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一曲箫声,找到自我

一曲箫声,找到自我

2020-11-21 22:31:43

    有人对我说:“你买根破竹管子花好几百,吹出来又不响,还没见你吹出来个啥。哪剩干脆多花点钱去买个萨克斯,看着拉风又牛逼,吹出来声音大还炫酷。”

 

对这种论调我不置可否,可以理解为,他只看到了我在玩乐器的一种表面现象。而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我其实玩的不是乐器的本身,我是通过箫来寻找自我,而且找到了自我。


有人说,箫的声音婉转悠扬,再配上夕阳西下,青石流泉,苍松下听一曲箫音,特别来感觉,有诗情画意。我说,你说的那更像是笛子,而不是箫。箫的声音用婉转悠扬来形容并不准确。箫的音色温润谦和,不适合跳跃性较大的旋律。节奏以舒缓为主,一个简单的筒音的长音,就能触及很多人内心柔软的地方。


温润谦和,幽静安闲,这才是箫的主题,也是被称为文人乐器的原因。更符合传统哲学中读书人追求的道德品质。像古琴、宝剑、围棋都符合这个特征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张扬不露锋芒。


古琴从古就有句话概括它的特征,“难学、易忘、不中听”古琴与同是弦乐的古筝、琵琶比起来,声音小,噗嗒噗嗒的,根本比不上古筝的响亮激昂,那古代文人为什么都在书房里摆古琴,而不是摆古筝呢?


古代文人多有佩剑的习惯,剑这玩意,来自于兵器却高于兵器,说它能砍,它不如大刀。说它能刺,它不如匕首。真用于拼命吧,明显太轻,还整个双面开刃,非常容易自伤。所以武人多佩刀,文人集体佩剑,这是为什么?


围棋下起来又麻烦又费时间,对环境和器材要求还高。哪剩下象棋还有五子棋或者跳棋。那古人为何不把琴棋书画中这个棋,换成五子棋呢?


其实这一切取舍都来源于,中国文化里认为是美好品质的追求和象征。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所以多佩玉、佩剑。玉也同样是不张扬的石头,和西方文化里的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的炫目不敢比。古琴和钢琴比,是一样的道理。中国的文化追求里,根子上求的是中庸、是谦和。


说回到箫,箫这个乐器就符合这个品质追求,所以说能从箫的声音里找到自我,就是我的感受。从性格本身来说,我也更适合箫。乐器不管中西,自古都是种类繁多的,不同个性的人,把他们比作不同的乐器的话,各有各的适用性,没有高下之分。箫自然也不是任何场合都适宜,所以这就涉及了一个怎么样不迷失自我的问题了。


洪钟大吕,钟鼓齐鸣时,箫自然是不适合发声的,发了也会被遮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同样不适合。沿街乞讨的喜欢打着快板或拉着二胡,这时弹古琴,吹洞箫也是不适合的。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适用位置,超越了自己适用范围,就是迷失。如同唢呐也可以偶尔找点哀伤的感觉。二胡也可以拉点欢快的。但本质上都违背了乐器本身的特质,让唢呐去悲伤,那是故作忧愁。二胡去欢快,那是强颜欢笑。


类比到为人处世,各色人等,有的像锣鼓,上来大鸣大放,气派惊人;有点像铙钹,在节点处拍打的恰到好处;还有的像云板,出现就像主持人总会带着节奏。作为一管箫,很多时候是格格不入的。


琴箫合奏自然美妙,这也说明了需要遇到对的人。从处世交往中,我类比乐器的多姿多彩,以箫定位,算是深有所感,找到了自我。不去求什么时候都要表现自己,特别是锣鼓喧天时,保持安静就好了。


世界如果是个交响乐团,各种乐器没有高下之分。每个乐器都可以在合适的曲目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最真实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怕就怕自己一发声,容不得第二种声音,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希望全天下人都跟着自己的节奏感动。比如那些正能量的,就像是冲锋号,我从来不是说奋斗的强音、打鸡血没什么不对。我只是怕,是对锣鼓、对铙钹热闹地怕。安静的做好自己,没人冲锋时把箫当冲锋号来用。


从箫声里有了和自己性格契合的感受,找到了自我定位,知道了自己该养成什么样的品质。不学自己不适合的、就是不迷失自我。那么我自然可以说,我从一曲箫声里,找到了自我。