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自2017年6月1日发布,至7月5日截止,历经35天网络平台投票和专家评审现已圆满结束。本次开放的网络评审受到琵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获得网络访问3020637次,投票633960次!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顾冠仁、李光华、唐建平、王建民、王甫建、阮昆申、孙鹏等国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队。本期我们邀请到顾冠仁、王建民、阮昆申、孙鹏四位“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大赛的评委进行专访。
1、您是如何看待举办的“敦煌奖”的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这项活动的?
本次“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平活动圆满结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丰富了琵琶曲库的积累,同时在展评活动中还发动广大网友参与,对普及琵琶艺术以及扩大活动影响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以来,琵琶重奏形式的作品不多,积累的经验少,因此创作难度较大。“敦煌奖”作品展评算是首次,作者敢于碰硬的创造精神和积累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2.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能被称为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符合当下审美趋势的?
这次展评活动中的确出现不少好作品,比如独奏曲目《关帝云长》、《粉墨》、《子夜吴歌》,重奏《面纱》、《夏》、《七个瞬间的随想曲之I/IV/V》、《踏青调》等作品。它们都有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的个性特点,艺术性比较高。当然,在作品展演中也出现了在音乐语言、形象方面不尽人意的作品。有人说这是艺术上的创新,我承认我们需要创新,但是创新要有所表达内容的依据和传统的根底。比如独奏曲 《关帝云长》、《粉墨》等作品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的,所以他们能够与听者的心灵相沟通,令听众喜爱。此外,在一些作品中,对传统的某些琵琶演奏手法、风格技巧的发挥,在一些作品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创作者没能很好地发挥琵琶乐器的自身特点,特别是在重奏中,有些作品太过钢琴化,在织体的写法上、材料的使用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还是要多学习一些在琵琶的传统乐曲和优秀的现代创作中所积累的作曲技巧和表现手段。
3.本次参赛的选手们是否能体现出当下院校的水平?请您为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总体来讲,这次展评中有不少好的作品,有不少专业性很强的作品来自专业的作曲系学生和老师,这说明我们在音乐院校的教育上还是卓有成效的。
4.从您的专业角度,请您为未来的民乐创作发展讲几句寄语。
在民族乐器中,琵琶所使用的演奏指法、音色都比较丰富,所以如何掌握演奏技法跟各个音区之间不同的特点很重要。我认为在民乐创造中,一定要掌握好作曲技术。另外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应该向民间传统音乐学习,由于大部分听众有一定的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所以我们的作品一定要让听众喜欢,不能只顾着表达自己,不考虑听众的感受。专业的作曲者要研究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语言和风格,将民族的特点和风格与现代的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创造符合时代特点的,让大家喜欢的作品。
1、您是如何看待举办的“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这项活动的?
“敦煌奖”已经连续举办了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今年的“敦煌奖”举办了琵琶独奏与重奏作品的评审,十分有趣。
当我们推广某一个乐种的新作品时,往往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比赛、专题性的演出等等。平台越大,推广力度也就越大,本次活动将展演与作品评选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激励了琵琶专业、作曲专业的学生等人群的积极参与。
在比赛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虽然也有很多在立意和技法上不是特别完善或者完美,但是想法很好的作品。总的来说,写作风格范围十分广泛,这种创作状态非常可喜。
所以,在目前政府部门举办的专业作品评选项目作品评选压缩的情况下,各个协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举行这样的作品展览和展评,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希望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2、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能被称为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符合当下审美趋势的?
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不容易,第一个方面是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如果一首琵琶独奏作品,能够在琵琶圈内被广泛的采用,或是演奏者、专家、老师等不同层面的人,都认可这首作品,那么应该可以称之为好的作品。
第二个方面,好的作品可以经得起时间检验。如果某一首作品可以被演奏很多年,或者长期在音乐院校里面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那么也可以称之为好作品。
好的作品,可以跨越时空,它不一定会受到时间的局限。真正优秀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年,就像我们常常听到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等。这一类作品,是不被时代所束缚,可以跨越时空的好作品。
我还要补充第三方面,从某一个乐种的乐器独奏来说,要从作品内容的角度对演奏专业本身的技法语言,进行不同阶段的、随着时代推移不断创新的作品,也是符合时代审美标准的好作品。
从作曲技法方面来看,当今院校的教学更注重现代技法的作品甚至调性不明确的作品。总的来说,注重旋律线条的清晰,才能符合我们本民族审美习惯,而不是为现代而现代的写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不少作品在这方面的结合做的不错。
3、本次参赛的选手们是否能体现出当下院校的水平?请您为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总体来说,从目前院校的教学来看,整体的民乐,包括琵琶发展的态势都非常好。在这次比赛来看,大家参加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就作品风格的多样性来说,水平和程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作品在技术和语言方面比较老旧,站在创作的角度,我们还是要提倡有一定的出新。
4、从您的专业角度,请您为未来的民乐创作发展讲几句寄语。
民乐创作较前几年或若干年前相比 ,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整体来说,大乐种的创作更多一些,像二胡、琵琶、笛子、古筝等民乐里所谓的大件,其他的小乐种相对来说少一些。因此创作分配还是不太均匀,但是总体来讲,民乐创作较以往有很大的进展。
我长期在学校里,所以从当前的教学角度来看,其实每个乐种的曲目,想要达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的教学形成阶段性、阶梯性、系列化,是远远不够的。民乐创作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希望在中国的音乐院校里,尤其是作曲的学生,都应该把学习写作民乐,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修课程,这样会有益于民乐的创作发展。另一方面,再看这次比赛的意义。通常,我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需要检验的,或者说是需要平台和契机的。所以说举办“敦煌奖”新作品的展演和比赛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所以我希望一些能够担当起这方面职责的部门,比如说各个音乐院校、各个相应的协会等都可以来做些这件事。在民乐创造方面,我本人从06年担任系主任开始,组织举行每年一度的不同专题的全国高校民乐新作品比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十届专题比赛,就是为了扩大教学曲目,满足教学专题方面的需要,也为了民乐创作更好的繁荣和发展。期待通过这次比赛展评发现好的作品,希望以后中国民乐的作品可以越来越好,能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来积极地参与。
1、您是如何看待举办的“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这项活动的?
