药线点着后响四声,类似于今天的炮仗效果),他们就开始演奏。唱曲一般在中午吃饭时候唱,为大家助兴。

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玉成奏的演出形式通常是八人为一班,每个人既是演唱者,又是演奏者,根据每个人的嗓音分配嗓音,嗓子粗一点的唱大面、老生,嗓子细一点的唱花旦、小生。演出前要搭一个台,因为四周挂灯,又俗称“灯箱”。大小像一张老式的床,中间放一张长150厘米、宽80厘米的桌子,桌子四周四根木柱子,柱与柱之间有木雕花板连接,四周挂有12只玻璃小圆灯,灯上画花,一幅门帘,一块桌帷,上写“玉成奏”三个字。演唱者就坐在桌子四周坐唱,位置依次是,头档:鼓、板、大锣;二档:双唢呐和双笛子;三档:三弦、笙、二胡;四档:小锣、拉场、号筒等乐器,乐器的使用看场合和曲目选择而定。

相关作品及使用工具

1953年,剧作家顾锡东创作了一个二幕短剧《接新客》。通过除夕夜一对从上海探望当海军的儿子回来,误了回乡下的航班,被一位来接新客的装卸工人接到家中过夜的故事,反映了新中国工农兵亲如一家的社会新风尚。潘海明根据剧情,设计了“进花园”、“诉请”、“花鼓”、“百鸟朝凤”、“新年到”等一系列江南小调,顾锡东则根据曲调进行填词。此剧在嘉善县1955年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中获一等奖,并从县里演到市里,又一路演到省里,引起轰动。在1956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的浙江省商业职工第一届业余文艺观摩汇演中,荣获剧本和演出一等奖。1955年4月号的《浙江文艺》刊登了小调剧《接新客》剧本。1957年嘉兴地区组织文艺汇演,潘海明与原玉成奏成员徐梅生、徐觉生、徐春生、徐玉生一起,重新挖掘整理了民乐吹打乐《将军令》,这是玉成奏以前经常演奏的乐曲,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加以完善和提高,在嘉兴地区文艺汇演上演出后,获得一致好评。1960年,潘海明被选中去北京参加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后,他参加的浙江省代表队选送了16个节目去北京汇演,嘉兴入选的节目只有嘉兴绢纺厂创作的说唱《歌唱嘉兴绢纺厂》。潘海明作为乐手,参加演出的节目有四个,一个是奉化食品厂整理并改编的器乐合奏《跃进锣鼓》(原名《跃进莲花:新安江上的凯歌》)。另三个节目分别是在舞蹈《沸腾的车间》、说唱《双夸好》及一个独唱节目中担任笛子伴奏,并在舞蹈节目中担任乐队负责人。汇演结束后,组委会将每个省代表队中最具地方特色和艺术性较强的一个节目留了下来,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红花遍地开》,浙江队的《跃进锣鼓》被选中了。虽过了半个多世纪,潘海明却仍记忆犹新,整个节目2分半钟,但拍电影却用了整整一天。上午录音,录了九遍,结果还是用了第一遍,下午拍了画面,潘海明记得很清楚,自己一共有四个镜头,当年还在西塘放映过,这使他感到很骄傲。

这些乐曲都是由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演奏出来的。

代表性传承人

潘海明先生,1929年6月2日生,现居嘉善县魏塘镇。从他祖父这辈开始,就专门从事集成奏班的营生。由于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他母亲拉扯着他。到了十三四岁开始跟人学理发,这也是集成奏艺人的谋生手艺。到了十六七岁开始学昆曲,他母亲请了玉成奏的老艺人徐福田教了他四天,每天大概花4元钱学费,学会了八支曲子,《琵琶记·赏荷》、《三国志·问探》、《长生殿·定赐》,还有几支“吃台戏”等。其实他说的都是昆曲折子戏名,至于唱的应该是其中的经典曲子吧。他会的乐器有:唢呐、笛子、二胡。吹笛和吹唢呐是自学的。

为了让祖传技艺得以传承,潘海明先生把笛子、唢呐等演奏技艺,教给了他的大儿子潘学良。潘学良后来完全承继了父亲的手艺,还自学了琵琶,从萧山建设兵团返城后顶替父亲进了西塘理发店,退休后成了西塘旅游文化发展公司江南丝竹演奏班的主要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