我认为“敦煌奖”作品比赛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形式每年都不同。这样一个平台搭建的非常好,因为对于民乐创作,大部分是在专业院校里,更多的也是内部的学术交流,走到外面的情况并不是太多,所以通过比赛这个平台的搭建来发掘新的作品、新的发展方向是件好事。
2、您觉得什么样的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符合当下审美趋势的?您在指挥作品中会有哪些偏好?
民乐创作一直都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方向。一部分作品的创作风格手法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民乐作品语言”,这些作品虽然听起来“顺”些,但在作品结构、和声及在旋律写作技术上难出新意。另一方面则是偏重于技术技巧的音乐作品,存在的问题是有新想法、新观念,但对于所创作的民族乐器不够了解。这个矛盾一直存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也在想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是要了解这个乐器,然后知道这个乐器该怎么去写,兼顾这两方面,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民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好作品是相对的,要给人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现代技法有很多,但是否能通过技法将想表达的东西很好地表现出来,是很难的。所以想要有好的作品,符合当下审美的,一定是发挥民乐魅力的。
除此之外,创作的音乐能否被大众所接受,也是评判作品质量的关键。音乐没有高低级之分,却有高雅和低俗之分。有了好的技术和好的思想内容,同时能被听众很好地接受,才能算是好的作品。
3、参赛作品中是否以独奏作品为主?这些作品能否体现出当下院校或者音乐人的水平?
听了四十九个入选作品,因为参赛选手只占一部分人。如果说能代表当下的作品水平,可能不太确切。还有很多非常棒的、拿过国际大奖的作曲系学生,却没有参加这次比赛。所以,这次参加比赛的作品不见得能代表目前的院校水平。
4、您认为民乐的创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从创作来说,我们的题材可以是非常深刻的,不仅仅是像我们熟悉的《赶集》、《赛马》或类似这样热闹的作品,应该把眼光再放开点。这次琵琶作品,更多的集中在演奏古题材。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可以打破局限,加宽创作面,进行新的尝试。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创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而要创作真正能感动人的作品。因此我觉得创作民乐的作曲家要多静下心来,多下工夫学习,了解中国的音乐,了解每一样乐器的特点,要对作曲技法熟练运用,多思考、不盲目。
5、从您的专业角度,请您为未来的民乐创作发展讲几句寄语。
关于民乐的创作的未来,很多作曲家和有识之士都在共同探索。例如陈其钢、谭盾等人,他们一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意义的探索,吸收、借鉴国外的技术和手法并运用到民乐中来,创作了很多的优秀作品。所以创作好的作品,一定是在借鉴的过程中,避免生搬硬套、水土不服等问题,在吸收、借鉴、融合成自己民族的元素中不断成长。
民乐创作一直都在找新的出路,近十几年慢慢开始回归到本民族的传统中。民族性这个概念很宽泛,我所理解的民族性,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刻意抄袭和模仿,所以即便学习的是西方的作曲方法,灵魂里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也还是中国的。
民乐的创作是大有可作为的事,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音乐比以前更加利于传播。但是,民乐的创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和艺术品味,如果失去了这个就没有意义了。从音乐艺术本身来讲,要回归到真正需要去发展的道路上去,一定要有品味,要有民乐的魅力,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是我对音乐创作的一些想法。
1.您是如何看待举办的“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这项活动的?
“敦煌奖”这个比赛,对于琵琶界、对于民族器乐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活动。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来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有了“敦煌奖”这样的活动,能够推动和促进与之相匹配、展现新时代技术以及新时代艺术的作品。
2.您觉得什么样的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符合当下审美趋势的?您在创作作品中会有哪些偏好?
就我个人来说,比较喜欢音乐上有深度、技术上有突破的作品。因为在民族器乐的演奏方面,应该从两头看:第一是传承,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养分,传承我国华夏儿女多年积淀下的智慧;第二是创新,在创新方面能体现时代的进步,包括现代人的审美品味。
关于什么是好的作品,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倾向都是不太一致的,但是我个人来看,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从传统方面汲取营养,从技法上面突破创新,这样的作品是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
这一次的参赛作品当中,每个作品我都有认真的欣赏,独奏作品和重奏作品,其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平衡。非常可喜的是一些独奏作品有很多亮点;重奏作品在数量上也变得比较多,有很大的创新,除了琵琶自己的重奏外,还有和其他乐器相结合的艺术构思。至于它能否代表当下的水平,我认为有一些可以代表,甚至说是可以起到引领作用,这也是比赛比较可喜的地方。
3.从您的专业角度,请您为未来的民乐创作发展讲几句寄语。
我希望像“敦煌奖”这样高水平、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比赛能够继续下去,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参与。因为民族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家一起来爱护,甚至共同参与到这个大家庭中。那么,为了发展民乐事业,创作是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呼吁,广大的作曲家、音乐爱好者,把心中最美好的音乐写出来,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琵琶,换上一双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翅膀。
听民乐 风华万载,赏经典 音画千年
2017 中国民乐国际网继续与您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